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書法與戲劇、舞蹈、雕塑、文學「異中見同」
以中國繪畫與書法而言,國畫講究「應物象形」與「骨法用筆」,這就不但與字體的造型相通,而且是參用書法的筆意入畫。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所說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另外清代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劉熙載也有「書與畫異形而同品」的說法。
劉熙載(左)、鍾繇畫像
古代書論中稱鍾繇的字好象「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說王羲之的字好象「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懷素的草書猶如「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這些形象化的描繪和比喻,也都說明了書法與繪畫彼此參照、相互吸收的道理。國畫用筆用墨,有干有濕,有濃有淡,有虛有實,有皴有擦,有刷有垛,有破墨、積墨、潑墨等等,都可以參用於書法而使其更加變化豐富。
王羲之《奉橘帖》
書法用筆之法,也往往見於繪畫。事實也證明,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書法家、畫家都是兩者兼擅的,這就使他們汲取了兩種藝術之長,從而獲得了只專一藝所不能及的效果。鄭板橋以畫蘭竹的筆法滲入書法之中,形成了獨具面貌的「板橋體」,何紹基寫小篆「如蘭葉當風披靡」,都是顯明的例證。當然,這並不是絕對要求凡學書法的人都必須兼通繪畫,但如果能參酌一些畫理入書,則是大有助益的。
鄭板橋書法
至於其他藝術與書法之間,同樣有許多「異中見同」的道理。京劇發音,從丹田中發出,既要衝出去,又要從喉嚨里把它拉回來,用力控制住,不使它輕飄地滑過,才能收到圓滿沉著的效果;書法用筆,也講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有往必收,無垂不縮」,使它在矛盾的運動中產生力量和變化。
舊題唐張旭草書古詩貼(局部)
唐代書法家張旭,看到公孫大娘舞劍的姿勢,從中領悟到行筆往來的輕重疾徐和優美多姿的形態,提高了他的草書藝術。有的書家還從篆刻藝術中吸收其用筆的鍤銳道勁、古樸厚拙,使自己用筆帶有刀刻的意趣,從而增加了一種「金石味」。印論中所謂「密不容針,寬可走馬」、「寧使刀不足,無使刀有餘」等,對書法的結體布局和用筆時講究疏密對比,使勁不宜過頭,需要含蓄渾圓,才倚永耐看,都是可資借鑒的。
石濤畫作
其他如雕塑藝術的造型美,戲曲舞蹈演員的身段、情態,音樂中的韻律節奏,以及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手法、結構布局和某些詩文所提供的境界等等,只要我們理通神會,善於汲收,都可以溶化為創作書法作品的養料。清代石濤曾寫過這樣一首詩:「畫法關通書法律,蒼蒼茫茫率天真;不然試問張顛老,解處何觀舞劍人!」
鍾繇書法
這說明一個人的書法藝術造詣與他對其他姊妹藝術的修養是緊密聯繫著的。另外,相傳鍾繇學習書法「每見萬類,擇而象之」,張旭「見擔夫與公主爭道」而聯想到用筆及點畫的體態,「懷素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益佳」,「文與可亦言見蛇斗而草書長」,以及古諺所說的「行筆不成看燕舞,施墨無序賞花開」等,都說明了觀察周圍事物與體驗生活對於書法藝術的重要作用。
※收藏和投資銅鏡價值判斷主要看朝代和工藝
※花鳥畫鑒賞思緒: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重形似追求「不似之似」
※穿越與魔幻:唐代鬼才詩人李賀《夢天》讀後
※王羲之《蘭亭集序》:無人企及的書法藝術高峰
※國畫藝術欣賞:蘭石圖紫雪飄香,鳥戀花朵朵紅梅
TAG:思迪文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