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為何成了「東西」,南北為何還是「南北」竟然跟他有關
單就「東西」而言,不僅有方位之義,還有代物之趣。但「東西二字」何事何因被借用作了代名詞,這裡有一個典故。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有一天外出,遇到好友盛溫和。盛提竹籃,說他去買「東西」。朱熹問:「難倒不能買『南北』嗎?」盛答:「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和木,我這籃子能裝。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與水,我這籃子就裝不得了。因此,我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雖金和木都不能入口,但後來人們不但去買「東西」,而且引申一步,還要吃「東西」。
另外,「東西」二字也被用來作為罵人的代名詞。明朝正德年間,揚州有一個玩世不恭的秀才叫鄭堂。一日,朝中王太監做六十大壽時把戲台搭在安泰橋旁的朱紫坊巷口,住在巷子里的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得鑽戲台。鄭堂出面和王太監辯論此事,弄得王太監理屈詞窮,只好以對對子來收場:「我出一對子,對得通我把戲台拆掉。對不通,你等照舊鑽戲台。」鄭堂聽說對對子,滿口應允
王太監出聯道:
穿冬衣,執夏扇,無分春秋;
鄭堂眼珠子轉了一陣子,道了聲「怕他何來」。隨口對出了下聯:
朝北闕,鎮南邦,不是東西。
王太監一聽,傻了眼。只顧想著拆遷戲台之事,竟未聽出下聯暗涵「壞東西」之意。自此,「東西」又成了罵人的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