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歹268年,大清滅亡為何無人「殉國」?

好歹268年,大清滅亡為何無人「殉國」?

大清亡了,可為啥,「殉國」的人這麼少?

為了這個問題,原大清四川總督、主編《清史稿》的總裁趙爾巽(1844-1927),好生煩惱。

話說辛亥年間(1911-1912),看似無病無災、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大清帝國,一隻好端端的超級「大象」,突然被幾隻革命黨的「小螞蟻」一頓猛啃,然後「崩」的一聲,僅僅4個多月,便轟然倒塌。

滿清遺老的煩惱:無人「殉國」

帝國滅亡了,為了紀念前朝,按例自然要修史了,於是民國三年(1914年),以滿清遺老趙爾巽為館長的清史館設立,修撰所謂大清國史,但是資料找來找去,趙爾巽發現了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與南宋前後數十年猛烈抵抗蒙古人,有陸秀夫、文天祥等英雄事迹,崖山海戰更是多達數萬人殉國相比;

以及與明朝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君王死社稷」,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可法等壯烈殉國,南明激烈反抗幾十年相比——

大清王朝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短短4個多月時間,便土崩瓦解;並且這個過程之中,為大清帝國「殉節」、「守義」的人幾乎沒有,這可讓一幫滿清遺老們,感覺非常的遺憾,不知如何下筆是好。

《清史稿》總裁趙爾巽尷尬發現:幾乎無人為大清「殉國」。

因為沒人「殉國」,說明從高官重臣到人民群眾,對大清帝國好像不感恩戴德、不「感冒」啊?!

在趙爾巽看來,這也真是奇了,大清王朝前後268年的國祚(1644-1912),蔭照的人也不少,而且就在太平天國等所謂「逆黨」叛亂時期(1851-1864年),還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一系列能臣挺身而出「捍衛」大清帝國、「力挽狂瀾」,怎麼不過短短四五十年時間,帝國的忠臣就死光了、儘是袁世凱一眾的「奸賊」呢?

自己也捨不得老命、不肯「殉國」的滿清遺老趙爾巽,想不通這個問題,但是一系列大清帝國的重臣,卻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帝國重臣:大難臨頭各自飛

話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爆發,作為湖廣總督的滿清貴族瑞澂,顧不上所謂「守節」,便帶著家眷倉惶逃命到長江邊的楚豫艦上。

瑞澂(1863—1915),是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博爾濟吉特·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博爾濟吉特·恭鏜之子,說起來,這是個標準的滿人,家族顯赫,可就是這個哥們,年輕的時候可是個紈絝子弟,與勞子喬、岑春煊一起並稱「京城三惡少」,可就是這樣的人,靠著父祖的恩蔭,混著混著也成了湖廣總督。

眼看著革命黨氣勢洶洶,棄城逃命的瑞澂非常狼狽,但他仍然沒有忘記上書清廷,說革命黨爆發是因為前湖廣總督張之洞訓練的新軍是一幫匪徒;而沒有鎮壓下去,是因為統制張彪無能,把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但清廷不吃他這一套,決定要嚴懲他,還好瑞澂的兒女親家、度支大臣載澤竭力為他開脫,清廷才下命將他「即行革職、戴罪圖功。仍著暫署湖廣總督、以觀後效。」

可瑞澂早已被革命黨人嚇破了膽,於是一面假惺惺通電全國,說要「當與楚共存亡」,實際上,卻是放棄自己的屬地,坐著軍艦從武漢漢口逃到了江西九江,然後又逃到上海租界躲了起來。

在租界內,瑞澂整天求神拜佛,搞笑的是,他祈禱的不是大清帝國戰勝革命黨,而是希望大清趕緊亡國,因為這樣,才不會有人追究他臨陣脫逃的責任。

有這樣的好「大臣」,自然是不能指望他為大清「殉國」的了。

末代湖廣總督瑞澂,在武昌起義後趕緊溜之大吉。

那麼,大清王朝的生死時刻,其他重臣表現又如何呢?他們,願意為大清「殉節」嗎?

俗話說,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一點,在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國的各路總督和巡撫們,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淋漓盡致。

據統計,武昌起義爆發後,稍作抵抗或未作抵抗就棄職逃跑的總督和巡撫,就有湖南巡撫余誠格、護理陝西巡撫錢能訓,雲貴總督李經羲(李鴻章侄子)、浙江巡撫增韞;投機革命或企圖投機革命的總督和巡撫,就有江蘇巡撫程德全、貴州巡撫沈瑜慶、廣西巡撫沈秉坤、安徽巡撫朱家寶、兩廣總督張鳴歧、四川總督趙爾豐等。

當時,在聽說武昌起義後,湖南巡撫余誠格沒有做任何抵抗,便趕緊躲了起來;

浙江巡撫增韞被革命黨人抓住後,馬上就叛清,並且寫信給杭州將軍德濟,勸他一起放棄抵抗,去上海做個逍遙「寓公」;

江蘇巡撫程德全面對來「逼反」他的革命軍,便假裝哀嘆說,真是「無可奈何」啊,那就贊成革命吧,但革命不能沒有破壞啊,於是搖身一變宣布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都督的程德全,便讓人用竹竿捅掉了幾片巡撫衙門上的瓦片,以表示「革命必須破壞」啊;

兩廣總督張鳴歧,就在1911年4月,才剛剛鎮壓了黃興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但在聽說武昌起義、全國革命形勢風起雲湧之後,張鳴歧也準備「順勢而為」了;當時,廣東的水師提督李准與革命黨人胡漢民取得聯繫,準備響應起義,李准為此打電話給張鳴歧,讓他「好自為之」,頓時把張鳴歧嚇破了膽,於是張鳴歧趕緊公開表示,兩廣地區也要「革命」啦,但當革命黨人提出要審判這個鎮壓廣州起義的劊子手時,張鳴歧也嚇得趕緊開溜,灰溜溜就棄職逃命了。

正是在這種帝國重臣幾乎全面開掛的氛圍下,大清想要人們為它「殉國」,自然就是一種奢侈了。

在武昌起義和革命軍前,大清帝國的總督、巡撫們嚇破了膽。

想當初,在1851-1864年太平天國叛亂期間,大清帝國還是忠臣良將輩出的,從曾國藩、胡林翼,到左宗棠、李鴻章,正是仰賴這樣一幫重臣,大清才得以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但是太平天國一平定,被清廷猜忌的曾國藩立馬「識相」地解散了湘軍,左宗棠在抑鬱中病逝,李鴻章則暗地裡培養自己的淮軍勢力;到了義和團時期,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人則公開搞起了「東南互保」,已經有點地方割據的意思了。

當時,在太平天國之後,坐擁各地的總督和巡撫們,普遍掌握了地方的財政和軍政大權,這也為日後辛亥革命中,各地紛紛宣布「獨立」埋下了帝國的「隱患」;為此,滿清皇族為了中央集權,先是假裝要搞預備立憲,然後又成立皇族內閣,在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年輕的滿清皇族們,更是極力貶斥袁世凱等漢人重臣,以防止漢人和地方勢力做大,為此,總督和巡撫們,對清廷也是失望透頂,各自暗地裡打起了小九九。

所以,當武昌起義掀起的革命風暴瘋狂襲來,掌握地方大權的總督和巡撫們,不是棄職逃命,便是紛紛宣布「獨立」,試圖通過脫離清廷以求自保,因為這些滿漢大員們,早已跟清廷離心離德,不可能「同舟共濟」了。

至於要大家「殉國」嘛,那就「呵呵噠」了。

「殉節」:能有幾人?

可真也有個別人,想「殉國」的:武昌起義爆發後,官職正三品的湖北按察使馬吉樟(回人)想自殺,只是有點不夠膽,於是便把朝服都穿戴整齊去到衙門大堂,說革命黨要是敢來,我就自殺給他們看,可是左等右等,忙成一團的革命黨人,就是不來找他,按察使大人有點坐不住了,倒是馬吉樟的老婆和一堆小妾們吵吵嚷嚷地找了過來,說老爺啊,趕緊逃命吧,馬吉樟想想也是,於是趕緊回去換了個便服、偷偷溜之大吉。

於是乎,本來有可能成為大清王朝的「殉節」先進典型、有可能解開《清史稿》總裁趙爾巽苦惱的馬吉樟、馬大人,也偷偷開溜了。

這正是:「我本欲殉節,奈小妾不肯何?」

當時,搜遍整個大清國上下,漢人中,跟「殉節」還有點關係的,一個是江西巡撫馮汝騤,由於革命黨人要逼他參加革命,可他又不想,於是便吞食鴉片自殺了事;另外一個潮州總兵趙國賢,見革命軍不肯罷休饒不了他,於是也上吊自殺。

這是漢人中,幾乎僅有的能夠挨得上邊,算是為大清帝國「殉節」的「忠臣」了。

湖北按察使馬吉樟本來想為清廷「殉節」,想來想去還是逃命了。

為此,在日後編撰《清史稿》的過程中,趙爾巽覺得實在「無米下鍋」,因此便寫了個窮困潦倒的失意舉人胡國瑞,說他自殺,是因為看到大清國滅亡,很悲痛,所以便跳井了,還在自己背上寫下了遺書,說「京師淪陷,用以身殉。達人不取,愚者終不失為愚。」只不過這個唯一的「殉節」案例,始終破綻百出,最愛君想說,請問有誰能自己反手,在自己背上寫下這麼多字的遺書嗎?

儘管漢人都不願意為大清國「殉節」,但在滿人中,還是有人「殉國」了的:

閩浙總督松壽,由於不肯參加革命,於是便吞食鴉片自殺;福州將軍朴壽,組織「殺漢隊」想幹掉革命軍,沒想到卻兵敗被殺;另外西安將軍文瑞,也在組織滿人旗兵反撲失敗後投井自殺;湖北安陸知府桂蔭,則和妻子一起在文廟上吊自盡;江蘇鎮江駐防八旗副都統載穆,他手下的滿人旗兵堅持要降,他自己不肯,於是也上吊自殺。

而在滿清僅僅為時4個月便轟然倒塌的滅亡過程中,他們,也成了大清帝國最後的殉葬者。最愛君無意貶損他們,人各為其主,只是為一個腐朽沒落的王朝殉葬,顯得如此悲涼。

臨危受命袁世凱:大清帝國白眼狼

實際上,在大清迅速垮台的過程中,漢人不僅幾乎無人「殉國」,相反像袁世凱,還處心積慮、野心蓄謀極深。

如果說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國的總督、巡撫們紛紛棄職逃命,也就算懦弱無能,但袁世凱卻從一開始就深藏心機。

早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自己就在吃清朝皇家飯的袁世凱,便很注意把軍隊培養成他的「私人武裝」,在他統轄的北洋六鎮嫡系部隊中,每天做早操,官兵們都要進行這樣一番對話:

「咱們吃誰的飯?」

「吃袁宮保(袁世凱)的飯!」

「咱們應當替誰出力?」

「替袁宮保出力!」

而在北洋六鎮中,各個營都供奉著袁世凱的長生祿牌位,所以北洋軍到後來,已經是只有袁世凱,沒有大清國,私底下變成袁世凱的個人軍隊了。

所以,要指望袁世凱和北洋軍為大清帝國賣命「殉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清廷期望他「忠義」,袁世凱(前排左三)卻偷偷培養私人武裝。

對此,滿清的皇族們也不是沒有警惕,所以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後,攝政王載灃便於1909年1月,將袁世凱罷免貶黜,命令他「回籍養痾」;等到1911年武昌起義,滿清皇族發現指揮不動北洋新軍時,實在沒有辦法,於是便只能將袁世凱重新召回朝廷。

儘管心有疑慮,但對於清廷來說,他們當然希望,袁世凱能像曾國藩、左宗棠一樣做個「忠貞不二」的臣子,力挽大清帝國於危瀾之中。

只是,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

1911年10月,重新出山的袁世凱,很快便以湖廣總督、欽差大臣的身份重新控制了北洋六鎮新軍;接著,在滿清皇族無力應付局勢的情況下,他又迅速被任職為內閣總理大臣;在被迫「賦閑」兩年多後,僅僅復出才一個多月的袁世凱,便迅速攫取了大清帝國的軍權和政權,其復出之速、崛起之快、勢力之大,震撼了整個帝國。

在與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孫中山等人達成「逼迫清帝退位、宣布共和、袁世凱出任總統」的「南北議和」方案後,袁世凱迅速出手,1912年1月16日,他與他手下的各位內閣大臣聯合上書,名為「懇求」,實則威脅隆裕太后說,如果不「順民心、行共和」,那麼大清皇室,很有可能會像法國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家族一樣,人頭不保啊!(原文:「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

當天,袁世凱跪在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面前,這位大清國的「忠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的唆使下,段祺瑞等47個北洋軍將領又聯名通電,要求清廷立即實行共和,通電措辭非常不客氣,說要是那些王公大臣膽敢「阻撓」拒絕共和,那麼北洋軍可就要全部殺進北京城,跟他們「剖陳利害」了。

為此,隆裕太后嚇得流了眼淚,哭著對袁世凱的馬仔,內閣大臣梁士詒、趙秉鈞、胡惟德說:「我們母子二人的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啦,你們回去好好跟袁世凱說,務要保全我們母子性命啊!」

對此,大「忠臣」袁世凱當然是高興著答應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正式宣布退位。至此,268年歷史的大清國正式滅亡;與之相隨,則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中國延續了2132年的帝制歷史,也一併宣告結束。

電影《辛亥革命》根據史實,拍攝袁世凱剪辮子。

袁世凱很開心,就在清廷宣布退位當晚,1912年2月12日夜裡,他就在北京外務部大樓里,當著中外記者們的面,擺弄來、擺弄去,剪掉了自己的長辮子,整個過程,他不斷哈哈大笑,樂開了花。

能為大清國「殉節」的臣子們,沒啦。

參考文獻:

房德鄰:《封疆大吏與晚清變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關注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帝國末日:武昌起義後的大清眾官相
極端氣候如何摧毀一個帝國?明朝興衰276年,逃不過這個定律
崇禎為何非要袁崇煥死?
都做了17年老闆,皇太極做到上市,崇禎做到退市,為什麼?
假如東北不淪陷,日本還敢全面侵華嗎?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