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千年的悠長滋味 工夫茶里探尋你不知道的潮州
老天給了潮州一座茶山,讓這裡多了茶味。潮州人分外珍惜,保護老茶樹,流傳「工夫茶」老手藝。時光流轉,喝茶這件事,如今也深受當地年輕人的喜愛。所以外人啊,不要杞人憂天,潮州人的茶文化,才不會丟掉。
圖文作者:幸鵬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簡,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林,舊而佳者,貴如拱壁,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閱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
以上這段並不難懂的文字,是清代俞蛟在《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中關於「工夫茶」的記載。
乾隆五十八年(1793),俞蛟任興寧縣典史,因此對粵東潮嘉一帶的民情風俗頗多了解,《潮嘉風月》便是其身臨其境之作。他對潮州工夫茶的記述,與現在工夫茶的儒雅喝法基本一致,甚至沒有區別。他在文中還解釋了工夫茶的主要內涵,那就是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閑。
可見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的工夫茶沖泡方法已成規範,而俞蛟本人出生於江浙,到了潮州親見工夫茶的沖泡,竟然大感新奇,也說明此時,他老家的工夫茶早已絕了跡。
「工夫茶」還是「功夫茶」?
「工夫茶」為何不做「功夫」二字?「工夫」又何解?
有人說沖泡費工夫,因為古人泡茶,要煮沸三銚水,費事、費時、費力,比如講究原料新鮮,慢火精工的潮菜又被人稱作「工夫菜」,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解釋,就是「巧」。宋人對於比喻事物精細的東西,也常用「工夫」形容,比如曾有出土文物的銘款,提到物品精工細作,另一個表現是潮州話里常常用於某人做事工夫如何如何。更何況,因「工夫茶」而產生的茶道,使用的器物也確實精巧。
也許還有第三種解釋,有文章指出,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說。王陽明在《答友人問》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云:「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
「工」、「功」聯用差別顯著。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理學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這個解釋,倒是更接近精神層面的理解,也更接近茶的內涵,尤其是一向樂意賦予一件物品內涵的中國文人,自然更傾向於最後一種解釋。
對於這一點,潮州文人更是在意。
「工夫茶」早已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茶道的遺存,又有潮州本地的特色。比如用具,一定要用潮州本地的手拉壺,大約一壺剛好沏三杯茶。潮州手拉壺全稱是手拉朱泥壺,名稱點明了用料,乃潮州本地產的朱泥,外觀呈土黃色、燒制後轉紅色,製成茶壺質地堅實,表面平滑,又能保持低微的吸水性和透氣性。而「手拉」之名意以區別於「拍胚成型」的宜興紫砂壺。
潮州手拉壺的發祥地是楓溪,許多製作手拉壺的作坊都是祖傳的,各家有不同的泥料配方及製作手法,從不外傳。像紫砂壺一樣,手拉壺也有各種名字,有的壺名曰「西施」,有的壺名曰「文旦」,有的壺名曰「龍蛋」,但潮人似乎更樂意用容量來稱呼茶壺,比如這個是「三杯」,那個是「兩杯」。沖泡的茶盤圓如滿月,不似當下流行的巨大茶海那樣廢水佔地。
手拉壺之下常放置一個絲瓜瓤編織的小圓墊,一則保護茶壺,二則也耐得住熱水沖泡。一個六寸左右的紅泥爐擺在一旁,其中添橄欖核碳,用以煮水。橄欖核的炭,溫吞,緩慢,沒有熊熊明火,熱水恰能保持在「沸如蟹眼」的狀態。這個時候的水溫也最適宜沖泡茶葉。手持羽扇,以扇爐火,美觀、輕巧、雅緻,另有同樣精巧的銅筷在旁,用以取碳撥碳。茶葉嘛,都裝在錫制的茶罐里,輕撥入茶則,用來觀茶葉之外形。幾方茶巾,幾個茶杯,一張茶桌,便可以靜靜的喝茶了。
一個美好的下午,幾個茶人在韓江之畔,著素衣端坐於蒲團之上。桌上石榴花盛開,時而焚香,時而鳴琴,銅爐、火爐、茶壺、茶杯、建水一個不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白居易時代喝茶的樣子,原本就已經足以讓人心生聯想,一見之下更覺有趣,而且並無不同。
此刻清風陣陣,不宜娛樂,不宜多言,一方靜靜的泡,一方靜靜地喝,小杯小碗,細品慢啜,倒頗有些僧人參禪的味道。
南宋末年,大批閩南人移民至潮汕,帶來了閩南文化。福建本是產茶之地,又有眾多高僧大德,茶味清苦,本和佛法有些微妙相同之處。參禪枯燥,茶葉又可以提神,「工夫茶」也許就是福建高僧留下的飲茶之道呢?也未可知。
「茶米」油鹽醬醋柴
但有一樣,凡是稱為「道」的東西,都很深刻,也都很啰嗦。潮州還有百姓的茶,有生活,有滋味,好像並不應該歸於風月,而更應該歸於飲食。
在潮州,與其說看起來頗有古風、頗為雅緻的「工夫茶道」吸引了我,倒不如說是潮州的市井人家,家家門口的一張小桌,桌上簡單的茶器,一把水壺,親民和善,隨性自然更吸引我。
湘橋區老街上,更是家家有茶具,簡單到一個不鏽鋼的茶盤,三杯月白色杯子,一個蓋碗兒,便可以喝茶談天。工地上工的工人們,閑了在磚頭瓦礫堆邊上,支上一張小小的桌子,擺著幾個小杯子,光著膀子,也喝得像模像樣。
遊走韓愈祠,祠前潮州特產店的小孩子還穿著開襠褲,在地上玩兒,我無意間看到,他手裡的玩具居然是一套小小的工夫茶茶具!
在潮州龍湖古鎮,每一個宗祠里都有人在喝茶。一個人帶著草帽,拿著農具,過來問個話,從一進門,水便開始填,從坐定就端起杯子來,三杯茶後,話說完了,起身便走。古鎮里有天后宮,我鑽進去走走,天氣悶熱,坐在一旁休息,幾個老人家看我們外鄉裝扮,便招呼我們來喝茶。
我們問泡茶的那位老先生:「您高壽了?」他伸出三個手指頭,說:「我三歲了!」喝茶的四個老頭頓時哈哈大笑。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已經九十三歲了,耳聰目明,拐不拄,背不駝,吐字清晰,鶴髮童顏,老頑童一般,居然還有一口白牙!清瘦、康健、硬朗,喝完茶,起身送我們出門,絲毫不拖沓,而這樣的老人,絕不是少數。我暗暗地想,也許是他們天天喝茶的緣故吧。
潮州人講潮汕話,北方人費盡心思也不解其意,一些潮州老人也不太會說普通話,於是和這些老人們接觸,便只能依靠潮州本地朋友翻譯。原來,在潮州方言里,茶被叫做「茶米」,意思是茶和米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每天都要有,頓頓都要吃。
於是,「來,吃茶!」,成了我在潮州的日子裡,聽到的最多一句話,也證實了「茶米」對於潮州人的意義。人人都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潮州大可以把「茶」字放在第一位,有茶,才足以構成潮州人一個完整的清晨。
想和潮州人做朋友很簡單,喝茶就好。一把茶葉,一壺開水,和誰都可以說上三兩句話。潮州工夫茶的魅力實在於此,它不僅僅是高官巨賈、文人雅士的愛好,也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生活必需品。到潮州旅遊絕不用帶水,渴了隨便向誰討口茶喝,絕不會遭到拒絕。
化繁為簡,才是高手
喝罷了茶,應該去爬爬茶山。
被譽為粵東第一山的潮州鳳凰山,是著名的潮州鳳凰單樅的老家。鳳凰山上的最高山,叫做烏崬山。烏崬不光是山的名字,也是鄉的名字。山上的烏崬鄉人,世代種茶為生。車行山上,三層小樓遍地都是,卻沒什麼人,想來是近些年茶葉生意頗好,掙了錢都搬到山下去住,只有每年采春茶的時候,這裡才會喧鬧無比。
我坐在林偉周的副駕駛位置,他個子不高,卻把一輛日本車開出了美國大吉普的風範。林偉周有好多個頭銜兒——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單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潮安縣茶葉協會會長、國家高級評茶師、潮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鳳凰山茶農等等。一輩子都在和鳳凰的茶葉打交道,他說最近老出差,去各處評審茶葉。
我問他,那你到了外地還喝得慣別處的茶嗎?他笑笑,喝不慣,還是家鄉的味道好,低調里透著驕傲。
他認識山裡的每一顆老茶樹。有他開車,輕車熟路,直奔六百年的老茶樹而去。
這顆宋種,是鳳凰茶區現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樹。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趙景南下潮汕,路經鳳凰山區,因為口渴,侍從們採下一種葉尖似鳥嘴的樹葉加以烹制,飲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從此茶樹廣為種植,稱為宋種。
六百年老樅只生產兩斤,珍惜無比,價格昂貴,無福品嘗到。但宋種2號卻有機緣喝到,一斤價格大約也要7000元,還是原產地的價格。我在山上拍了那老樹,發了一條朋友圈,山下開元寺的普成大和尚給我留言——「見到老茶樹,有福氣的人」。
從烏崬山上下來,拜訪了一家制茶人,叫做張世民。他擁有一顆家傳的四百年雞籠刊老樹。今年這顆老樹產茶12斤,每斤已經賣到了3萬元的價錢,祖先的蔭福全在這棵樹上了,老茶樹和祖傳的制茶手藝讓他家道殷實。我常喝茶,單樅也是,雖不敢妄稱懂茶,但一喝便知哪款不俗。貴賤在茶來說,實在太好分辨,味蕾決定了一切,嘴越喝越刁,雞籠刊老樹的茶,確實好喝。鳳凰山上時晴時雨,喝茶的時候屋外忽下暴雨,一行人卻並不著急,在張世民家裡品茶,和他聊種茶,採茶,制茶。
潮州自古人多地少,人們下南洋做生意,向外發展,尋求出路。所以潮州人鄉情也重,掙了錢要衣錦還鄉,什麼都要講究一點。講究吃喝,講究享受,講究房子車子,生活節奏比較慢,茶自然也要講究。老天爺給了潮州一座茶山,讓這裡多了茶味。潮州人十分珍惜,保護老茶樹,流傳老手藝,而且在潮州,喝茶這件事,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愛,外人啊,不要杞人憂天,潮州人的茶文化,才不會丟掉。
回京看到朋友仍在潮州採訪,她採訪潮劇結束的時候寫道:「喝完這杯熱茶,也該走了。絲弦聲聲,時緩時急。幾百年後人們已經不曉得,最初是誰的心事結在深深腸。最潮州的聲音漸漸變老,養在清水裡的白蘭花香氣悠長,潮州夏日的節拍像是停住了,又像樹間的蟬鳴拖得長長的。」
潮劇如此,茶也如此。站在百年的茶園裡,一個瞬間,四下無聲,矮矮的茶園從低處望去,像毛櫸樹林一樣鬱鬱蔥蔥,像精靈的家。它已經繁茂了幾百年,多少人穿梭其間,給多少代住在鳳凰山上的制茶人帶去了紮實富裕的生活,又給多少愛茶的人品味到了悠長的潮州味道……
版權聲明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頻道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後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號:
生活家LIFE+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國內:西藏 北京 港澳 台灣 川渝 湖南 雲南 江浙 東北 內蒙古 新疆
福建 西沙 甘肅
國外:日本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紐西蘭 俄羅斯 東歐 中東 非洲 歐洲 大洋洲 南亞 韓國 朝鮮 南美 東南亞
主編:許玥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並訂閱【旅遊】頻道
※抹茶甜品店很多,但最真材實料的怕只有這家了……
※喝什麼茶,也是要看年紀的
※老股民發出一篇MACD技巧,驚呆眾人,讓莊家都茶飯不思!
※宮廷新會柑普茶:6+2實現最美滋味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