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挽救了大明朝,使其免遭宋朝的厄運,為何悲劇收場,死於非命?

他挽救了大明朝,使其免遭宋朝的厄運,為何悲劇收場,死於非命?

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都不缺乏力挽狂瀾的氣質,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時候,這種精神我們稱之為「士大夫精神」。明英宗時期,皇帝御駕親征,卻慘遭俘虜,二十萬大軍一敗塗地,京城守衛空虛,很多人紛紛建議南遷,仿南宋事,苟延殘喘。

這時,有一個人,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大喝道:「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就是這句話,挽救了大明朝,沒有重蹈北宋覆轍。

由於土木堡之變中所有的明朝主力基本上消失殆盡了,京師裡邊人心惶惶,陳述利害是簡單的,但是說完之後,剩下的防禦工作卻是最為致命的,一旦失敗,大明直接滅亡,連想重蹈宋朝的覆轍也不可能了。于謙挺身而出,調兵遣將,在京城九門的防衛戰中,他與眾將領都做好了背水一戰的準備,一出城門,大門緊閉,有死無生。

幸好,于謙勝利了,他的勝利即是大明的勝利。但是,由於明英宗還在異鄉,只好由他的弟弟暫任皇帝。

這一當就是八年,期間,明英宗已經被迎接回來,然而等待他的不是來自故土的歡迎,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囚禁,做皇帝是會上癮的,連親弟弟也不會例外。八年後,代宗朱祁鈺病危,一些不軌之臣就想把寶壓到明英宗朱祁鎮這裡,擁立他再次成為皇帝,他們也可以因此獲利。

他們成功了,這是他們的幸運,卻是很多人的不幸。他們視於謙為眼中釘,要求朱祁鎮殺掉他,他是怎麼回應的呢?

他並非是一個昏君,他是這樣說的:于謙實有功。這夥人不死心,扔出了殺手鐧,「不殺于謙,此舉實無名。」朱祁鎮才最終下了殺心。于謙死後,史載:天下冤之。在抄家的過程中,人們更是發現,于謙不僅是一個能臣,而且還是清官,家無餘財。

他的一生,在他的一首詩是已經表明了一切: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都是結黨營私,都是把持朝政,為何歷史對二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明朝擁有二百多萬軍隊,為何打不過滿清數萬八旗?
大明朝昏君之多世所罕見 卻為何能存活300年不倒 開創多個盛世?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