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啟動世界變革的快進鍵

人工智慧:啟動世界變革的快進鍵

頭條新聞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新航道上極速發展。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希望在未來數十年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其基礎之一當屬人工智慧技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興產業。

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我國首部國家級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在中國迎來了史上最大機遇,未來十年將是人工智慧領域紅利大爆發的十年。

全文大約3700字,閱讀時長約為9分鐘。

報紙原文:《人工智慧:啟動世界變革的快進鍵》

本報記者 田川

發展: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

1950年,英國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的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為人類帶來了一個新學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縱觀從PC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歷程,互聯網所帶來的改變更多側重於整體效率的提升,帶動了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的進步。未來,在人工智慧時代,新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則更像是蒸汽革命、電力革命的顛覆性巨變,它所改變的將是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思考路徑,從而根本地提高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時,人工智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高達15.7萬億美元。其中6.6萬億美元來自企業不斷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自動化流程,加強他們的勞動力。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從人工智慧中獲得的好處要多於其他任何國家,因為製造業在中國GDP中的佔比更高。埃森哲公司和諮詢公司FrontierEconomics聯合發布報告指出,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2035年的中國經濟總增加值將增加7萬億美元以上,年增長率提升1.6個百分點至7.9%。

人工智慧是信息時代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尖端技術的代表,近年來無論技術研發還是產業應用都實現了突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洲向本報記者表示,人工智慧作為一種通用技術,需要嫁接於特定的產品和業態上。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已經浮出水面的戰略都會在人工智慧的具體應用上有所側重。中國是全球製造中心,製造業是我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部門。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部門是服務業,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聚焦於互聯網能夠實現強強聯合。但如果我國也將人工智慧的投資重點放在服務業上,不僅會引起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正面競爭,還會失去在優勢製造業領域率先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戰略先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在圖像、語音識別等領域上發展人工智慧,只是我們需要慎重選擇人工智慧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在新一輪的國際分工格局中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目前我國在核心機器本體、減速器、伺服機等領域的自主化程度仍較落後。未來不僅需要在軟體系統層面實現快速突破,還要解決硬體製造環節的缺失。」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談到,未來的突破點將在智能無人設備方面,同時人腦科學研究、情緒感知等強人工智慧有望在未來十年迎來突破。雲計算和大數據在人工智慧發展上意義重大。對此,工信部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副主任曹建華告訴本報,當前雲計算在我國還要解決未來發展過程中的人工智慧計算、連接和數據存儲的問題,以及信息的確權和數字價值的計算問題。只有通過雲計算等技術驅動,才能解決數字經濟和信息經濟的難題。

影響:具備人腦能力仍任重道遠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在其風靡全球的《未來簡史》中提出了一個震撼性的觀點:未來世界,大部分人類可能是多餘的。當前,製造業、零售業、運輸業等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機器人,翻譯、速記、設計師、廚師、司機、醫生、記者和作曲家,甚至詩人也都已經有了人工智慧「同行」,這讓很多人擔心,「機器人替代人做各種各樣的工作,我會失業嗎?」

「人工智慧未來將會影響每一個行業,尤其會對娛樂、零售和物流行業產生影響。」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表示,人工智慧有其他更加直接的風險,包括對人類工作職位的影響、人工智慧研究者對研究信息的分享以及人工智慧軟體自身的誠信程度。在未來幾十年里,不僅是那些簡單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將會全面被機器取代,而且那些需要對複雜事務進行評估與判斷的工作,如金融投資、企業管理、軍事指揮等,也有可能讓位於機器智能。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龔怡宏告訴記者,甚至大到整個國家,也可能會越來越依靠機器智能預測政治、經濟、外交發展趨勢,制定最優的政策方針及發展規劃。實際上,許多發達國家的智囊機構已經在利用各種評估及預測模型為政府提供對各種事物的預測與判斷,提出政策建議或解決方案。

「雖然人工智慧同以往很多新技術一樣,不會在短期內顯著減少就業崗位,但是卻會逐漸改變就業結構。非技能型腦力勞動、非標準化體力勞動將最早被人工智慧替代,除了工業部門,服務業中很多崗位也會受到威脅。」鄧洲向本報進一步指出,雖然大多數觀點認為,在信息化加快技術進步和傳播步伐的情況下,人類自身學習和進步的速度也會加快,雖然不需要擔憂失去工作,但必須調整就業機制和教育體制,發現新的崗位,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來自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發布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研究結果,通過對人工智慧計算機餵食似的進行一系列IQ測試,他們發現從更實際的角度看,人工智慧計算機的智商接近4歲小孩——在一套由MIT專家打造的人工智慧系統ConceptNet中,計算機對一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回答得非常好,但被問到「why」時則遇到許多問題。

「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之相比,現有的人工智慧還做不到,因此人工智慧並不比人類聰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認為,目前來看,具備類似人腦這種能力的通用人工智慧依然任重而道遠。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楊生對此也有同感,他打了一個比方:前50年,我們研究的多是機器人「穿衣服」這個動作,卻沒有讓機器人學會「要不要穿衣服」等感知和認知能力。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文章稱,實現先進的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要克服三大挑戰:它如何計劃一系列行動以實現目標;它如何模擬它的環境;它反思它的處境與行為的能力。例如,AlphaGo戰勝李世石產生的一個直接效應是,很多人認為,AlphaGo的勝利意味著人工智慧已經突破某種極限達到了高智能水平,照此下去,人類所珍視的所有智慧終將被機器所替代,人類未來命運著實堪憂。

但事實上,雖經曆數十載歲月的洗禮,人工智慧目前還沒有擺脫「無心的機器」的命運,今天的人工智慧可以說既無智力也無心靈。這是因為目前計算機使用的都是二進位編碼的圖靈機計算,是遞歸演算法。「機器理解語言嗎?機器懂得人類語言表達的意義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現代邏輯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劉曉力教授告訴本報,時至今日,機器根本不能理解語言的意義,不能理解我們跟外部世界究竟有怎樣的關聯,因為這個意義的解釋者只有人類自身。

人有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有追求真理的慾望;有宗教情感和同情之心,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得理解、體驗痛苦和快樂;人也經常會出錯會失敗,有各種非理性的行為。這些正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機器沒有這樣的信念慾望意圖和意識體驗。儘管目前人工智慧專家也在研究機器情感、機器意識,但是離機器真正有情感有意識和意識體驗,恐怕還有本質上的距離。

未來:應嚴把倫理尺度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感到憂慮:「人工智慧的強力崛起,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糟糕的。將來,人工智慧可能會發展出來它自己的意志,一個與人類相衝突的意志。」當然,機器人也可能並不與人類衝突,而是發展出與人類相近的意識與情感。這同樣會遭遇棘手的法律和倫理問題。英國劍橋大學已收到資助以建立人工智慧倫理研究所,由哲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和技術人員一起研究相關行業規範。這一行為具有必要性和前瞻性,現階段人工智慧沒有意志,需要規範人工智慧的使用界限;也要在研究中防止人工智慧出現意志的可能,一旦出現,後果將不可預料。

「應該研究是否需要明確機器人的法律主體地位,並從民法、公法、隱私法、知識產權法等維度構建機器人法律框架。」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羅伯特哈文教授談到,就像從嬰兒到成人,伴隨機器人的進化,它將被不斷賦予更多的人權與責任。

谷歌、臉書和其他從事人工智慧開發的企業表示,它們將建立道德問題專家小組來考慮合理利用這些技術。人們需要某種形式的外部監督來保護公眾免受人工智慧某些發展的負面影響。一些法律問題,比如隱私保護和自動駕駛汽車的責任認定等,將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應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國,應形成一套透明和廣泛的質詢程序來確保公眾做好迎接變革的準備。

2016年8月,中國科技法學會人工智慧法專業委員會正式設立。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告訴本報,專委會將致力於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倫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從近期棘手的無人駕駛,到遙遠可怖的「超級人工智慧」,為中國政府和業界提供必要的預警和前瞻研究。

「讓智能機器具有複雜的功能性道德,就是要構建一種可執行的機器倫理機制,使其能實時地自行做出倫理抉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研究員向本報表示,在實踐層面,機器倫理構建的具體策略有三:其一是自上而下,即在智能體中預設一套可操作的倫理規範。其二是自下而上,即讓智能體運用反向強化學習等機器學習技術研究人類相關現實和模擬場景中的行為,使其樹立與人類相似的價值觀並付諸行動。其三是人機交互,即讓智能體用自然語言解釋其決策,使人類能把握其複雜的邏輯並及時糾正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之際,應嚴把人工智慧的倫理尺度。人工智慧和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化自動系統的普遍應用,不僅僅是一場結果未知的開放性的科技創新,更將是人類文明史上影響甚為深遠的社會倫理試驗。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7期第1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上海博物館東館開建!2020年竣工,亮點伐要太多!
你只是爸媽手機「通訊錄」里的孩子嗎?
叫停家長簽字?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才是重點
梅樂:儒學與社會主義,兩者間分寸需謹慎把握
德國外交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平衡術」是最佳選擇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