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探秘貴州石阡:消失千年的夜郎古國究竟地處何方?

探秘貴州石阡:消失千年的夜郎古國究竟地處何方?

《史記·西南夷列傳》曾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這說明,夜郎古國在漢初已建立政權,且勢力超出其他西南夷族。

雖然關於夜郎古國的首府所在地現在仍存爭議,但史學家沿著「臨牂(zang)牁(ke)江方向」與「唐蒙符關方向」兩條線索,基本確定漢代夜郎國的版圖就在今天的貴州。而狹義的夜郎文化也有別於楚文化、滇文化和巴蜀文化,是古時貴州特有的本土文化。

9月27日,以「中國夜郎·探秘石阡」為題的媒體採風活動在貴州省石阡縣舉行。全國32家媒體記者走進石阡縣的青山綠水,訪古渡口、游牂牁江、聽夜郎歌、看仡佬族「打地花」獨特民俗,探尋夜郎文化的諸多遺迹。

貴州石阡古渡口「葛閃渡」 自秦以來通商旅

在夜郎文化研究中,總離不開牂牁二字。牂牁最早是古國名。據史料記載,牂牁古國在春秋時期就在《管子·小匡》中出現。戰國初年,牂牁國衰,沿江分立出兩個較大國家,下游為南越,上游即為夜郎。漢朝《史記》、《漢書》也均有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此外也有夜郎族人崇拜竹子、沿水而居的傳說。所以「牂牁」與夜郎古國密切相關。

2016年初,石阡幾位採風人員意外發現,在石阡河壩鎮中宅村一些高齡老人居然唱著「夜郎山歌」。歌詞中唱道:

牂牁江來牂牁江,江邊有個吊船樁。來把船兒來吊起,手提魚網下大江。大的打得千千萬,小的打得萬萬千。小的拿來各人吃,大的要敬夜郎王。

類似的歌曲有近50首,歌詞樸實,風格原始,講述了夜郎族人的生活、戰爭、遷徙與風俗等。

貴州石阡河壩鎮中宅村「夜郎山歌」演唱者

南都記者走訪了唱歌的老人,據最年長的84歲的杜庭英(音)老人說,這些歌是祖宗傳下來的,只有她們家族自己的人才能學,有歌本。原本有400多首,可惜在文革的時候歌本燒掉了,現在她只能回憶起幾十首。

據了解,石阡有關部門還特意找到了歌詞中的「吊船樁」的原型。那是一塊豎立在附近烏江中的一塊巨石,靠近石阡古渡口葛閃渡。巨石高10餘丈,於兩山相連,近看像小山,遠看像一個吊船樁。可惜這個吊船樁在1973年清理烏江河道時被數噸炸藥炸毀,目前已無跡可考。

貴州石阡天軍寨沿途崖壁

貴州石阡縣位於黔東北,總人口46萬,仡佬、侗、苗、土家等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4%。因地理位置偏僻,轄區內多山,很多村鎮都孤立地散落在險峻的高山密林中,也正緣於此,石阡古寨一般都地勢險峻、風格獨特,盡顯原始生態之美。

比如石阡河壩鎮雷公寨至今保留著仡佬族獨特的「打地花」風俗。每年臘月里的三個場期,當地潘姓族人身著斜襟黑衣長衫、按次序在宗祠前列隊祭祖。隨後眾人擊鑼鳴鼓,手執「地花斗」,身攜筐篼,向售賣年貨的鋪位、攤位收取象徵性的「地花」——即對潘姓為當地之主的認主費。有專家認為,仡佬族祖先是「濮人」,他們多被認為是夜郎族人的後裔。

雖然「打地花」這一制度在建國後已被廢除。但據當地村民潘景琴說:現在每逢臘月,在當地宗祠廣場上依然會舉行「打地花」儀式,潘姓族人殺豬做食,邀請其他村民免費品嘗。

掩映在群山中的樓上古寨明清建築群

另一「樓上古寨」則是因避戰亂而遷徙而來的漢族村落。村民中居民多姓周,其周姓祖先於明弘治年間從江西遷徙於此。古寨處在大山坳里,依山而建、布局嚴謹,巧妙地分為耕作、居住、喪葬、祭祀娛樂四個部分,其中最難得的是,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古書院、古廟、古宗祠、古民居等明清風格的建築。

不過,近年貴州「縣縣通高速」工程建設以來,落後的地方經濟開始駛入快車道。如今石阡各村寨處處有盤山公路相通,縣內的山水美景也逐漸為外人所知。生機勃勃、充滿魅力的石阡縣文化旅遊產業也終於迎來了新發展、新機遇。

目前貴州石阡縣正在擬定建設夜郎文化園,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初步預計投資金額上百億元。同時,石阡縣加快文化挖掘、古城保護與溫泉合理開發利用,打造了一批觀光農業園區、堯上仡佬族文化村、鴛鴦湖、樓上古寨等文化旅遊景點,開啟了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石阡縣共接待遊客420.61萬人次,同比增長50.0%;實現旅遊收入35.55億元,同比增長50.3%。石阡縣文化旅遊產業正實現著「跨越式」的發展。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毛淑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眼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天竺這麼美?連玄奘都不知道的去處,你心動了嗎?
2017全球最受歡迎旅遊城市TOP5出爐 十一國慶黃金周必去
95後是垮掉的一代?老外為「Z世代」正名,他們很勤奮、有創意!
貧窮卻慈善著,烏干達成最受難民歡迎的落腳地
人類奇蹟!看看卡西尼號土星探測船發回的最美靚照

TAG:譯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