道家智慧,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
心頭洞明,表面糊塗,抱朴守拙,是道家說的做人境界。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莊子的心齋、坐忘,都是提高心智的法子。
有人說,老子之道,啟迪人類智慧的第一縷曙光。因為道家智慧,代表中國古代哲學高峰,它告訴我們做人該有的境界,為人處事該有的情商。
一、讀老子,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
老子的清涼,主要體現在三個字上:柔、靜、慢。只有做到這三個字,人才能從容不迫。
1
上善若水:善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謙卑虛靜,此即柔。柔,不僅是生命的特徵,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至柔至堅。
「水」對老子而言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是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心善淵,是讓你擁有清澈平靜的心靈;與善仁,是告訴你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言善信,是告訴你誠信是人之立身之本;正善治,是讓你學會穩妥地掌控局勢;事善能,師告訴你要善於發揮才能處事;動善時,是在告訴你處事要懂得把握時機。
為人處世應如水。人之所以有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在於他是否能體會這「水之七善」,等到這「七善」具備了,那麼就定能做到「夫唯不爭,故無尤」。
2
靜水流深:人心靜方能生慧
老子說,萬物生於靜而歸於靜。常言道,人心靜方能生慧,靜是一種能力,克焦躁煩悶。人只有心靜,才能做生活真正的主人。
諸葛亮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晚清著名政治家、兩任帝師的翁同龢在一幅對聯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藉以退敵。
雖是小說家言,也足以給我們帶來深刻思考。諸葛亮面對危機,卻焚香操琴,沒有慌張。他安然自若而平靜,迅速判斷出對方主帥司馬懿對自己的高估與不敢輕視,上演了一出化險為夷的好戲。
我們沒有諸葛亮的智慧,但卻要有面對麻煩的靜心。「致虛極,守靜篤」,「守靜」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 ,安靜下來,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靜心,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忙亂當中。
任何的社會都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麻煩之中,這常常會給我們帶來緊張和壓力。情況越是危急,事情越是麻煩,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做到舉重若輕。
3
動之徐生
慢,是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急不躁,不亂不濁,才能從容做好。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以動之徐生?」
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生生不息,而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的外在運動。在靜到極點後,要能起用、起動。動以後,則是生生不息,永遠長生。
「徐生」的涵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這個觀念很 重要。等於能源一樣,慢慢地用,儉省地用,雖說能源充滿宇宙,永遠存在,若是不加節制,亂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
「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徐生」是針對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這個時代,更為需要。社會上,幾乎每 一個人都是天天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麼,在拚命玩命。這與「動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二、讀莊子,獲高情商的為人之道
若說,老子告訴我們的,是修心養神;莊子告訴我們的,則是處事為人。
1
朝三暮四:形式有多種,本質只有一種
「朝三暮四」出子《《莊子·齊物論》》。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
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這是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2
呆若木雞:深藏不露,動靜以時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著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著,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3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大意: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
感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想說服別人,或者是感動別人,只能用自己最真摯的感情來表達,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虛情假意或許能忽悠別人於一時,但是不可能蒙蔽別人很長時間,並且一旦被看穿,就是再來真情實意,人家也不信了!
由內及外、由養到守,將道法融入生活,在培積中氣十足、擴成氣量恢弘,成為有雅量、氣量和心量的人。
4
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莊子
大意:謀劃事情沒有主見,就會被事情困住;做事情沒有準備,肯定會失敗。
感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謀劃決斷,做事果斷。「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5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盜跖》
大意:喜好當面阿諛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裡詆毀別人。
感悟: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明裡一盆火,暗裡一把刀」,他們當著人的面總是撿著最優美動聽的話說,讓聽者飄飄欲仙;可是一轉身就會是另一副嘴臉。兩面三刀、左右逢源的人可以在短時間裡如魚得水,混水摸魚,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種人終究會被唾棄,讓人「敬而遠之」。
6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見《莊子"雜篇"徐無鬼》
大意:不能因為一隻狗善叫就認為它是好狗;不能因為一個人能說會道就認為他是賢人。
感悟:「聽其言觀其行」,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言論,還要考察他的行為。諸葛亮斬了失街亭的馬謖後,想起劉備對馬謖的評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悔恨不已。
7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莊子·秋水》
大意:對於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講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可以和它講冰,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
感悟:與人交流要看對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對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以對方能理解的觀念來談論,否則,肯定是一方認為自己是對牛彈琴,
另一方則認為對方「不說人話」。
8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君子以義相交,他們之間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樣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們之間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樣甘甜。君子之間的交情雖平淡,卻能保持長時間的親近;小人之間的交情雖然甘甜,卻一點也不牢固,容易斷絕。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3000對偶佳句,渾然天成,美不勝收!
※《三字經》里的十個典故:家雖貧,學不輟
※這篇家訓僅634字,卻是教子治家的第一寶典!
※從細節,看穿一個人
※中國情人節,看名家筆下最美的情話
TAG:百事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