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30歲做不到年入100萬,就是失敗者?

30歲做不到年入100萬,就是失敗者?

文/肥肥貓編輯/西西

在我的圈子裡,流行著一種廣為流傳的所謂的30歲劃分法。

比如:男生30歲賺不到年入100萬,就是失敗者。這個說法有各種各樣的變體,還有比如:30歲了還開XX車(價位在20萬左右),那你就已經太挫了。

01

我上次看《春嬌與志明》裡面,志明在遇到楊冪的飛機上,有個同伴說,「如果一個男人三十歲坐飛機還不是商務艙,那他的事業可以說是非常之失敗」,讓我不禁啞然失笑,怎麼就這麼多眼睛盯著30歲。30歲招誰惹誰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標準,都要把人生的「考試截止期」定在30歲這條時間線上。

可能因為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吧。這句話本來是孔子回憶自己到了30歲的狀態的,並沒有拿來要求別人的意思。結果卻莫名成了千秋萬世的刻度尺,讓很多男人都把三十歲當做一個蛻變的儀式,彷彿到了那個時點,自己就真的會驟然進化了一樣。

這導致了周圍許多人在臨近30歲的時候焦慮。每天被各種這類信息沖刷著腦袋瓜子,活得疲憊不堪。活生生把人生的長跑賽活成了接力賽。

以至於,每次同學聚會,就好像過去考試完出成績一樣,大家寒暄完畢就開始假模假樣的打探彼此的情況。你的對標是誰,他的近況如何?你和他比起來是贏了還是輸了。這是我們首先要關心的。

有時聽說某個同學在事業上取得了一些大幅度的進步,其餘的同學的心便暗暗一緊,彷彿那條「Loser」的死亡線又離自己近了幾寸。

至於嗎?

有沒有人多想過一句——憑什麼呀?

Winner和Loser的定義權誰給你的?誰授權了?有公認嗎?誰公認的?

你說30歲賺100萬才是成功,你誰啊?!

這種言論得以廣為傳播,也證明了大部分人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可能是從小習慣了服從權威,所以對外界強加給自己的條條框框,第一反應都是乖乖的遵從,並對照自身檢驗,而不是先質疑一下「你tm誰啊?」。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網上的各種心理評測,99%都是瞎編的胡扯,但大部分人接到轉發之後還是會一一對應去看結果,如果結果有利則暗暗自喜。

所以商業洗腦迅速摸透了今天這些人的心理、——只要放出來一個最容易衡量的,最簡易的客觀標準,就可以誘導人們據此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

這種洗腦的本質是製造恐慌,讓你覺得好像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所以自己還沒有過上某種檔次的生活,故而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層無法得到認證。

所以商業社會的今天,所有人都在爭奪定義權。每個人都越活越焦慮,越往上越焦慮,越有錢越焦慮——因為這根本就是個圈套。

02

在這些誘導之下,所有人都活得越來越像,活成了同一個樣子。25歲在做什麼,30歲在做什麼,基本都一樣。問1000個人可能會有個把另類的,但問100個人基本不會有太大差異:

我們都在每天的同一個時間出門,同一個時間就餐,我們是如此同步以至於大城市的一切公共服務都具有了潮汐現象。我們手機里裝著一樣的軟體,看著同樣的資訊,每個人都有不下15個微信群,每天打開都是幾十上百條語音,連每個人用的表情包都是基本相似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北京CBD那兒堵在計程車上,堵著沒事兒我就在觀察周圍公交車上的人,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所有人手裡都亮著手機屏幕。

後來我這條車道動起來了,我就順著路一路往其他車道上看,一輛,接一輛,無窮無盡的公交車上,全是一樣姿態,一樣動作的人機械地在刷著朋友圈。

那一刻我突然有點震撼,大城市已經把我們變成了從生活習慣,到行為模式,乃至動作手勢都一樣的人了。腦子裡蹦出兩個字:工蟻。

因為資訊來源越來越一致,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僅沒有多元,這些年來反而越來越統一了。這讓覬覦著從中牟利的商業洗腦也搭上了便車,借著資訊的同步,讓我們的焦慮變成了集體無意識。

因為這些毒雞湯的灌輸,導致大量90後現在非常著急要成功,他們給自己定的計劃,往往是在30歲以前,就把別人半輩子要做的事情就做完,然後40歲就可以退休了。

為了實踐這個理念,90後們開始把自己逼得無比功利,往往剛上大學或是剛開始工作,就要開始廣泛結交比自己年長者,討教經驗,索取「遊戲攻略」,以便在這場和同齡人的競速遊戲上,能出個先手。

03

80後也沒閑適到哪裡去,因為時代的關係,他們年輕的時候還沒有90後那麼緊迫的買房意識,導致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耽擱了置業,現在的心態之糟糕,可想而知。

不論買沒買房,每一個樓市新政、每一次房價波動,都牽扯著80後全階層的神經。面對比工資漲得還快的房價,每月幾乎和工資持平的月供,80後更是早早地開啟了整整一代人的中年危機。

「房子車子票子孩子」本來已經夠折磨人了,結果現在毒雞湯們還要給你加上時間限制,連XX歲要做到什麼這些硬指標都給你列出來了。春花秋月,一年又是一年,你說殘忍不殘忍,過分不過分?

房子雖然買不起,但七大姑八大姨對你婚姻大事的關心卻日益升溫,絲毫不給你喘息的時間。原因再簡單不過了:成家也是一場有時間限制的遊戲。

讀書的時候告訴你不能早戀影響學習,但一畢業就要趕緊結婚,可能他們覺得找個合適的對象就跟買菜一樣容易吧。有了對象就要開始倒計時結婚,結了婚就催著要小孩。有了小孩,呵呵,恭喜你的人生開啟Hard模式。

時間節點一個接一個,想緩緩?沒門。都幫你算好時間表了,掐得絲毫不留縫隙。也難怪這麼多人懷念校園裡的四年,這四年可能真的是我們前半生最輕鬆舒服的時光了。

一旦出了校園,人生的Deadline便一個又一個迎面襲來,無處可躲。很多人還沒感受過熱血沸騰的青春,就猛然陷入了生活的重重壓力里。

緊張、焦慮、自卑,也許我們都一樣。

這不怪你,這是一場集體性的心理疾病,恰好爆發在了我們這個時代。

04

典型的癥狀就是工作了幾年以後,變得越來越急於求成,已經靜不下心來學習了,哪怕平靜的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

沒有了初入職場的求知慾(因為時間成本太昂貴,沒有實際效用的事情捨不得花時間去學),但閱歷又跟不上,對自己的行業未來會怎樣一頭霧水。辭職不敢,轉型怕晚,活的像個沒頭蒼蠅一樣。

誰來定義成功?誰有資格來定義成功呢?有時間,應該好好想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屈從於商業世界的教條呢?

人生真的是一場競速比賽嗎?他人真的有權評價我的人生是否成功嗎?如果有權,那是誰給的授權呢?這種授權具有合理性嗎?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我的世界,不了解我經歷的故事,那你有什麼資格來評判我呢?

成功有deadline嗎?30歲這個時點有那麼重要嗎?之所以媒體喜歡造這種概念,無非為了方便同樣起點的人能有橫向比較的標尺而已。早一天晚一天,早一年晚一年又有什麼區別?一個班級的同齡人,長個子還有先後之分呢,憑什麼就把「人生成功」這條評判線畫在30歲了?

更關鍵的是,我主動申請了參與這場較量了嗎?

須知,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參加這場「30歲競速生死線大決賽」的。而且,在我20歲的時候,也沒有人邀請過我參賽吧?我也沒有填過參賽報名表吧?更沒有人來和我brief過比賽規則吧?

那怎麼突然之間,我就被納入排位表了呢?

也許你們的規則我玩不好,那我可以去參加其他比賽呀,沒必要和更擅長你們這個規則的人,非要在這場對我不利的比賽規則內死磕,是不是?

你不會攔住一個過路行人,然後嘲笑他:哈哈,你個弱雞,你看你走的比前面那個人慢!你們倆明明前一個紅綠燈一起出發的!

這麼問的人一定是神經病。人家肯定一巴掌糊你臉上:「你誰啊,我有說過我在和這條路上的人比速度了嗎?」

但奇妙的是,現實中這樣的神經病卻很多,卻不會有人去抽他們。尤其是我們這代人,遇到年長者訓斥我們時,我們通常表現出無比的理解和配合,甚至還會主動反思自己有沒有達到人家強加給我們的要求。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善良,也是我們的悲哀。

真的,我們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需要有我們自己的意見領袖,向那些強加給我們莫名比賽的人大喊一聲:不成功不行嗎?

你才二十幾歲啊!應該是有酒有肉有朋友的時候。如果在「30歲競速賽」上,實在跑不動了。那就不要再硬扯著自己往前跑了,走上幾步也不妨,緩一緩,喘一喘,沒人會怪你的。

畢竟,這場比賽是強加給你的。此時此刻的雲,和二十來歲的你,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往往附加了許多苛刻的條件,往往以親情和快樂的喪失為代價。我們的人生追求的是快樂幸福,不是外在的成功標籤。

更何況,人生成功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看存量你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你幾輩子都追不上權貴。但是看變數卻不同,在低起點的開局下,改變數也是一種成功。

相比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生下來就坐擁別人幾輩子資產的人,我更欣賞那些專註於做好自己的人。那些匠人,平凡人,那些專註於好好做自己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更打動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BA智庫 的精彩文章:

個人品牌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那些受不了委屈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比起過勞死,你更應該警惕過閑死
餘額寶最多只能存10萬,我們的錢還能放哪兒?
美國海豹突擊隊:成大事者,不放過任何小節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