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趙匡胤建立宋朝來解讀「商鞅變法」,別有一番韻味,但結局苦澀
下面的分隔線之間的內容可以略過。
===================================
我一共寫了兩篇關於商鞅變法的文章。
第1篇叫做:《「商鞅變法」核心只有一點,什麼軍功制,廢井田都是瞎扯》
第2篇叫做:《這一次給你徹底講清楚「商鞅變法」,再看不懂直接揍我!》
第一篇文章中沒有強調社會形態的進化,所以特地寫了第二篇作為補充,闡述的已經很明了了。如果有想了解商鞅變法為什麼沿用下去,而吳起變法沒有沿用的朋友,可以回頭看一下第二篇。
以上純屬廢話,不喜歡直接跳過,下面進入正文。
===================================
今天是想借用宋太祖趙匡胤來講講和商鞅變法相關的東西。歷史這個東西很有趣,它總是展現出一些想通的東西,讓人很受啟發。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看多了歷史,可以對現實中的事情發展做出預估。宋朝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就是想通過歷史的展示讓國君從中得到治國的啟發。李世民和司馬光這些皇帝大臣們都研究歷史,幫助國家和皇室。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夠學到一些舉一反三的能力,也算自得其樂了。
乍一看,趙匡胤和商鞅真是相隔萬里,八竿子打不著。但二人都對於權力有著天然的敏感度。
趙匡胤在稱帝後的第二年,問趙普:唐朝末年以來,皇帝換了十幾個姓,戰亂不斷,老百姓生活在苦難中,為什麼會這樣?我想讓天下都不要再打仗,把國家建立成安定的樣子,應該怎麼辦?
趙匡胤的這個問題一下子追述了幾十年來的情況。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到960年,滿打滿算一共是54年。這50多年中,中原最大的王朝梁唐晉漢周,後者代替前者,先後完成了5次更新換代,一共14個皇帝。54年14個皇帝,平均不到4年就換一個皇帝,這社會得混亂到什麼程度?
所以趙匡胤才有此一問。
趙普說:問題的關鍵在於君弱臣強,地方藩鎮的實力太強,而皇帝所處的中央太弱小,只要把藩鎮的權力削弱、錢糧控制住、兵馬中的精銳也回收就可以了。
這番話可謂切中要害。我們先看看當時的節度使到底擁有多大的權力吧。五代時期,這些節度使可以隨意按照個人喜好任命自己的手下擔任轄區內縣級單位的長官,轄區內所有的刑獄訴訟案件,判案殺人等也都是節度使說了算,對於賦稅,節度使將絕大部分都留作自己使用,而僅僅將其中一小部分上交給中央。這樣看來,節度使的權力簡直就膨脹到是一個獨立王國的國王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好像能夠從中看到分封制的影子。西周的分封制,就跟這個很相似,被分封的諸侯在領地內擁有絕對的權力,賦稅、人力、軍隊等等,而這些諸侯的下屬們可以不用去聽周王的命令,因為他們完全是諸侯的自己人,周王指揮不動他們。
趙匡胤對於這一點心知肚明,在趙普的指點之後,開始了對節度使的限制。他先是設法縮小了節度使的轄區範圍。因為自唐朝後期,節度使的管轄範圍是好幾個州郡,除了他本身的州郡為駐地之外,周邊的一些州郡也往往屬於他們管轄,稱之為支郡。趙匡胤先下令將節度使駐地之外的州郡都劃歸中央,所有官職都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擔任,他們都直接向中央朝廷彙報,不再聽從節度使的命令。這樣一來中央可以掌控的地盤大大增加,而節度使的管轄範圍縮水了很多。
對於節度使的各種權大勢大,趙匡胤也很有辦法。他向地方派遣通判,規定地方上的知州的文書都要有通判的簽署才能夠生效,以達到制約或架空節度使的目的。這個「通判」就相當於東漢時期的刺史,官方認可的東漢的州的最高長官應該叫做州牧,但是朝廷派了刺史到地方上去監視州牧,州牧的一舉一動都要經過刺史同意,久而久之刺史成了真正的「州牧」。趙匡胤的這個通判,也是這個作用。
緊接著,趙匡胤規定,地方賦稅只能留下必要的開支,其他全部上交京城,並且將觸角伸到最下層的徵稅、辦稅部門,嚴加監管,讓藩鎮難以作弊。後來藩鎮下轄的縣官的任免權也收歸中央,藩鎮上精銳的部隊要先選派給中央,補充為禁軍。節度使慢慢成了孤家寡人,被拆散、架空了。真正的實權逐步被中央和皇帝所直接掌控。
對於因各種諸如升遷、調任、死亡而產生的節度使職位的空缺,趙匡胤也不再選派新的節度使,而是廢除節度使一職,讓中央的文官出任,稱為「知州」。
這樣一套連環出手之後,節度使的問題就被完全解除了。在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極具謀略和手段,對於處置的輕重程度拿捏都能恰到好處,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終於將唐後期藩鎮割據的毒瘤拔除,皇權和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趙匡胤的這些舉動,對於處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宋來說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他解決了五代時期地方武將勢大反制朝廷甚至叛亂的問題,使得宋朝能夠穩定的過渡下去形成一個延續300多年的偉大王朝。沒有趙匡胤付出的這些努力,恐怕宋朝也很難不重蹈梁、唐、晉、漢、周的覆轍。
那麼回過頭來看商鞅變法。
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中,諸侯就是跟節度使一樣的獨攬大權的。這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但是周王起初分封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出問題,那時對於權力的認知度和政客們的權力敏感度也完全沒有那麼高。所以周王朝一直延續到東周之後才徹底爆發。諸侯的實力開始超越中央,他們敢於反抗、挑戰中央,而中央對此無能為力。於是天下大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粉墨登場。
對於整個周王朝,他的內部是亂的,而對於這些諸侯國們,他們的內部也不團結。因為他們也將自己的諸侯國內的土地像周王分封他們那樣分封給下面的士大夫們。這是由於分封制這種制度本身形成了弱點。
所以,儘管那時候的大國們在其他的國家面前號稱強大,但他們自己內部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國君不能非常高效得調配這個國家的資源。比如說,晉國本來是周王的諸侯,後來晉文公的成為中原霸主,周王還要仰仗他來維持自己的臉面;但後來晉國下面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的實力也超過了晉國國君,他們又把晉國給瓜分了,晉國滅亡。大體情況類似,國君難以完全掌控這個國家。
而商鞅變法的決定性意義就在於此,他廢分封行縣制。國家不再實行分封,而是設置成縣一級別的行政單位,由中央選派縣長到當地去上任,他們不再聽他們上級的士大夫,而是直接聽命於國君。可以說,商鞅變法通過這樣的改變,將國君的控制力直接觸及到中下層。這和上面講的趙匡胤對待藩鎮割據的節度使的方式是異曲同工的,地方官的任免權力收歸中央,成了一招殺手鐧。
當一個國家的權力集中到某種程度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這恐怕就是中央集權制帶來的作用。它比分封制的國家運轉效率要高出一個檔次。正如傳統的盲目式手工製作,遇上了社會分工的流水線作業,一下子就拉開了差距。
分封制的這種制度依附於奴隸社會,而中央集權制在我們國家被稱之為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要更加先進一步,所以,秦國在商鞅變法下走上了「流水線作業」的道路,而其他各國還是「盲目式製作」。
商鞅的這種改革正好處在了社會進步的關鍵時刻,所以成功將一個奴隸社會導向了封建社會。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就不再採用分封制,中央集權製成為了大家認可的權力制度。商鞅使秦國強大,滅了六國。
而趙匡胤對類似於諸侯的藩鎮節度使們的處理,雖然讓宋不至於像五代那樣壽命短暫,卻讓國家種下了重文輕武的種子,這恐怕是太祖所始料不及的。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和頭條號:劉弘文
※從宋朝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在南方,為什麼首都大多在北方?
※宋朝明朝女子髮型竟然用假髮,一起來看看吧
※做文人到宋朝幸福,做太監到這個朝代幸福
※此人臨危受命,以不到兩萬,對付對方近60萬大軍,最終艱難獲勝
※宋朝軍隊手中的大殺器:神臂弓!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