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余名流事·王陽明悟道

大余名流事·王陽明悟道

大余名流事·王陽明悟道

核心提示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陽明在20歲時步入仕途,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五十四歲時,王陽明辭官回鄉講學,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余縣青龍赤江村,謚號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

(部分史料根據明朝《知行合一王陽明》)

藤婆茶縈迴曲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貴州龍場驛驛丞王陽明接到正德皇帝朱厚照親筆御書的詔令,結束了貶謫生活,奉令復官廬陵縣(江西吉安縣)知縣。

得意門生錢德洪躬親陪護在王陽明身前腦後,這倒令王陽明很是有寧靜的心態去精心捋清內心縈繞的那一門心學路數了。他們坐船沿西江南下,不覺間就到了廣州,再換乘船隻溯行到韶州湞昌縣,幾天時間,就又坐船到了南安府青龍埠。

青龍埠耆儒楊晟戔非常好客,竭誠款待了王陽明、錢德洪。酷暑雙搶天,大戶人家楊晟戔倒也顯得清閑。楊晟戔熱誠地將三十八歲的王陽明引領到臨河的茶亭里歇涼,把茶賞味,對飲吟賦。

章江河清風徐來,大庾嶺巍然屹立。僕從將一大把茶壺擎來,旋即篩滿給了他們各一大碗藤婆茶。

耆儒楊晟戔一邊指點著名儒王陽明、錢德洪他們品嘗藤婆茶,一邊跟他們聊起了中華自唐王朝陸羽凝結而成的茶道,說,茶道是文化,茶道是人品,茶道是藤婆茶的熱誠好客。

我們這些愛喝藤婆茶的人都知道,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茶香,水甜,壺古;人靈,景幽,物雅。環環相連,一塵不染,可以洗心。水為茶母,壺為茶父。壺剛水柔,茶性畢露。

楊晟戔款款而談,道:我們的茶道就是森嚴的。茶道森嚴,沒有深切的呵護,何來四溢的靈氣?茶是水中至善,為什麼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品茗品人生有的茶喝到嘴裡,有的茶喝到肚裡,有的茶喝到骨子裡。茶不濃不淡最好,濃到不苦,淡到不簿也行。先有牛飲,後有細品。

春暖花開茶香更濃,趁熱連飲數碗。身與水溶,心與道合,沉浸茶境。生命如泉涌動,身體不由舒展,嘴裡不禁呼笑。久思理也會迷,長飲茶也會醉。

天下沒有最好的茶,只有最愛喝的茶。我們愛喝藤婆茶。生命太濃如酒,難以控制。生命太淡如水,了無生趣。不濃不淡,品茗論道學神仙。

不聲不響喝下十來碗涼茶,微微肚脹,意猶未盡。天賜香茶清我們的心,獨自牛飲,心知肚明。從早到晚飲茶,五臟六腑好象在領略不同風景。

古碗盛茶,眼前猶如一池浪漫的春水,心欲躍入清麗的茶中。青瓷觀茶,從頭到腳一覽無遺,亭亭玉立。茶一接到手,猶如揭開新娘蓋頭。最美的葯是茶,久飲必然身心凈化。富而無福之人常醉美酒,富而有福之人常品好茶。

茶有滋味,有香味,有韻味。藤婆茶也可以是蓋碗茶,蓋碗花茶端在手,如與小家碧玉相廝守,別無所求。鐵觀音好象大家閨秀,點點滴滴,盡露風流。品陳年普洱,象杯鹿血,茶煙似畫,下喉如絲綢。

從古到今,大餘人就又飲藤婆茶的習慣,喝得唏哩呼嚕,悟到驚天動地。好茶如好言,樸實無華,韻味悠遠。一旦溶入水中,即會釋放出驚人的魅力。茶香似煙花綻放,瞬間感動,終身難忘。

我們記得那一次,大家平時喝的是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的茶,但那一次聚飲時,只有苦澀的水味。泡茶的人坐立不安,出茶的人焦眉愁眼,品茶的人沉默寡言。換了無數種茶,也都無一絲茶香。

眼看天黑,我們的茶東不得不請出百年老壺。結果,依然顏面掃盡。沒等吃飯人散去大半,吃完飯又去一位非常嚴謹的朋友家嘗茶。存茶的書房發出淡淡的茶香,茶具都非常精美,平時他是看著秒錶泡茶。這次,同樣一敗塗地。

難道,竟然真是水出了問題?幾天前,我們還在自誇,家鄉山清水秀,自來水也可泡茶。進入冬天枯水季,淺淺的流水僅供地主老財專門飲用,老百姓只能喝那些江河水。

楊晟戔繼續侃侃而談,說,煮茶滿屋飄香,不遜於焚香。

煮茶像煮餃子一樣的揚湯止沸,像熬藥一樣地攪,像炒菜一樣地快,用心才能把茶性發揮到淋漓盡致。茶香得無話可說,茶湯無可挑剔,喝得喜笑顏開。連飲數杯沉浸茶境,喉舌如清泉,體內似流水。身通心暢,難得的健康休閑。

茶泡出來是茶水,煮出來是茶湯。精美的景德鎮大瓷壺,腰斬了正宗的煮茶道。泡茶如山坡,煮茶如山峰。無不盛讚茶煮出來的韻味,好象醍醐甘露,心被徹底征服。茶之至高感人至深,彷彿品出幾世輪迴。唯有煮茶,能夠徹底釋放出茶的底蘊。

何時興煮茶,何時茶道興。

生日家宴,煮藤婆茶當熱飲,冬天吃得腳心發熱。茶至儉至善,平和而具深蘊,最使人潛移默化。茶水入肚,茶性入心,久飲肌骨輕通仙靈。

我們的茶聖陸羽,雖無孔子之大,也如孔子之精。反覆琢磨,印證一二句茶經。茶人慾復茶道,喝茶不濟煮茶去。

喝藤婆茶,第一碗茶敬佛,其餘施於眾人,最後一碗歸己。茶之禮先人後己,茶之義清濁自知。

茶入肚可以解毒,入心使人清醒。酒像糾糾武夫,茶如謙謙君子。如果女人像茶,男人快活似神仙。夫妻恩愛,愛可一時,恩可一世。相互牽手,彼此交心,情只為你濃。濃極而苦,再美也不能失去理智。幸福必須經歷無數誘惑,彷彿茶之清氣絕不可污。

藤婆茶老茶,不僅陳化還純化,甚至神化。花兒不經佛手,又怎麼會傳道呢?看得見的拈花微笑,看不見的佛恩浩蕩。人不悟道,只會倒茶不會茶道。

把追求茶香的功夫,花在向內清心上,已在茶道中。茶喝白了也就無味,道說白了也就無趣。不喝茶而知茶意,不聞道而悟其心,天地都會笑。

楊晟戔宣講到這裡,無意間竟然誘發了王陽明的心學大理。王陽明越聽茶道,越能悟出自己在貴州龍場擔任驛丞時的心學精髓。

楊晟戔接著說,心靜如水,哪還在乎喝不喝茶。身在紅塵,茶的確是最佳道具。什麼是茶之本意,上天為什麼會造化出茶呢?

花為悅目,茶為清心。茶藝不離鮮花,集美善於一身。斗室雖小,聚天地之精英,賞之不完,品之不盡。心越細微,天地越廣闊。天女散花,天神施茶,心被感化。任何能使心與神相通的,都是聖物。

心開神在,一朵花一杯茶,可能成為千古佳話。穿過花的眼,透過茶的心,悟到人的真。

這些哲理,聽得錢德洪更是入神而出神。

楊晟戔說道,凡藝無止境,凡道不可測。茶藝可以安身,茶道可以安心。與其繁瑣不如簡練,與其勉強不如自然,與其濃妝不如素麵。茶道即人道,人若不立,茶不足道。

茶道並非越精緻越好,也許粗茶淡飯境界更高。凡有利於心,皆可謂之道。茶心飄渺,趁熱而來,隨煙而去。以捕茶之心捕自心,盡得茶道奧妙。一杯茶摻來倒去,還是一杯茶。放下千思萬慮,才是茶道功夫。

茶洗去塵污,使心思純樸。茶道不厭其煩,以堅茶人之心,過後知大道至簡。學茶道的目地,不在茶而在道。上渡船的目地,不在渡船而在彼岸。

放不下茶的心,打不開茶道的門。放下到不能再放下即為得,簡化到不能再簡化就是道。重複表面相同的飲茶,感悟每次不一樣的變化。用完整的心,去品茶的整個過程。

裊裊茶煙遮擋不住天人奧秘,功夫深自然成。石不變,刀越磨越快;茶不變,心越喝越清;道不變,人越學越神。世間萬物皆有道,也皆是迷。

為求道而迷於茶,豈不成為笑話?堅守一切潔凈的禁忌,保持一派天然的純真。世人皆知濃的好,不知清之妙,茶人以清心為本。能清自己心可得小成就,能清眾人心方成大圓滿。

江邊林間的小茶園,簡潔自然。一點空間足以觀天地,自然的環境給我們以真實的定位。

茶在體內瀠洄,我們在天地間寄居。室外架爐煮茶,天地也不大,茶壺也不小。心中天地如壺,眼裡壺象天地。都市紙醉金迷,很少象人一樣的生活。茶房是書房的延伸,茶園是家園的亮點。

人為什麼會那麼愛茶呢?因為兩者都是天地間的至善。

我們酷暑時節在河邊喝茶,撫摸蟬鳴谷香的季節,觸及內心溫柔的心事。天地間的主角是麗日,蓋碗花茶已經成為石桌上的擺設。河水映著樹的倒影,心如樹根,事如樹影。

閑情不可多,豪情不可少,淡然而堅定。茶會喝白,人生會走完,我們會留下什麼?又會得到什麼呢?

茶只是有點顏色的水,不過藉此觀察人生罷了;人生只是有點味道的戲,不過藉此品嘗生命罷了;生命只是有點閃亮的光,不過藉此展現生活真知罷了。

正德十年農曆六月初九那一日在大余縣青龍埠章江河邊茶亭里聽楊晟戔闡釋茶道,令王陽明終身難以忘懷。

這嗣後,王陽明在廬陵縣(吉安)知縣任上,多次都想利用閑暇時間再返大余縣青龍埠,再聽楊晟戔宣示其藤婆茶,宣示其津津有味的茶道,宣示其難以釋懷的人生之道。

黃藹北

央視上榜品牌,大余青龍鎮健安茶廠「王陽明」牌客家白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良說大余 的精彩文章:

TAG:善良說大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