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直面中國馬拉松「秀場」

直面中國馬拉松「秀場」

直面中國馬拉松「秀場」

111.jpg

資料圖。

按照國外過往的經驗,「馬拉松周期」指的是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在歐美三四十年前普遍經歷過的周期,現在正在中國上演

法治周末記者 高原

始於北馬(北京馬拉松比賽)的中國馬拉松比賽,截至今年已經在中國走過37個年頭。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田協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較2015年增加194場,增幅超過144%,舉辦地覆蓋了除西藏之外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133個城市,參賽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長130萬人次。

這些異軍突起的馬拉松城市,正在以實踐回答「一場馬拉松,到底有多少可能性」的問題。

而在火熱馬拉松賽事的背後,則是地方政府發展旅遊經濟、打造城市名片、促進招商引資等多方面的訴求。

「馬拉松周期」到來

2017年9月17日發生的北京馬拉松「套牌」事件,將馬拉松再一次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當天,3名選手佩戴同一號碼布D0198「蹭跑」,還在現場合影並公然發布;隨後多名選手發出圖片,除這3人之外,賽道上還有其他人也使用了該號碼。

對於馬拉松比賽來說,偽造、轉讓號碼布是被嚴令禁止的,而這不是各地馬拉松比賽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

這背後對應的是馬拉松比賽近年來的火爆。有機構預計,到2020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將超過800場,參賽人數有望突破1000萬人次,將由此催生出上千億元的消費市場。

以此次北京馬拉松比賽為例,北馬曾給已報名未中籤的選手特意開通了500名公益名額,但這些每個費用高達2000元的名額,在報名程序啟動短短數分鐘內,就被搶光了。

而讓有10年參賽經驗的張蘇(化名)感覺到馬拉松比賽從升溫至炙熱是最近兩年的事兒。

張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9月7日北馬的參賽報名資格,原本只需要200元,由於報名人數近10萬人,遠遠超過「北馬」所規定的3萬人比賽名額,「一票難求」導致名額價格也水漲船高。

張蘇的親身感受也代表了一個現象,中國正在進入「馬拉松周期」。

按照國外過往的經驗,「馬拉松周期」指的是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在歐美三四十年前普遍經歷過的周期,現在正在中國上演。

中奧路跑公司總經理、北馬賽事總監王簡針對目前中小城市蜂擁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現狀表示理解:「各個城市都辦馬拉松其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包括美國、日本,都有過這個過程。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一個產物。」

有參賽的需求,就有辦賽的供給。

2014年至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馬拉松賽事分別舉辦了51場、134場、328場,數量成倍增長,越來越多的城市參與其中。

其中,2017年共有14場冠以「首屆」名號的馬拉松賽舉行,包括長春、銀川、成都等14個舉辦城市。從時間上來看,5月和9月的場次最多,各有3場;從省份來看,山東省的賽事數量以泰安市、煙台市、青島市共3場位居前列。

在今年舉辦馬拉松賽事的新興城市中,不僅三四線城市積極加入,此前沒有舉辦過馬拉松賽的幾個省會城市也在發力。

調查機構尼爾森的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跑步者的人均花費為3601元,但馬拉松跑者的開銷顯然更大,有人曾推算中國業餘馬拉松跑者運動生涯的總體開支——節儉型的「起步價」是14100元,普通型為243000元,土豪型則高達1101900元。

當下,內地還湧現了大批馬拉松運動的「發燒友」群體,他們動輒乘坐飛機飛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參賽,其交通費、報名費、住宿費、訓練和康復費用等更為可觀,普通人基本上是難以承受的。

城市「名利雙收」

馬拉松的全面鋪開,政策鬆綁是源頭之一。

2015年1月,中國田徑協會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馬拉松賽事迎來了數量上的井噴。

賽事一開始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杭州等一二線城市,但很快,更多三四五線城市接過接力棒,變成馬拉松賽事堅定的簇擁者。

在這股熱潮中,「城市」這一載體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賽事路線的安排穿過的都是城市地標,賽事運營同樣離不開市政的全方位支持。

近年來,中國城市馬拉松賽事蜂擁「上馬」,除了各地想要這張「城市名片」外,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是一個重要的推手。

北京大學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義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城市舉辦馬拉松的兩大收益,「首先是軟性收益,一個城市舉辦馬拉松,實際上是城市營銷,藉助賽事給城市打了廣告」。

第二個是硬性收益,「舉辦馬拉松會吸引各地參賽者和旅遊者,帶動了吃住行等各個方面。馬拉松實際上還屬於一種眼球經濟,能夠吸引贊助商,衍生了體育的生態鏈,帶動地方經濟」。

以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為例,據媒體報道,2015年,該賽事給廈門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07億元,帶動經濟效益更是達到2.55億元。

也正是在這些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的驅動下,很多城市都爭相舉辦屬於自己城市的馬拉松賽事。

按照專業人士的估算,一次城市馬拉松賽運營成本約在1000萬元,但通過收取參賽者報名費、吸納贊助費等,主辦者可以輕鬆收回成本,且有一定的盈利,於是各地都愛上了這一足以「名利雙收」的賽事。

張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選手可以帶動一批消費,而且馬拉松跑者中高消費人群佔比高,也有很多企業高管,有利於城市招商。

事實上,馬拉松賽事所帶動的經濟效益早已不局限於旅遊消費,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探索以馬拉松撬動更大的體育產業。

蓬勃發展的城市馬拉松運動,對應的無疑是一個奔跑的中國,是公民健身熱情的噴薄而出。

並非每個城市都適合

不過,名利過後,是否每個城市都適合馬拉松,是否準備好了迎接馬拉松,同樣是對城市管理的拷問。

每次馬拉松賽事結束,跑友圈裡總免不了有一些「吐槽」甚至控訴:賽事路線設置不合理、配套服務不到位、獎金遲遲不發、形式噱頭遠遠大於比賽的價值……

而在馬拉松井噴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地域特色、同質化的現象同樣令人憂慮。同一城市出現多個馬拉松賽事已經是常事,今年在同一地點甚至出現了兩個名字一模一樣的「泰山國際馬拉松賽」。

2016年的廣東清遠馬拉松賽,有近兩萬名跑友參加,不少網友在朋友圈和微博圈吐槽比賽現場垃圾遍地,還有不少跑友不幸把肥皂當成了麵包吃。

清遠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的數據顯示,12000多人參與了比賽,醫療保障隊伍也完成了7000多例傷病救治。

數目巨大的傷病救助,把肥皂當成了麵包,比賽現場垃圾遍地,城市馬拉松賽過後,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儘管清遠馬拉松賽舉辦方隨後回應,網傳數字不實,因為按照慣例,救助次數不等同於救助人數,但不容否定的事情是,馬拉松賽被吐槽已非第一次發生。

在去年號稱國內最大規模的富力海口馬拉松賽上,當時有來自15個國家的近萬人參加,但比賽造成了城市的交通癱瘓。

而馬拉松賽參賽者猝死的現象,更是多次發生。

2004年和2005年的北京、2008年的上海、2012年的廣州等賽事上都出現過業餘選手死亡事件,2015年全年馬拉松賽事中出現了5例選手死亡事故,死亡率明顯高於國外。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表面看來,這些馬拉松賽中的是是非非,是馬拉松賽事的組織工作不力所致。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某些狼狽的馬拉松賽之所以會出現,根源仍在於城市管理與宣傳的浮躁心理。

畢竟,從常識而言,不是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場馬拉松,也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成功舉辦一場馬拉松。

分析人士認為,從體育賽事的本質來說,城市的馬拉松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相當專業的事情,需要不懈的投入和專業化的運作。即便在國外那些有著二三十年馬拉松賽組織經驗的城市,其對賽事的投入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那麼,該如何規範管理馬拉松比賽?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或許值得學習。

以日本為例,為盡量減少比賽對於城市交通的影響,每年參賽人數達3.6萬、觀眾人數近200萬的東京馬拉松賽專門成立了一個名叫「東京馬拉松財團」的組織機構,涵蓋交通局、旅遊局和商會等多個部門,每年根據既定辦賽細則,提前協商和制定交通管理方案。

香港馬拉松賽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比賽對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將起跑時間提前到了清晨5時15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港股 的精彩文章:

SOHO中國10月18日前後派發特別股息
阿爾斯通與西門子簽署協議合併鐵路業務 迎戰中車競爭
復星集團傳來了啥好消息?
開盤:兩市小幅低開 旅遊板塊漲幅居前
晶元概念股表現搶眼 潤欣科技等3股漲停

TAG:新浪港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