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的風華絕代,自帶書卷底色

她的風華絕代,自帶書卷底色

宋朝,從公元960年到公元1279年,享國320餘年。她的繁榮與富庶、進步與文明,獨步天下,冠絕中外。

教育興則國興,宋朝就是這麼擼起袖子乾的。

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一介武夫,卻定下「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建國80年之後,宋仁宗慶曆年間,宋代的教育開啟了加速發展模式。

帶頭大哥是被稱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孫復、石介,此三人都是仁宗朝首出的著名教育家。

胡瑗「以明體達用之學教授諸生」,他的「蘇湖教法」是高等學校分系分科的最早嘗試。

孫復主持泰山書院,講學授徒近20年,宋初太學由此興盛。

石介堅持推崇儒道,反對佛老,講學不拘泥於先儒傳注,多有新意,「學者從之甚眾,太學由此益盛。」

這三人先後被仁宗任命為剛剛興建起來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教官,有皇帝加持,宋代的尊師重教之風大興。

在整個北宋時期,政府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學」:

一是興建太學,相當於甚至高於現在的「雙一流」大學;

二是在太學實施「三舍法」,也就是今天的班級教學法;

三是將「三舍法」向州縣推廣,宋朝教育事業因此進入繁榮期,直至南宋國滅。

宋代的學校教育主要分官學和私學兩大類,好比我們現在的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官學又有中央學校與地方學校之分,有點像現在的「一本」與「二本」。

宋初的中央官學主要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武學、醫學六所,其中以國子學和太學最重要。 宋朝之前的國子學是高幹子弟專門學校,不對布衣子弟開放。宋朝政府拆除門檻,使寒門弟子也能進入國子學聽讀。到了南宋初,國子學徹底被太學合併,不復獨立存在。因此,宋朝是第一個向普通百姓子弟開放高等教育的朝代, 「寒門出貴子」第一次真正實現。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張載、蘇軾等名人大咖,都出生於孤寒之家,也都成為「白屋出公卿」的典範。

對地方學校的重視,早在仁宗之前的真宗就已開始。到大觀三年(1109年),全國學生總數達16.7萬人,「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矣」。

宋代的私學主要是書院。書院起於唐代,興於宋代。在范仲淹實施慶曆新政之後,各地大興創建書院之風。到了南宋,書院的發展就更快了。據統計,整個宋朝共有書院397所。書院教育秉承自由講學的宗旨,強調思辨與入世,開素質教育之先河。名揚天下的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都興起於宋朝。

宋代教育的普及化,也惠及到普通百姓子弟的啟蒙階段。宋代有遍布全國的蒙館、鄉校、村學、私塾、冬學等啟蒙學校,許多偏遠的鄉村、山區,也往往出現「三家村」的私塾。後世廣為流傳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千家詩》等啟蒙讀物,都是從宋代流行起來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宋代的先賢們已經在踐行了。

宋代教育的蓬勃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助推劑,宋代因此開啟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中國社會進程。最終,她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商業經濟以及人文政治等方面一舉超越盛唐而睥睨天下。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從宋朝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在南方,為什麼首都大多在北方?
用趙匡胤建立宋朝來解讀「商鞅變法」,別有一番韻味,但結局苦澀
宋朝明朝女子髮型竟然用假髮,一起來看看吧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