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畫里的秋天:幽雅靜謐 格調清潤
編者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西漢詩人劉徹在《秋風辭》中描繪了陣陣秋風卸白雲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鬱,紛紛飄墜的金色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傳達出秋風蕭瑟的憂傷之感。然而,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看待秋天則積極得多,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大讚秋日風光美好。
我國古代詩人熱愛秋天,歷朝歷代均有大批文人騷客以「秋」為主題進行創作,他們在作品中描繪秋天,歌頌秋天,也寓情於景,寄託與宣洩了作者或離別,或感時傷懷,或悲憫無助的情感。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來欣賞古代名畫里的秋天。
馬遠《月下把杯圖》幽雅靜謐
馬遠(南宋)《月下把杯圖》,25.7×28厘米。
《月下把杯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有詩句曰:「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似乎正是這個意境。畫面上的主人,體態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手中把杯迎友,顯得是那麼的親密愉快。旁有四童僕,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階的半隱文童。整幅畫面雖只寫主僕六人,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然而月色中,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
《月下把杯圖》局部
此作品在用筆上,畫家將山石擴大了斧劈凌厲的皴法,又以勾線之筆將山石潤染的色墨交融,輕快直掃的用筆,以及稜角分明的點苔勾線,讓人深感筆墨墨色淋漓般的暢快。馬遠獨具魅力的勾線畫風,對南宋後期院畫的影響深遠。馬遠供奉內廷,其畫深得帝王貴胄們的親賞。在繪畫的章法上,馬遠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重要突破。馬遠構圖輒以「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作半邊景物,以凸顯山林廣大幽然之空間」。此圖便是典型取半邊景物而創作的代表傳世精作。在筆者看來,這幅畫除了人物外,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兩竿靈動相交的清竹,畫家為了打破畫面的平整無奇,意將竹篁婀娜多姿的線條寫得搖曳生動,使畫面頓感鮮活。這就較為符合畫家「寫竹筆勢多橫斜之態」之妙姿。畫上亦有較為重要的楷書詩句題跋「相逢幸遇佳節時,月下花前且把杯」,之所以說他重要,因此詩句是寧宗皇后楊氏(楊妹子)所親書,故而就顯得十分珍貴了。畫上鈐有印兩枚,一方漫漶不清,古畫鑒定為「楊姓之章」,另方為「坤卦小印」,應都為內府所藏之印。
這幅《月下把杯圖》傳世冊頁,尺幅雖小,然其畫面所凸顯出的精逸和生動程度,絕對可喻之為馬遠「小中見大」的扛鼎力作。
【作者簡介】馬遠,南宋著名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寓居宋城(今杭州)。馬遠繪畫家學淵厚,一門五代於光宗、寧宗兩朝皆供奉內廷,深得朝廷器重。精工山水、人物,能作花鳥。山水人物取法李唐,筆墨高古不群,勁暢簡略之妙然中,常透著股爽利靈動的筆力。其所制山石皴法,硬朗古勁,筆墨濃重的樹榦,常突兀出樹之夾葉,多呈現疏影橫斜之悠然風姿。界畫樓台精工,略加襯染,平添精整完美之筆勢。對於繪畫,馬遠十分擅長章法之靈活經營,讓幽幽博大的山林之間,多了層清新浩渺的空靈氣象。其平素山水多取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勒雅逸自然,有李唐內含筆墨之神韻。花鳥輔以山水清潤為景,意趣生動,生機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齊名,時尊「馬夏」。
※地瓜怎做即美食又減肥秋天吃最適合,親可能沒有吃過!
※秋天進補好時節,但補偏了,讓你越補越虛!
※教你個蓮藕新吃法,加它一起炒更好吃更營養,秋天老人孩子要多吃
※秋天,中國醉美的地方。國慶長假,打起背包,走起!
※秋天的感想——《詠秋》
TAG: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