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吳佩孚武力統一了中國

假如吳佩孚武力統一了中國

本人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正式面世,敬請閱讀第十九條《佔據大是非,陡增百萬兵》選段—

假如吳佩孚武力統一了中國

世所周知,吳佩孚是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第一位中國人。

當年美國人認為,袁世凱之後,北洋四分五裂,中國已經沒有政治強人了,而這個北洋軍閥直系實際頭目,是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最強者」,是最有可能武力統一中國的人。

翻看那一年的史志記錄,美國人看到的確是事實。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直軍總司令吳佩孚率軍大勝,名滿天下。到了1924年,他的威勢達到頂峰。所向披靡的吳大帥,南擊皖系段祺瑞,北趕奉系張作霖,擁兵百萬,屯紮洛陽,信誓旦旦,立志以武力統一全國,輝煌霸業。此時,全國到處流傳「洛陽打個噴嚏,北京都要下雨」一說。這個意思是指,駐軍洛陽的吳佩孚,是時任總統曹錕的「中流砥柱」,北洋直系軍閥頭目名為曹錕,實為吳佩孚。

也就在這一年的9月,志得意滿的吳大帥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對於「一統華夏」,他頗有些「捨我其誰」的架勢。

然而,誰料想兩年後,當這位「中國最強者」與起於廣州的一股新「學生軍」一交手,竟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軍閥混戰中所向披靡的吳大帥,敗在了「新兵蛋子」學生軍手裡。這是為什麼?

統領這股「新兵蛋子」學生軍的頭兒,是時任廣州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據稱,別人都怕吳大帥,唯獨蔣介石不怕吳佩孚。而吳佩孚呢,一向不把對手放在眼裡,但唯獨對蔣介石確懼三分。

1926年7月,以黃埔軍校生為生力軍的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不久便兵臨吳佩孚困守的武昌城。精明善戰的吳佩孚僅僅抵抗了兩個月,就一潰千里。北伐軍攻克武昌,吳佩孚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開始了輾轉流亡的落寞之路。敗於蔣介石之手的吳佩孚,並沒有氣急敗壞,而是出人意料地認栽服輸。

戰敗後,吳佩孚曾贊蔣曰:「其用兵之妙和堅定撐持,我自愧不是對手。」

由此看出,吳佩孚是真的欽佩蔣介石的軍事才華,自愧不如。

但是,對於直系敗於國民軍的原因,吳佩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不知道,蔣介石高於他之處,不僅僅在「用兵之妙」,而還在取得了道義的制高點。彼時,民心相背已昭然,民眾夾道歡迎打敗吳佩孚的北伐軍。

這個被美國時代認為「中國最強者」,「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被一股學生兵北伐軍打敗、被國民拋棄?

道理很簡單。因為吳佩孚及其直系北洋軍,雖然一時軍力強大,但卻不代表最進步的政治力量。

查考民國史料可知,吳佩孚生於1874年,系山東蓬萊縣人。自幼於私塾勤學苦讀。26歲考中秀才。但由於父親病故,家道中落,他沒有沿著科舉的道路走下去,甚至有些沉淪,而立之年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煙民,成天陶醉於吞雲吐霧中。一天,他煙癮大發,可「普通座」已無空位,吳佩孚與當地著名一豪紳相商,想借用其所包的「雅座」一角抽幾口過過癮。誰知煙癮未過成,還被豪紳一腳踢出了房門:你個窮秀才,也配VIP?滾!

這一腳踢出了落魄秀才的血性,他一怒之下,掀了鴉片台,砸爛鴉片館。然後,外逃從軍。

以上這段吳佩孚遠走他鄉的原因,為大多人熟知,但另外還有一個事端,卻不太為人關注,而這個事端,我以為恰恰是判斷吳佩孚精神成色的關鍵要素。

那是男女同台演戲事件。

晚清末年,被迫對外開放的清國,世風已有些開化。男女同台演戲漸漸風行,吳佩孚家鄉也出現這種景觀。一次,蓬萊電報局長為祝壽從省城請來一個戲班子,在家裡「男女混雜」演戲。吳佩孚聽說此事勃然大怒,孔老夫子早就教育我們「男女授受不親」,你這不是「禮崩樂壞」嗎?隨即他叫上幾名秀才去戲場,當著縣領導客人的面,指責局長不成體統。這等於是「哄場」,結果得罪了本地這群官僚。

被本地富商踢,又被本地官員嫌,再在本地呆下去,還能有好嗎?

帶著遭棄與衛道的悲憤,吳佩孚「投筆從戎」,投靠了直系曹錕部,在這裡他如魚得水。依仗腹中難得的墨水,他於愚氓的舊軍人群中運籌帷幄,善打謀略之仗,一路做到直系師長。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曹錕授予吳佩孚軍事指揮全權,代表直系以洛陽之師為主力迎戰張作霖。吳佩孚直接參戰的軍隊只有張作霖的一半,但戰鬥的結果卻是,直軍將奉軍打得大敗 ,張作霖帶著殘部逃出了山海關。

這場戰爭使吳佩孚水漲船高。第二年,他的上級曹錕就成了總統。雖然曹錕當總統,有家喻戶曉的賄選鬧劇,他的當選表面上靠的是鈔票,但硬體卻是吳佩孚這尊其時火力最猛的大炮。

吳佩孚的威力,不僅體現在槍炮等「硬實力」上,「軟實力」方面,他也不落下風。他的聲譽比一般軍閥都要好。因為他不僅能打,而且還衛道,還愛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佩孚通電全國支持學生愛國運動,一舉贏得「愛國將軍」美名。「不出洋,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這是吳佩孚的「四不」愛國宣言。他不僅說到了,而且還確實做到了。

關於吳佩孚的品格,上海《民生》雜誌曾在1939年創刊號上曾專門描述過:他身居要職,賦性剛毅,廉潔自守,與其部屬同甘共苦。他的衣料全系國產所制,絕無一襲非國貨,西服則終生未穿過。

但是,吳佩孚的這些「美德」,還是沒脫離封建範疇。除了這些「封建美德」,他沒有系統的政治信念與進步的現代思想。存於大腦的主流價值觀,還是封建軍閥僚的「殺伐權謀」。他的「愛國主義」與義和團的「愛國主義」在精神本質上並無二致,所以號召力有限。出國就是不愛國嗎?結交洋人就一定要賣國嗎?不住租界就是愛國者?梁啟超還曾逃到過日本大使館避難,但他後來對中國的貢獻以及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一點也不比那些不出國的人差。

比起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這位空談「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吳大帥,早已顯得腐朽沒落。後來,他對爭取民主權利的同胞大開殺戒,製造「二七慘案」,更是淪為開歷史倒車的人物。彼時,民眾夾道歡迎打敗吳佩孚的北伐軍,民心相背已昭然天下。

敗於蔣介石之手的吳佩孚,後來一直在北京做寓公。1935年,日本蠶食中國華北,盛情邀請吳佩孚「主持大局」,其實就是想讓他做偽政權首腦,但是卻被吳佩孚嚴詞拒絕了。再後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又邀吳佩孚,結果再度吃了閉門羹,兩年後,吳佩孚因牙患被日本醫生「治死」。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吳佩孚拒絕和日偽合作,晚節保持得不錯,得到世人稱道。

但是,這並不能一舉抹掉他的灰暗。如果在他最有權力的時候,順應世界潮流,推動中國政治進步,達到富國強民之目標,那麼北伐軍能不能打敗他,日本人敢不敢來侵略中國,還是未知數。

所以,不能因為軍閥的民族氣節就認為他是英雄,關鍵是他代表了國家的進步勢力還是落後勢力。不難設想,即使沒有出現蔣介石北伐軍,吳佩孚以武力統一了中國,也註定不長久。因為他除了槍炮,拿不出指引國民前進的精神內容。在民主憲政已成世界潮流的其時,只據「封建美德」、徒有「四不」宣言的吳佩孚註定要成為時代絆腳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之訓:成也讀書少,敗也少讀書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明朝時中國人品質為何出現大滑坡
李鴻章見伊藤博文如老鼠見貓
伊藤博文何以成為李鴻章天敵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