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捷」:中國媒體炮製假新聞的「精神勝利」
正當甲午戰爭進入白熱化之時,上海一家媒體爆出猛料,稱陣亡清軍將領左寶貴之妻組建「娘子軍」,欲赴前線抗敵。然而,這條爆炸性消息其實只是憑空炮製的假新聞。在國家陷入危難的時刻,中國媒體竟以這種方法尋求精神安慰,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妙筆生花 化潰敗為大捷
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抗日。正當清軍在前線屢戰屢敗,令全國民心失望的時候,上海卻爆出了大新聞:一支娘子軍已經整裝待發,開往抗日前線。
上海媒體《點石齋畫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報道了這一雷人的消息:清軍將領左寶貴戰死沙場後,其夫人「痛夫情切」,「號召巾幗中之有鬚眉氣者」,建立了一支娘子軍,要「為夫報仇」。報道稱,此事甚至驚動了紫禁城,皇上聞訊曰:「中國堂堂之上邦,滿朝文武,與左軍門報仇者何患無人。何必使婦人從軍,為外邦見笑耶?」遂不許為夫報仇之事。
在整個民族最悲痛的時刻,《點石齋畫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娛樂大眾,至少起到了精神上減痛的作用。娘子軍的報道,自然又是其「新聞體」小說的一種,遍查史料根本找不到此支部隊的丁點信息。百年前的傳媒人,其忽悠和娛樂精神絲毫都不輸於當代。
《點石齋畫報》經常以小說般的新聞迎合民眾,清軍在前線的潰敗都被報道成了大捷。朝鮮牙山戰役清軍大敗,它卻刊登了一篇圖片報道——《牙山大勝》:……時華兵僅二千餘名,各奮神威,短兵相接,無不以一當十。鏖戰良久,我軍大獲勝仗,斬獲倭首二千餘級,刃傷倭兵不計其數。……倭兵死亡枕籍,滿目瘡痍,有自相踐踏者,有長跪乞哀者,悲慘之形動人憐憫。華軍聲威大振,奏凱而回。是役也,我軍以少勝多傷亡無幾,而倭兵已死傷過半矣。若待厚集雄師大張撻伐,吾恐倭人皆不知死所矣!」
日方作詩嘲諷清軍主帥
中國此類傳奇歷來不少,展現了國人在自我精神治療方面的特殊能力。不過從歷史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團體熱衷於製造娘子軍之類的神話時,它估計也不會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了,「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男兒」,古人早就看透了這些把戲。
反觀日本人在當年的畫報中,描繪了另一種牙山戰役的畫面。在筆者收藏的多種日本當年的畫報、雜誌中,化裝成女人逃走的清軍主帥葉志超儼然是第一名人。東陽堂發行的《風俗畫報》增刊《日清戰爭圖繪》,其每期封底基本都是廣告,獨為葉大人放棄了一期廣告,將他作為封底人物,並配詩一首: 功名非所慕,一意只奔逃,鶴唳風聲際,知君汗馬勞。
同樣在該畫面上,為日本將軍配的詩是:揮刀時逐敵,躍馬又沖營,一將奏功日,萬邦傳大名。
兩首五絕,單從文字上看,描寫葉大人的嘲諷詩確實優於另一首讚美詩,似乎又一次驗證了拍馬的文字不如激憤或嘲諷的文字。問題是,筆杆子編出來的勝利畢竟不是槍杆子打出來的勝利,倘能報捷,即使禿筆又何妨,如為粉飾,筆下生花亦是枉然……
※被私慾壓垮的陳勝:走了極端,輸在了一個「私」字上
※難解的海底墳墓之謎:既神秘又恐怖
※二戰中,擊斃309名德軍的蘇聯最佳女狙擊手
※近代秀才們的齷齪品性
※圓明園劫難:炮兵裹著皇后絲袍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