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間彌生:住在精神病院的日本國寶

草間彌生:住在精神病院的日本國寶

GIF/57K

我們在欣賞前衛藝術的時候往往會有些無所適從,內心少不了一些困惑:「這也算藝術嗎?」隨手畫幾條線,堆積幾個盒子,赤身裸體站到大街上,或者拿個抽水馬桶就可以用來展覽,「如果這也算藝術,那我也可以當一個藝術家了。」

類似的質疑草間彌生也經歷過,這位一輩子都在畫圓點的「怪婆婆」,在世界各地展出她的作品時,一定有不少人因為那些片面的作品生出疑問:這不就是畫圈圈嗎?誰不會啊?

一生都在畫點點的草間彌生

就連《紐約時報》都曾經以《這是藝術嗎?》為題,讓她登上封面。當時是 1969 年,草間彌生因為她的「人體炸裂」行為藝術在紐約紅極一時——她讓男男女女赤裸著身體走上街頭,然後在他們身上畫波點。

對於密集恐懼症人士而言,草間彌生的作品非但稱不上藝術,甚至會讓他們產生生理性的厭惡。

如果到此戛然而止,只窺見草間彌生的幾幅作品就妄下定論,大概也就很難服氣:為什麼這個怪婆婆的那幅《無限的網》,只不過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黑點,居然有人願意花 710 萬美金購買?!

「無限的網」系列中的《White No.28》

拍出了最高價

專業人士可以說出很多理論來論證草間彌生的厲害:她繼承了抽象表現主義脈絡;遵循西方繪畫理論中的定點透視規則;在她精密又不易察覺的排列之下,普普通通的圓點就可以產生一種絕妙的空間感。單論繪畫技巧,她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簡單的黑白波點就可以很立體

門外漢則更加簡單直接:用心去感受她的作品,你會發現自己可以從日常的煩惱中得到解脫,而「這就是藝術家給予觀眾最好的禮物」。

尤其是她晚年的作品,越發治癒,簡直像童話一樣天真、絢爛又可愛。畢加索說自己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而草間彌生晚年也在實踐這樣的孩子心態,打破條條框框,以非凡的想像力重塑現實世界。

她晚年的作品色調明亮又可愛

而這一切,她只通過圓點就達成了,就好比有人僅用大米就做出了滿漢全席的口感,怎能不讓人嘆為觀止?

草間彌生對圓點的執著源於她的精神分裂症。她小時候父母不和,經常吵架,這讓她時常感到恐懼,又因為無人可以交流,長久的壓抑之下,她產生了幻覺,並在 10 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

在草間彌生的幻視中,世界被一層波點籠罩,所以她開始畫圓點。畫畫是草間彌生的天賦和從小的興趣,而圓點則是精神病為她的畫作蓋上的個人印章。

在她小學時為母親所畫的肖像畫中,她的臉上、身上就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小黑點,此後當流行極簡時,她在畫圓點;當波普受到追捧時,她在畫圓點;當各種潮流你方唱罷我登場,她都一直是那個畫著圓點的草間彌生。

小時候的草間彌生(上)和她畫的母親(下)

如果不是畫畫,草間彌生早就被心病折磨得自殺了。唯有畫畫才能讓她內心安寧,「感到無上的幸福」。當她「悲傷、寂寞時,只要一拿起畫筆,那些情感就不復存在;肚子痛或身體不舒服時,只要一動手作畫,那些疼痛就銷聲匿跡。」

在不斷畫圓點的過程中,圓點也不斷地自行生長,最終造就了她眼中的萬物,「地球是一個圓點,月亮是一個圓點,太陽是一個圓點,我們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型圓點……這就是我們的生命。」

這些有限的圓點逐一融合,就成了一個無限的宇宙。在她的《無限鏡屋》中,她在一間小黑屋四周鑲上鏡子,掛上燈泡。當參觀者走進小黑屋時,伸手不見五指,慢慢地,亮起幾盞燈,接著越來越多……

在鏡子的反射之下,狹小的空間里卻開闢出了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向遠方無限延展。只有親臨現場才能感受那種震撼,虔誠的信徒甚至說那就是心中天堂的模樣,永恆,縹緲。

不同燈光的《無限鏡屋》

圓點是草間彌生的偏執,一個精神病人的純粹,脫離現實,固執地以自我的方式看待世界,所以得以像孩子一樣,打破常規,創作出變形的卻又自成一派的世界,因為這恰恰就是她眼中的現實。

草間彌生的現實世界被一層波點籠罩

草間彌生 1929 年出生在日本,家庭條件優越,母親固執嚴厲,認為畫畫是下等人才幹的事情,所以只要被她發現,就會把草間彌生的畫撕個稀爛。

家庭壓抑,社會又保守、封建,讓草間彌生意識到在日本永遠不可能有出頭之日,於是 28 歲那年她隻身闖蕩紐約。臨走之前她燒掉所有的畫作,徹底和過去告別,和她的家庭決裂。

她初到紐約,窮困潦倒,畫了《無限的網》,賣不出去,有陣子她半夜經常餓醒或者凍醒,然後畫畫到天亮。

草間彌生和《無限的網》

她的圓點其實很快就引起了紐約評論家的注意,後來成為極簡主義代表人物的唐納德·賈德就對她讚賞有加。

她的《積聚:千舟連翩》展覽——將一艘「菲勒斯船」放在中間,四周的牆壁上則貼滿它的照片——令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大受震撼,後來還在個展中進行模仿。

草間彌生的《積聚:千舟連翩》(上)

和安迪·沃霍爾的模仿(下)

儘管如此,草間彌生的畫還是賣不出去,依然窮困潦倒。直到她搞「人體炸裂」行為藝術,向參與者收取 2 美金的門票,手頭才稍微寬裕一些,而她也借著這出位受到更多追捧。

草間彌生的「人體炸裂」行為藝術

草間彌生的身份,以及闖蕩西方藝術圈子的履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位日本女性小野洋子,她們同樣經歷過西方「垮掉的一代」,在那個釋放的年代,她們都以前衛的藝術行為走紅。不拘一格的作風安在神秘的東方女性身上,這迷人的衝突為她們賺足眼球。

但是同樣的標籤之下,小野洋子和草間彌生的內核卻大不同。小野洋子更早到紐約,更西化、奔放,也更能融入紐約的社交圈子。相比之下,草間彌生更封閉、更自我。她們的作品中同樣有很多性的指涉,小野洋子是肆無忌憚,不怕展示,可以跟約翰·列儂公開做愛,草間彌生卻是出於恐懼。

草間彌生「討厭男性性徵,也討厭女性性徵」。她小時候父親經常出去花天酒地,這讓她對性這禁忌之事產生了最初的恐懼。

她「拚命做那些厭惡的、不喜歡的、可怕的形體」,用它們布滿《菲勒斯船》、沙發、房間,然後自己躺在上面,這樣「恐怖的東西一下子就變得奇怪、有趣」。她以此來克服恐懼。

她的戀愛軌跡也跟小野洋子完全不同,一生中只有過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愛,對方是年長她 26 歲的紐約傳奇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康奈爾和草間彌生一樣,生性孤僻,行事古怪。他從來不賣作品給陌生人,除非對方帶一位漂亮的姑娘同行。

於是經紀人帶上穿著和服、精心打扮的草間彌生,希望可以從康奈爾那裡買上一幅作品,而康奈爾則對草間彌生一見鍾情。

草間彌生和康奈爾

康奈爾有一個比他還古怪的母親,她憎恨女人,認為她們骯髒無比,是「梅毒和淋病的巢穴」。當她看見草間彌生和康奈爾坐在一起的時候,她拎著滿滿一桶水,就從兩個人的頭上澆下去,洗清污穢。

怪異的母親並沒能阻止兩位藝術家繼續他們的柏拉圖之戀,直到 1972 年康奈爾過世,這段戀情才無疾而終。第二年,草間彌生回到日本,住進精神病療養院。

有人猜測她的這一「遁世」跟康奈爾的去世有關,也有人覺得她只是借著精神病炒作,在這種種猜測、重重疑雲中,她的作品則漸漸撥開迷霧,日益受到矚目。

這得益於她跟商業品牌進行的跨界合作,菲拉格慕、蘭蔻、路易威登……這些大眾熟知的品牌將她這個小眾的藝術家,一步步推到大眾面前,而她的商業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作品拍賣價創下了在世女性藝術家的紀錄。

為 LV 設計的店面和產品

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她的作品,尤以南瓜最為著名

她喜歡南瓜「形狀可愛,又很堅強」

直到今天,草間彌生依然住在精神病院,她的工作室就在療養院附近。每天一大早,她從院里趕到工作室上班,坐上一整天,從早畫到晚——除了吃午飯從不休息。

她畫畫的速度奇塊,有時甚至一天就能畫上好幾張,還可以同時進行。她也從來不打草稿,想到哪畫到哪。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再回到精神病院,兩點一線。她很少跟外面接觸,日常俗事都由她的助手幫忙解決。

她也時常會感到孤獨,但她相信,「藝術上的創造性思維最終是從孤獨中產生的,是從靈魂的寂靜中閃現出來的。」所以她一路孤獨地作畫,孤獨地面對藝術。而如果有來生,她毫不猶豫地還要做藝術,「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藝術更好的東西了」。

所謂創意,首先要讓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如同草間彌生這般,無論是住在精神病院或者總統套房,無論是籍籍無名或全球追捧,在畫畫的時候,她就是絕對自由的。

在「文茜的愉悅學校」里,收錄了文茜與李開復關於「創意人生」的討論——那是在一個人身體、外表、語言、表情、所有方面上的自由。除此之外,這裡還有文茜和蔣勛、蔡康永、羅大佑、李敖、李安等人的精彩深度對談,和文茜自己的日常感悟。

這裡並不提供科學原理,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經歷,以及歲月過後的人生思考。希望他們的人生態度能給你一些啟示,關於逆境、選擇、和解、死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茜大姐大 的精彩文章:

他們想獨立已歷百年:世界首次注意到這個民族,是暴君的大規模毒殺
蔣勛:18歲的《千里江山》,揮霍青綠,像揮霍自己的青春
百萬民眾大遊行:西班牙王國40年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蔡國強的螢火蟲:讓費城百年大道,閃爍起來自家鄉的記憶
《暴風雨》:末尾三聲重音,是肖邦哀悼祖國淪陷的喪鐘

TAG:文茜大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