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各窯口精美的茶盞將在香港拍賣
在中國嘉德香港2017年秋拍「搏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專場中,幾件宋代各窯口的茶盞讓小四很興奮。
南宋(1127~1279) 建窯黑釉兔毫盞 配十三/十四世紀朱漆盞托
尺寸 口徑12.4cm;足徑4cm;高6.8cm 估價 HKD 1,800,000-2,200,000
此兔毫盞深腹束口,乃建盞中最經典、最具代表的器形。傳承有序,數百年間輾轉、傳承,其品級之高非其時日本之大名、高級武士所不能得。完好無損,品相極佳,見即有緣。
唐宋飲茶風盛,宋代尤以點茶、鬥茶為尚,且茶色尚白,以黑釉茶具鬥茶最適,其中建窯產品最負盛名,為宮廷貴胄、文人士大夫、僧道等階層所讚譽,文獻中多有體現。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蔡襄在《茶錄》中說鬥茶「以紺黑兔毫盞為貴」,皆指拍品式樣的青黑地兔毫者。
唇口微侈,口沿包鑲金屬扣,外壁口沿下一圈微束,便於持取,精到考究,乃美觀與實用幷舉之作。內底平,外底承假圈足,足心淺挖,足際稍寬,修足規整。里外滿施黑釉,外壁釉不及底。口沿釉薄,一圈顯褐,脛部積釉,形成垂珠,紺黑黝黝,寶光外露。釉面析出兔毫紋,絲絲綿長,邊廓清晰,條達有力,毫色由金褐至銀藍,幽幽藍光,沁人心脾。歷來賞鑒建盞,毫色泛綠為佳,泛藍則為極品。底部露胎處,可見鐵褐色胎土,厚實穩紮,可保持茶汁溫熱而不燙手。
縱觀此盞,釉面瑩澤光亮,包漿自然醇厚,黑釉紺黑,毫色由金褐至銀藍,絲絲垂垂,層次豐富。點茶其間,擊拂茶水,所得茶麵細沫,白黑相映,至雅至美。
舊配十三/十四世紀朱漆花形盞托。六瓣葵花形托盤,稜角圓潤,花口對稱工緻,中間起托杯,下承高圈足,優美素雅。胎體輕薄,內外無紋,整體髹紅漆,表面後罩金漆,乃流入日本之後所為,具有古色與禪意。圈足內有一處茶道字款「芳」。按照日本習俗,不少流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漆盞托,都會罩上金漆,幷有茶道留名。茶盞和盞托自宋以來常成對出現,然流轉數百年甚千年,或消失破損,或單獨保存。此組茶盞和盞托配合無虞,殊為有緣。
南宋(1127~1279) 青白釉葵花形台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10cm;足徑3.9cm;高4.8cm;托直徑15.5cm;足徑10.3cm;高6.7cm
估價 HKD 800,000-1,000,000
拍品為青白瓷葵花形台盞一組兩件,是為原裝,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品級甚高,十分稀罕。目前可見的公開著錄中,僅見兩例私人收藏(參見《景德鎮青白瓷珍品展圖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頁128、129;《青白瓷精品賞鑒》,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頁154、155),但盞托底部稍有不同,且一托盤殘損,一有小損。如拍品保存這般完整者,未見他者,異常珍貴。
此套台盞乃典型仿金銀器風格,「宋元時期,等級禁限已經弛緩,執行又不嚴格,因此,金銀器數量陡增,廣布民間,世俗氣息因之愈益濃郁,幷且造型、裝飾常被陶瓷器、漆木器摹仿,成了時代器皿製作的核心」<7>。金銀器中的台盞為酒具,陶瓷製品幷未有明確考訂。
盞呈五瓣葵花狀,芒口五齣,尖唇外敞,淺腹,斜弧壁,下承喇叭狀圈足。內壁出五道陽筋隔出五個花瓣,復模印、篦划出輪廓與脈絡,盞心圓形開光內同樣工藝裝飾一朵小秋葵花。外壁壓印凹痕,與內壁陽筋對應。胎薄體輕,迎光可透。玲瓏秀美,嬌滴可人。
盞托造型與盞相呼應,亦作五瓣葵花狀。托盤淺腹,寬沿微折,模印五組折枝秋葵花紋,線條細膩,圖案清晰,盤內壁出五道陽筋是為五瓣花朵。托盤中央起承台,檯面邊緣起線為托圈,盞足恰卧其中。台牆印刻覆蓮瓣紋,突出飽滿,具高浮雕效果。底承高闊的圈足,亦呈葵花式,上下呼應。足底起台,足內澀胎,中央有圓孔,與承台上下聯通。足牆內見墊燒痕迹。
此器胎質細膩潔白,堅實緻密,偶見黑色星點。釉色閃綠,瑩潤如玉。造型精妙,秀美挺拔,五瓣葵花纖柔嬌媚,與滋潤的釉色渾然一氣,盡顯宋式優雅,正可謂冰肌玉骨,明凈瑩澈,饒玉是也。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黑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10.5cm;足徑3.2cm;高4cm;托口徑5.7cm;足徑4.5cm;高7cm
估價 HKD 600,000-800,000
耀州窯素以刻劃花青瓷名世,黑釉製品較少為人所知,且傳世數量不多。拍品為茶盞及盞托一組兩件,且為原裝。茶盞斗笠形,薄唇外侈,斜弧壁。底承矮圈足,足心淺挖,修足工整。盞型規矩,胎壁較薄,入手頗輕。下置盞托,托杯圓口內斂,薄唇,深筒腹,弧壁外鼓,中空無底,下出斜敞式托盤,底出圈足,與托杯相連通。盞托胎壁稍厚,入手沉。
盞、盞托均裹足滿釉正燒,器底經刮削後澀胎。胎色土黃,雜有黑色星點,質細,結構較緊密。按胎質特徵,此器當屬耀州窯北宋早期製品,保留五代遺風。釉色烏黑似漆,光亮幽深。口沿、邊緣處釉薄,發色略泛褐,幷可見析出的毫斑。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褐斑盞
尺寸 口徑16cm;足徑3.4cm;高5.5cm 估價 HKD 350,000-450,000
斗笠式盞,敞口,底承窄而淺的假圈足,足徑不盈3.5厘米。吉州窯產品里假圈足的做法出現於南宋早期,中期時圈足變小,直徑從4厘米逐漸縮減至3.5厘米左右,幷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底面橫挑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觀此盞底足,與上述特徵相符,是為時代風貌。胎色灰白,胎質較常見者細膩,修足更是規整許多,不為常見。
器里外施黑褐色釉,其上灑彩裝飾褐色斑塊,突出於器表。藝術風格率性洒脫,風格樸拙,雖為人工,卻透露出一股自然造化之美,正合禪宗「無所矯飾,渾然天成」的境界。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朵梅紋盞
尺寸 口徑15cm;足徑4cm;高4.5cm 估價 HKD 180,000-220,000
此盞斗笠式,淺腹,口微斂,底承矮淺的假圈足。外壁施黑釉不及底,近足露胎處刷紅褐色護胎泥。底足澀胎,胎色米黃,具砂質感。內壁剪紙貼畫裝飾朵梅紋,紋飾清晰。值得一提的是,花瓣五齣為梅,六齣則為薝蔔花。本品除口沿輕微的自然磨損外,品相完整。
剪紙藝術運用到瓷器上始於唐代壽州等北方窯場,吉州窯的剪紙貼畫技藝則創燒於南宋,大致工藝有兩種:一種為單色剪紙,即直接把剪紙紋樣貼於器物胚胎上,施上一層釉,待釉干後再剔掉剪紙紋樣,便得到釉色與胎色相對的圖案;另一種雙色剪紙,是將剪紙直接貼在已上過含鐵量高的底釉上,再薄施一層含鐵量低的石灰鈣型竹灰釉,然後剔掉剪紙,以顯出底色紋樣來,拍品即為。
北宋(960~1127) 鈞窯天藍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7.2cm;足徑3cm;高4cm;托直徑9.5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拍品為鈞窯小杯及杯托一組兩件,配套保存,是為原裝,品相完好。小杯造型雋秀,盈盈可握,令人愛不釋手。唇口微斂,弧腹,小圈足,足內壁外斜,精修胎。下承原裝盞托,托盤五瓣葵花口式,甚是規整美觀。中央起托杯,中空,與底部圈足相通。
杯、托里外施釉,外壁釉近足,足部皆刷薑黃色護胎釉。小杯足心掛釉,乳突狀。釉色天藍,勻凈純厚,瑩潤光亮,引人入勝。口沿、邊緣釉薄處泛黃,乃還原氣氛燒成所致。鈞窯瓷器以釉色鮮麗多變、質感深厚著稱,其單色釉製品中,以此天藍色係為最尊貴者。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青釉花口折腰盤
尺寸 口徑18cm;足徑5.9cm;高4.8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耀州窯青釉雖以刻劃花聞名,但此件器物憑藉其優美的造型、靜謐的釉色脫穎而出,清新綽約,氣質不凡。同樣造型器物還可見於同時期的定窯白釉、醬釉等。
六曲花口式,造型周正,形制簡雅。敞口,薄唇,斜弧腹略深,外壁折腰。底承圈足,足心微凸,足內壁有二次修坯痕迹,足底有粘渣。內壁出六道纖細俐落的筋紋,外壁對應印壓六道凹痕,外口沿陰刻弦紋。內外滿釉,足底面經刮削露胎,胎色灰,質地細。釉色青綠,釉光潤澤,富含氣泡,釉面見開片和棕眼。綜上特徵,此盤當為北宋晚期耀州窯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