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近代第一鎮」南潯:大地有名不難尋

「中國近代第一鎮」南潯:大地有名不難尋

要點 | 一分鐘速讀

★ 地以人名,人以地聞。古鎮與水鄉在這裡交融,自然與人文在這裡交匯,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響。南潯,難尋!

★近代,南潯人抓住上海開埠的契機,販絲滬上,大力發展生絲外貿,從而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他們的財產總額相當於晚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當時俗語有云:「湖州一個城,不如南潯半個鎮」。古鎮因此號稱「中國近代第一鎮」。

★「南潯,難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將其歸結為南潯擁有的唯一性——一個兼具深厚底蘊和生活著的古鎮,在江南乃至國內已經難尋。

首發:9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山賢

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青石小弄,木柵花窗,廊棚傍溪,人家枕河,一幅幅江南水鄉的經典畫面,在陽光抑或燈光下被演繹得清麗而雅緻。踏著南潯那平整光滑的青石板路,幾乎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此時河水般流逝的歲月和夢裡的記憶被真實地喚醒……

運河兩岸是故鄉

上善若水。水是江南水鄉的命脈,也是南潯古鎮之魂。南潯因水得名,因水而居,因水而興,自然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裡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水晶晶的朝雲,水晶晶的暮雨……」著名作家徐遲先生用了66個「水晶晶」來描寫他的家鄉——南潯。

「一條運河千里長,運河兩岸是故鄉。楊柳橋頭依古塔,千村萬落耕織忙……」浩浩蕩蕩的大運河,穿過南潯全境。在其恢宏浩瀚的千里長卷里,南潯書寫著一段獨步華夏、瑰瑋奇絕的傳奇。

2014年6月22日,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敲下木槌,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南潯段榮膺世界文化遺產。

南潯段具體包括「一點一段」,一點指南潯鎮歷史文化街區,即南潯古鎮;一段指江南運河南潯段,即頔塘故道。南潯因此成為中國首個整體列入世界遺產的江南古鎮和運河重鎮。

開鑿於西晉太康年間的頔塘,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歷史上江南運河的「西線」,系大運河的重要支線。

時吳興太守殷康築堤岸,「障西來諸水之橫流,導往來之通道,旁溉田千頃。」頔塘自湖州東門迎春橋經南潯至江蘇平望鶯脰湖,全長60多公里,南潯區境內約22.16公里,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運通道和水利設施。

頔塘最早因此地多蘆荻,故稱「荻塘」,又名「吳興塘」「東塘」。唐貞元年間,湖州刺史於頔動員民工大規模修築,人民懷念其德,把「荻」字改為「頔」字(兩字同音)。此後歷朝歷代,頔塘經過多次重修、增修,一直保持著通航功能。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詩人戴表元乘船從湖州到南潯,被頔塘古運河如詩如畫的風光所陶醉,於是他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東離湖州泊南潯》:「張帆出東郭,沽酒問南潯。畫屋蘆花凈,紅橋柳樹深。魚艘寒滿港,橘市書成林。吾道真迂闊,浮家尚越吟。」

明代韓奕《湖州道中》詩云:「百里溪流見底清,苕花蘋葉雨新晴。南潯賈客舟中市,四塞人家水上耕。岸轉青山紅樹近,湖搖碧浪白鷗明。棹歌誰唱彎彎月,彷彿吳儂子夜聲。」這些詩歌都是對當時頔塘古運河的生動寫照。

昔日的「荻塘帆影」為吳興(湖州)十景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曾在此拍攝外景。如今,頔塘依然是南潯通往湖州、上海的黃金水道,被譽為「東方小萊茵河」。

回首向來踏行處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南潯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耕種、漁獵、生息、繁衍。據鎮南馬腰洪城村新石器時代的「洪城遺址」考證,該遺址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奴隸主洪氏的土城遺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屬於馬家浜文化。

吳、越兩國之爭時,南潯鎮成了兵家眼中的「門戶」。北宋時,頔塘邊已形成村落,因濱頔塘的支流潯溪(現為南潯市河),遂稱潯溪。南宋時,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南宋淳祐季年(1252)設官建鎮,取南林、潯溪之首字,改名南潯。此事在文園的鎮史亭內,有塊石碑上有詳盡記載。

此時,南潯鎮已是「水陸要衝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明清以降,南潯以其經濟之強、文化之盛稱雄江浙。

南潯鎮歷史上首次築城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攻陷蘇州後,在此駐軍囤糧,築石城,稱「太尉城」。因而位於南潯南東街的廣惠宮,又稱張王廟。明朝朱元璋登基以後,才拆南潯城,修建蘇州城。

第二次是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軍南潯守將在此築土城,自稱「小天京」,但不久兵敗城拆。

清初康熙年間,這個鎮上發生了一件曠世罕見的慘案:

因南潯庄氏修編刻印《明史輯略》一書,被人告發後,此案牽連人數越來越多,遂成「清初第一大案」和清代最大的文字獄。除庄氏、朱氏家屬外,還有參與此案寫序、校閱、刻板、印刷、銷售和購買的人,一些地方官吏也因此被捕殺。據史料記載,在此案中被判處死刑的達70多人,被流放的家屬達數百人,最多時收監人員有兩千多人。

位於南潯北柵的柵樁橋,就是為了紀念那段歷史。柵樁橋原名「殺庄橋」,後人不忍「殺」字之氣,便用南潯方言中與「殺」同音的「柵」字易之。金庸《鹿鼎記》首篇即以庄氏明史案開場。

莊家被滿門抄斬後,住宅被夷為平地。到了清末,「四象」首富劉鏞的第三個兒子劉悌青請了風水先生,問能否在此建宅。風水先生認為此地雖佳,但血腥味太重,需要破解。於是,經風水先生破解,劉悌青在1905年冬開始破土,1908年建成此大宅。即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武昌起義不久,南潯發生了另一件大事:11月29日,經浙江省政府都督同意,南潯成立市,並選出市長,市政府下設民政、財政、教育等科。但3天後,南潯設市因不合條例規定而夭折。

這歷時70多小時的一段插曲在外人和後人看來,似乎有點可笑,甚至荒誕。但真正了解南潯的人卻會作出截然不同的詮釋。孫中山在寫《建國大綱》時曾表過態,建國後南潯成立特別市。

中國近代第一鎮

1851年,產於南潯的輯里絲(又名輯里湖絲)榮獲倫敦首屆世博會金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世界大獎的民族品牌,從此輯里絲更銷行海外。

近代,南潯人抓住上海開埠的契機,販絲滬上,大力發展生絲外貿,從而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史稱「潯商」)。南潯民間說法,財產達千萬兩白銀以上者稱之曰「象」。五百萬兩以上不過千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一百萬兩白銀以上不達五百萬者則譬之曰「狗」。他們的財產總額相當於晚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可謂富可敵國。

當時俗語有云:「湖州一個城,不如南潯半個鎮」。古鎮因此號稱「中國近代第一鎮」。

明清時,通津橋畔是「輯里絲」的集散中心。橋南有一條小街,名曰「絲行埭」,當初街上開滿了大大小小的絲經行,素有「絲市」之稱。「絲行埭」之名沿用至今。

早在清道光年間,輯里村溫豐在《南潯絲市行》中寫道:「蠶絲乍罷絲市起,鄉人賣絲爭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萬語聾人耳。紙牌高揚絲市廛,沿門挨戶相接連……」清朝刑典詩:「萬戶周遭見,千艘百夜通。」

曹仁虎《潯溪竹枝》詩里也有「聽到今年絲價好,通津橋口販船多」的描述。這就是當時通津橋頭「絲市」之盛況。

南潯輯里絲之名即以村名命名。輯里,亦名七里。據周慶雲《南潯志》載:「輯里村居民數百家,市廛櫛比,農人栽桑育蠶,產絲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開,逐行銷歐美各國,曰輯里湖絲。」潯溪世家明相國朱國禎(當朝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在他的《涌幢小品》中寫道:「湖絲唯七里尤佳,較常價每兩必多一分。……其地去余鎮(南宋)僅七里故以名。」

輯里絲生產系農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戶小農戶生產出來的,具有「細、圓、勻、堅」和「白、凈、柔、韌」的特點。南潯輯里絲之質量,其所以能明顯優越於他地,這與當地自然條件之優良,農人繅絲技術之高超,培育蠶種之精心,選擇制絲用水之講究諸因素密切相關。

「綠榆低映水邊門,菱葉蓮花數漲痕。苕霅風光誇四月,繅車聲遞一村村。做絲花落做絲忙,盡日南風麥弄黃。村裡剪刀聲乍斷,又看二葉綠牆桑。」讀此詩句,一片蠶鄉興旺景象盡收眼底。

庭院深深深幾許

近代的「西風東漸」,使南潯的建築折射出五彩斑斕的「中西合璧」色彩,既有東方傳統的遺韻,又有西方新潮的風采。

無論是小蓮庄的東升閣,還是劉氏悌號紅房子;無論是張石銘舊宅,還是張靜江故居,都表現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鮮明特點,其精度和密度,在江南古鎮中獨一無二,其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1936年的中國園林界經典著作《江南園林志》云:「南宋以來,園林之勝,首推四州,即湖、杭、蘇、揚。而以湖州、杭州為尤。然湖州園林,實萃於南潯。」

位於古鎮西南萬古橋西、鷓鴣湖畔的小蓮庄,又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清代光祿大夫劉鏞的私家花園,故又稱「劉園」。因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曾在湖州建有蓮花庄,劉鏞追慕趙氏的文采,也在家園中補植花柳,重栽荷花,將其園命名為「小蓮庄」。

花園的西部,為昔日劉氏家廟,廟外矗立著兩座青石牌坊,一座稱「樂善好施」,另一座為「欽旌節孝」。「樂善好施」為劉氏家風,劉鏞恆謂人曰:「人以好施目我,夫吾固懼多財之為害,而施之禳之也。」「欽旌節孝」坊為旌表劉安瀾夫人邱氏所建。當時邱家也是南潯富戶,安瀾以29歲英年而逝,邱氏恪守婦道,未曾改嫁。

穎園是南潯俗稱「八牛」之一清代陳熊的住宅花園,位於皇御河畔,佔地11.07畝。它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經13年,於光緒元年(1875)落成。皇御河是河名,也是地名,地因河得名。

據鎮志記載,「御河,在東柵下塘,俗名皇御河,狀若溝渠,前後皆活水,雖旱不涸,前通運河,後通東南之水道。」

據「老南潯」回憶,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駕船路過此河,故得其名。其實皇御河的名稱由來已無法查考。

清道光十六年范鍇《潯溪紀事詩》中有一首懷古詩:「鐘敲野寺留神馬,春到梅林說異蛇,贏得居人長嘆息,御河愁照月痕斜。」詩中包含著三個故事,都與皇御河有關。其中「愁照御河」說的是高宗南渡經南潯時曾駕船過黃泥河,故將黃泥河改名皇御河。皇御河的傳奇色彩,無疑也給陳氏穎園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位於古鎮南西街。因張石銘父親早逝,母親持家,尊而顧名。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佔地5135平方米,建築面積達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244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明清經典建築,被稱為江南第一巨宅。

其門樓上的磚雕,飛檐勾角,以及走道、門屏上的字樣圖案,工藝精湛,風格高雅,無不透出凝重而又古樸,清新而又悠遠的氣息。跨過鋪滿青石板、碎磚片的小路,穿越富有東方韻味的亭台樓閣,走進羅馬柱後面鋪有彩色瓷地磚的舞廳,你能體會到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定居美國的張貽文,系張石銘重孫女、新中國第一代書畫鑒定大師張珩之女,今年5月,她與家人一起第5次來到南潯,並把父母的骨灰安葬在了南潯。她說:「父母的根在南潯,我要了卻他們的心愿,讓他們永遠長眠於故鄉的大地上。」

鷓鴣湖畔的兒童公園,原為適園,系張石銘於1907年所築,後毀於日軍戰火。目前僅剩張石銘為其母所建的漢白玉長生石塔及一方荷池。

適園取意,所謂「季鷹適志」。季鷹即吳郡張翰,西晉人。當時,齊王徵召,他無意出世,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書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貫通南潯東西的商業大街適園路以及適園新村均得名於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靜江故居,由張靜江祖父張頌賢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而建。

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井,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升。屋內雕刻精細,崇尚一種古樸、自然美,整幢故居顯露一種豪華、古樸、幽深的遺風,可謂南潯一絕。

張靜江故居不遠處的百間樓被譽為南潯的封面。百間樓河南起東弔橋,北至柵樁橋。百間樓沿河蜿蜒而建,長約400米,相傳為明代萬曆中(1573-1620)禮部尚書、南潯人董份為女眷家僕所建。

當時董份第五個孫子和花林(現屬南潯區練市鎮)的白華樓主明代散文家、嘉靖進士茅坤孫女結成姻親。正要準備迎親,茅家卻嫌董家的房子不夠寬敞,媒人來對董家說,茅家孫女有一百個陪嫁婢女,你家住不下的。董家說,不妨,我馬上造一百間樓房,每名婢女住一間樓房。因婢女居屋,故東、西朝向。

此時,茅家還嫌董家房門低,又派媒人來說,茅家的嫁妝里有一對又高又大的衣櫥,恐怕你董家大牆門太小,衣櫥拿不進去。董家說,也無妨,我造一幢高大樓房是六扇大牆門。於是因兩岸傍河建樓百間,又架長板連接兩岸故稱為「百間樓」。

百間樓的建築既保持明代建築風格,又具有清代建築遺韻。嘉慶年間張鎮曾有讚美百間樓的詩句(張鎮《潯溪漁唱》):「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賣花船。」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和水鄉風光。

「如果說南潯是江南的封面,那麼百間樓就是南潯的封面。」今年70歲的沈嘉允先生,是本土有名的文史研究者,從小就在百間樓長大,對百間樓有著特殊的感情,自稱「百間樓下一耕夫」。

百間樓東面的洗粉兜更具有傳奇色彩。傳說范蠡大夫帶西施等人渡錢塘江口路過南潯,投宿在百間樓東面的小村裡,想著明天要進入吳國宮裡,從此無言面對父老鄉親,想到這裡決心以一個村姑面目從容死去,便來到河邊,雙手捧起河水洗掉臉上的脂粉,把頭上的插栽卸下拋了一地。此時正好侍女醒來不見西施,就告訴了范大夫。他們慌忙尋到河邊,見西施正在悲哭。在范蠡的勸說下,西施終於放棄了去死的念頭。後來人們知道了西施的故事,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洗粉兜,沿傳至今。

欽若嘉業書香遠

在常人看來,書香與銅臭是對立的。但腰纏萬貫的南潯商人卻對書籍情有獨鍾,所謂「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繼」是很寫實的,這樣的地方,出個藏書家當在情理之中。

「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鼎盛時期的南潯金銀如山,書聲如濤。書香溢城的南潯出了許多藏書家,也建了不少藏書樓。劉桐的「眠琴山館」、蔣汝藻的「密韻樓」、張均衡的「六宜閣」等都曾名噪一時。只可惜它們已被歲月的風雨摧殘殆盡,只留下一些意味深長的歷史疑問,但書香卻綿延不絕!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副位於「民國奇人」、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故居里的抱柱聯,是同治、光緒二位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題。

古鎮的北邊,張靜江轟轟烈烈地支持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古鎮的南邊,劉承干安安靜靜地在水中央買書、讀書、寫書、校書、藏書,這就是四水環繞的嘉業堂藏書樓。

中外聞名的嘉業堂藏書樓,又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人劉承干是中國近代史上私家藏書最多,花費精力、金錢最多的一個。1920年,為藏書計,劉承干「靡金二十萬,拓地二十畝」,在南柵鷓鴣溪畔構築藏書樓,1924年落成,溥儀題賜「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嘉業堂以此而得名。縱貫南潯南北的商業大街嘉業路也由此而來,延續著古韻今風和嘉業書香。

古鎮的中間,張石銘家族一門三代出了四位全國著名的收藏家。而張靜江舅父、大收藏家龐萊臣,收藏的書畫精品更是冠於東南,雄視群倫。

地以人名,人以地聞。其實,南潯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從宋代朱楠的《厚德遺言》始,曆元、明、清諸朝,數點南潯文人的著述,犖犖然一支綿延不絕的文化大軍從歷史的深處逶迤而來,那數以萬卷的作品琳琅滿目,儼然已匯成思想和文化的洪流!

古鎮與水鄉在這裡交融,自然與人文在這裡交匯,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響。

「南潯,難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將其歸結為南潯擁有的唯一性——一個兼具深厚底蘊和生活著的古鎮,在江南乃至國內已經難尋。

南潯,一座史韻悠遠的江南古鎮,一處崇文重教的文化之邦,一片蓬勃奮發的活力熱土,歷經近800年的風雨積澱,以它獨有的底蘊與氣度,洗盡鉛華,熠熠生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漫談家史,揭秘不為人知的往事
遼國考中進士,宋朝當宰相,還請求皇帝封禪
這些人不是王朝的建立者,為什麼卻被上廟號祖?
美貌大王許岑的掙錢史
漢獻帝皇后曹節罵曹丕,是真的不願意曹丕稱帝嗎?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