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淺釋》89.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二十五聖圓通章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一九七五年一月,宣公上人應台灣信眾邀請,講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特別附錄於後。
K2觀音廣陳(分四)
L1陳白古佛授法L2次第解結修證
L3詳演稱體起用L4結答所證圓通
今L1
【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在這前邊,是大勢至菩薩修的念佛法門。念佛的法門,對於現在世界的眾生是很對機、很相應的。為什麼?在經上說,「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鮮一得道。」一億,這很多很多了;億億,那更多了,連一個得道的也沒有。那怎麼辦呢?你不要擔心,「唯以念佛得度」,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很容易的;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的法門。
怎麼叫「橫超三界」呢?這有一個比方,比方有一棵竹子,竹子裡邊有條蟲子,這條蟲子若是一節一節地把每一節都嗑透了,然後鑽出去,需要很多的時間。若是念佛,就像這條蟲子在旁邊咬出一個窟窿,可以很容易就出去了!這叫「橫超三界」。
「帶業往生」,帶業,是「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怎麼樣呢?這是在你沒有懂念佛之前造的罪業,都可以帶著這個業去往生。你知道念佛了,又還造業,那就不可以帶去。你知道念佛,就要改過自新了,不要還造業;你若再造業,就會業上加業、罪上加罪,那麼就帶不去了。所以帶宿業,是前生所造的罪業可以帶去;今生你念佛之後,就不應該再造罪業了。你若再造罪業,那不單帶不去,而且你明知故犯,還要罪加一等。所以說「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
若你現在明白佛法了,說:「喔,我現在念點佛,我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將來我可以把這個業,帶到極樂世界去!」那是錯誤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不單帶不去,而且你也不能往生了。為什麼不能往生了呢?你所造的業就把你贅住了,所以不能往生了。我們信佛的人,知道念佛了以後,切記不要再造罪業了。這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念佛呢?就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十個劫以前成佛,在沒成佛之前,那時候他做比丘,叫法藏。他在當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一願,大意是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者,若不成佛,不取正覺。」十方一切的眾生,若有念我的名號的人,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所以所有念佛的人都會生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念佛的法門,也是屬於單單一宗。中國的佛教有禪宗、教宗、律宗、密宗、凈土宗,這五大宗派;念佛法門,是其中的一個宗派。在這個世界,將來末法的時候,這部《楞嚴經》先滅,然後其他經典繼續就都沒有了,最後剩的什麼經呢?最後就剩《佛說阿彌陀經》。剩《佛說阿彌陀經》在世界上,度了很多人;再經過一百年,《佛說阿彌陀經》也沒有了;這個末法,就是法將要滅了。《阿彌陀經》沒有了,還只剩「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再度了很多的人。過了一百年,這六字洪名也沒有了,就剩下「阿彌陀佛」四個字,又住世一百年,然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也沒有了!這時候法就完全滅了,沒有佛法了;所以,末法!末法!就是這樣子沒法。
我們現在還在末法開始的時候,我們若行持正法時代的事情,這叫「請佛住世,常轉法輪」。所以在這末法的時候,還要不怕一切的苦、不怕一切的難。我也不怕辛苦來給你們講經,你們也應該不怕辛苦來聽經;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打起精神來,不要說是疲倦了,就要去休息,我們要為法忘軀。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修佛法,在雪山坐了六年!我們現在不到雪山去坐六年,也應該常常來研究佛法,不要怕辛苦。聽佛法,拿佛法就當飯吃,我若沒有聽這一堂佛經,就好像幾天沒有吃飯了!要有這種的感想,我一定要聽這個佛法,一定要把佛法真正明白了!你真正明白佛法,到什麼地方去明白呢?就是要多聽經。
你若不聽經,就不會開智慧的,尤其這部《楞嚴經》是開大智慧的。你看前邊這二十五聖各述圓通,各說他個人所證的境界:有的從火光三昧修成的,有的從水觀三昧修成的,有的從風修成的,有的從空裡邊修成的,有的因眼修成的,有的因耳修成的,這六根每一根都有人修;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哪一界都有人修成的。我們現在聽這種道理,你把它往自己的身上來合一合,我應該從哪一根來修行呢?你不要著急!就是從觀音菩薩「耳根圓通」這兒入手,是最好了!觀音菩薩從耳根圓通修成的,阿難尊者也是要跟著觀音菩薩來修耳根圓通。古來佛菩薩給留下這個最妙的方法,我們也應該跟著「耳根圓通」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最容易入手的一個法門!
爾時觀世音菩薩:「觀」,就是觀看、觀察,以「能觀之智」,觀「所觀之境」──以能觀的智慧,去看所觀的這種境界。能觀的智慧,就是觀世音菩薩自性裡邊所具足的這種智慧;所觀之境,就是所有眾生的音聲,這是一種境界。要觀看眾生的苦聲、樂聲、不苦不樂聲、善聲、惡聲、是聲、非聲,觀這種種的聲,所以叫「觀」。「世」,就是世界;世,有過去、現在、未來。觀過去眾生的因果,觀現在眾生所造的業,觀未來眾生應該受的果報;所以這「觀」,要觀過去、現在、未來。「他為什麼就這麼苦呢?」「哦,原來在前生,他就不孝順父母,對任何人也不好,所以今生受的報也不好!」那麼就觀種種的音聲,這叫「觀世音」。
「菩薩」,就叫覺有情,又叫大道心的眾生。覺有情,就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覺,是說他是有情裡邊一個覺悟的眾生──他也是個眾生來著,但是現在已經覺悟了,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他現在是個覺悟的眾生,想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覺悟,這叫「自覺覺他」;自己得到開悟了,又想令一切眾生都要開悟,所以這叫「自利利他」──這是「菩薩」。
我們學佛法的人,這「菩薩」怎麼樣個意思,也應該記得。不要像那個「Sangha(僧伽)」似的,開Sangha聯合會,提出Sangha(僧伽)兩個字,沒有人會講。你說,這簡直是想不到的事情!譬如這個「菩薩」,你見著學佛法的,問問他:這個「菩薩」是怎麼樣講法?說「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的有情;又叫「大道心的眾生」,他的道心最大,他也是眾生之一。你不要把菩薩看得不是眾生了,菩薩也是眾生的,不過他成菩薩了,比我們有智慧、比我們有神通;我們眾生是很愚痴的,所以才沒有跑到前邊去。智慧的人,就跑到前邊去;我們是愚痴人,就落到後邊。
講到這兒,我再給你們講以前有一位菩薩,他沒有成菩薩之前,他就聞到佛法,想要出家;你說怎麼樣啊?他家裡父親、母親對他非常愛惜,就不准他出家。他就想出一個壞方法來出家了;說你不叫我出家,這回我一定出家!出家之後,就拚命用功、拚命用功,以成佛為旨;等到證果成佛,然後再度他父親、母親去。所以他出家之後,什麼旁的心都沒有,就是一個修道的心,一點也不懶惰、一點也不懈怠。為什麼?如果他不成佛,他是一個大不孝的人;如果他成佛了,就變成一個大孝的人。所以你想一想?一樣的事情,看你怎麼樣做!
當爾之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觀世音菩薩就從座位站起來,向佛頂禮,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了。
觀世音菩薩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回憶、追念我往昔的時候,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有無量無數這麼多恆河沙的劫。在那個時候,有佛出現於世,這位佛的名字叫什麼呢?就叫「觀世音佛」──這是古觀音;現在這位觀音,是現在的觀音菩薩。這古觀世音,是觀世音如來,他大約也是從耳根修得到圓通。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我在這位古觀世音的面前,那個時候就發菩提覺道的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位古觀音就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聞」,就是一種聞的智慧;「思」,就是思的智慧,思念的一種智慧。這個「思」,並不是第六意識那個「思想」的「思」;這個「思」,就是「靜慮」;靜慮,就是用坐禪的功夫來修道。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到這個定力。
※佛教徒要以這位民族英雄為借鏡
※人格基礎比學問基礎更為重要
※02.孩子皇帝 宣化上人事迹
※這一副對聯,常念對修道、降魔很有幫助宣化上人原聲音頻
※極樂世界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真實含義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