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建設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建設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

原標題:文化建設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自信」中壯麗的一章。得益於這樣的自信,四川省近5年的文化工作,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奠定的「治蜀興川」戰略發展上,科學描繪著富有時代精神、彰顯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聲的文化藍圖。

篤定信念

以人民為中心出藝術精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風氣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四川近些年來做了諸多探索,一批無愧於時代與人民的作品脫穎而出。

舞劇《家》參加第五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

舞劇《家》《紅軍花》,民族歌劇《彝紅》,川劇《塵埃落定》,話劇《活在陽光下》《第二十九棵樹》,曲藝《心如蓮》《情懷》等,有的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十大重點扶持劇目,有的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歌劇節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等國家級大獎。

好的作品背後,動力是全面推進的文化體制改革,這進一步激發了四川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5年來,四川積極推進院團職業化管理和專業化建設,支持文藝院團開拓文化旅遊演藝市場,從「辦」文化到「管」文化,四川緊緊圍繞藝術精品創作生產這一中心環節,進一步夯實了藝術川軍在全國的地位。

四川博物院開展「丁酉話雞趣」新年年曆繪製主題活動。

服務人民

讓百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5年來,四川的文化供給也在慢慢適應市場和老百姓的需求。成都博物館開館8個月迎來200萬名觀眾;「敦煌·絲路大展」5個月吸引了近60萬人參觀;自今年8月1日起,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等相繼推出延時開放政策,閉館時間最晚延長至晚上9點,市民下班後有了涵養素質的新去處……一個個看似枯燥的數據背後,凝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公共文化的創新實踐成果。

今年3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均衡協調發展」。四川從2012年起,每年投入10億元公共文化專項經費,實現了5100多個場館免費開放。在擁有全國數量最多、戰線最長、網點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同時,四川通過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兜住了群眾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底線。

均等化方能彰顯公平正義。在平衡公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四川獨創的「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農民工文化驛站」「留守兒童文化之家」等面向特殊基層人群的文化民生工程全面推進,一大批非國有博物館、民辦公助圖書館、農民文化大院等新型文化陣地在全省遍地開花,200多個文化志願者協會和團隊、5.3萬餘名文化志願者投身公共文化。多元的服務主體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正在讓四川人民享受高質量的文化生活。

「2017成都游博會」盛大開幕

著眼小微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既是亟待四川努力破解的課題,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四川全省文化系統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40億元;到2016年,四川省文化及文化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323.78億元,佔全省GDP4.02%。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發布的2016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和「中國文化消費指數」,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在全國排名第七,文化消費指數位列全國第九,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為促進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四川省不斷完善政策,強化保障,發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小微文化企業。與此同時,四川積極謀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音樂產業,建立全省音樂產業重點項目庫,「音樂之家」等25個項目入選全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涉及資金400多億元。「四川音樂季」品牌正在孵化壯大,插上數字化翅膀的四川音樂產業正欲展翅翱翔。

第二屆紅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樂季

規範有序

繁榮市場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近5年來,四川文化市場得到長足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四川全省文化市場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2萬家,僅次於廣東。其中,上網服務場所1.2萬餘家,全國排名第二;娛樂場所近7000家,全國排名第三;互聯網文化經營單位350餘家,全國排名第四;各類演出經營單位1000餘家,全國排名第四;備案的藝術品經營單位近300餘家。

2016年,四川省演出市場精彩紛呈,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四川音樂季中第二屆樂山市峨眉山佛光花海春季音樂節為例,現場觀眾達5.22萬人次,線上線下媒體總覆蓋人數3億人次以上,實現票房、招商收入700萬元,音樂節總體帶動經濟效益超2700萬元,其間,樂山市、峨眉山旅遊收入達11.11億元。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於今年6月舉辦,國際非遺系列大展、非遺競技、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等活動吸引眾多群眾觀看。崔晉川 攝

留住血脈

讓文化遺產傳諸後世

四川擁有樂山大佛、三星堆等聞名世界的文物瑰寶,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文化根脈?5年來,四川文物事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三星堆等9處大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全省建成7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國內最大規模水下考古項目——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年度工作圓滿完成,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突破,出水文物3萬餘件,在國際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四川對於文化遺產的法治保護越來越成熟。5年來,先後修訂和出台《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編製完成《四川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四川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綱要》。

四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更是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以今年6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例,9天共吸引112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34個省區市的5800多名代表前來參加;56支國內外表演隊伍共演出588場;1100個非遺項目參展。展會期間,非遺產品銷售和意向訂單總額達8100多萬元,現場登記非遺版權作品2000餘件,有3000多萬人次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觀看、收聽了本屆非遺節盛況。

作為2017年第三屆新加坡國際音樂節受邀的唯一一家來自中國的交響樂團,四川交響樂團於9月8日至10日連續三晚,在新加坡最具標誌性的建築金沙劇場舉辦交響音樂會,取得圓滿成功。

擴大張力

對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

如今,全球有燈會的地方,95%都與四川自貢有關。中國的文化在五彩繽紛的彩燈里,閃耀著海外的夜,海外人士在燈光魅力中感受中國藝術,在燈光造型中看懂中國故事。

5年來,四川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水平進一步提升,四川文化「走出去」的廣度、深度、高度均取得新突破。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四川大力實施文物「走出去」戰略,打造體現巴蜀文化、漢唐文化、藏羌彝文化等四川特色的外展精品,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巴蜀文化國際影響力。

5年來,四川大力推動文化貿易合作,組織省內優秀文化企業參加境內外重要國際性文化展會,支持四川文化企業與境外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赴境外投資文化產業等。今年,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都、瀘州片區建設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啟更多的發展機遇。

巴蜀文化特色明顯,個性突出,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成為其最大的特色。今年初,四川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深度挖掘四川歷史名人文化資源,意在古為今用,提升四川文化軟實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今,歷史的厚度、新型文化的廣度、外來文化的融合,無不在改變和推動著一個新的四川破繭而出,為治蜀興川助一臂之力,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共同期許,2020年四川文化同步小康,邁入文化強省行列。

中共四川省文化廳黨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古籍善本:小眾板塊不可小覷
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合唱大賽唱響生活之美
互聯網時代,小小說怎麼「說」
拓兒童劇新天地,中國兒藝訪演「獅城」

TAG: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