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安:如何構建經濟模型
模型運用一直是經濟學中頗具爭議的話題點。經濟學家哈爾?范里安(Hal Varian)曾撰文分享他多年實踐建模的經驗。他是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微觀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著名學者,曾在世界頂尖高校任教,論文與專著等身,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和《微觀經濟學分析》。
我在經濟學方面的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建立理論模型。經過多年曆練,我找到了一些有價值的方法,可以與那些想做好這項藝術的人分享。實際上,建模的過程比我所建議的還要偶然化的多——我所指的建模過程是現實過程的理想化,就像經濟模型本身一樣。聯繫實際做出有意義的闡述是有十分可能的——希望我建的經濟模型本身也能如此。
1、 有一個理念(Ideas)
第一步是產生一個理念、一個觀點(ideas)作為建模的起點。這一步並不是太難,但要找到一個好理念需要較高的技巧(tricky)。要向做到這一點,就要提出並討論許多許多的觀點,然後把其中不好的拋棄。
但是從何處得到一個主意是個問題。大部分研究生會認為是通過閱讀期刊論文得到的。但是依我看來,期刊並不是得到原始理念的良好資源。
你能從期刊中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技巧、洞見、當然還有事實,但大多數情況下,你僅能了解別人的某個理念。它們只為你留下很少的迴旋餘地,更何況文章的模型中那些有所放鬆的部分可能是作者已經思考過一段時間但尚不能指出怎樣解決,或者這些部分解決起來過於冗長乏味——這意味著對你而言會有同樣的困境。
我的建議是完全不同的:我認為你要到學術期刊以外去尋找主意——在各種報紙、雜誌、座談會、電視和電台節目中去尋找。讀報紙時,要注意那些與經濟學有關的文章,也要注意那些與經濟無關的文章,因為許多時候它們歸根到底還是與經濟有關。雜誌比報紙更好,因為它們常常比報紙更深入的討論事件。
另一方面,一個較為淺顯的分析可能更富於刺激性:沒有比一個可能是謬誤的論點更能刺激研究的進展。
座談會,特別是與商業人士的談話,是十分富有成效的。在商業運做中,有許多管理的方法和途徑,而且大多數商業人士從不反對一系列的經濟分析。當然你注意不要把聽到的一切都信以為真——商業人士通常知道運營自己商業的一系列原則,但他們通常不知道這些準則從哪兒來或為什麼這些準則起作用,而這些恰恰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地方。
許多時候,理念來自親身的生活和經歷。我對自己最為滿意的論文是一篇關於「銷售模型的文章」。那時,我想買一台新電視。為了知道它的合理價錢,我就去閱讀報紙上的廣告。我注意到從這星期到下星期價格波動相當大。這兒對經濟學家的挑戰不是價格為什麼有時很低(例如,電視出售時),而是為什麼總是會變高。如果每個人都知道這些商品會在接下來幾周會大減價,那麼有誰在價格變高時購買從而被愚弄呢?但是這樣的購買者總是存在,否則商店就永遠會發現抬高價格是無利益的。有了這樣的理念後,就可以來建立一個銷售模型。在模型中有兩種消費者:讀過廣告的知情者和沒讀過廣告的不知情者。商店有銷售量從而價格區分了知情者和不知情者。
*但是那些具體資源可以去閱讀呢?我常閱讀的有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The WallStreet Journal(華爾街雜誌)和 The Economist(經濟學家); 這些資料可能會是個好的起點。
2、 你的理念是否值得繼續?
那麼就假設(這也是經濟學家的偏好)你已有了一個理念,你怎麼知道它是一個好的念頭呢?首先要做的檢驗就是盡量用非經濟學家也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你的理念。如果做不到,那它就有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如果能做到,它仍然可能是一個的無價值的主意,但至少還有希望。
在開始確定你的理念是否正確之前,你應該停下來並問問自己它是否有趣。假如它顯得缺乏趣味,就沒人會關心它正確與否。
然後找一些人來做討論——假如他們認為你的理念值得繼續下去。如果這些主意是對的,接下來會得到什麼?它是否有許多的含義或者僅僅會變成一個沒有結果的結果?一定要記住,對一些細節的部分花時間是有機會成本的——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別的理念上,要確認你的期望收益大於機會成本。經濟理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養洞察力。對自己最大的獎賞就是「啊哈!這樣就能解釋它了)這才是你應該追求的東西——忘記那些好的但已經固化的工作,盡量使自己成為一個「啊哈」的奇才。
3、 不要太急於閱讀文獻
對大多數研究生而言,如果別人已經有了這個主意,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事是馬上閱讀文獻。然而,我的建議是在讀文獻前先等一會兒。當然,最終你應該通讀整個文章,但是我認為,如果在做系統的文獻檢索之前先自己獨立工作一番,對你要好的多。
這兒有一些需要延遲的理由。
首先,你需要多練習去發展一個模型。甚至最終你只是重複導出了一些在其他文獻中已有的結論,通過親自動手,你仍然會學到許多東西——研究一個可出版概念,你會感覺十分有益!(雖然你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出版它。)
其次,你還可以提出和文獻中不同的方法。假如只盯著別人做的東西,你的思想就會因為他的觀點而變得狹隘——如果你徹底的投入研究,產現原創性的可能性就會有更大,而且自己的洞察力能最大化的得到發展。
第三,你的理念需要時間來孕育孵化,因此要儘可能早的開始建模工作。那以後當你讀到別人怎樣來處理他們自己的理念時,就會和你產生某種互動,甚至有可能產生一些有趣的新東西。
4、 建立自己的模型
現在就讓我們跳過有關文獻的部分,嘗試去建模。幸運的是,所有的經濟模型看起來都十分相似。在模型中,有一些經濟個體來做出抉擇去達到各自的目標,同時這些抉擇必須要滿足各種約束,因此存在某些可以調整的因素,使得抉擇保持一致性。模型的這種基本的結構產生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藍圖:作抉擇的個體有哪些?面臨的約束是什麼?個體間如何互相作用?如果這些抉擇不是互動的和一致的時,可以調整哪些么因素?問問這一些問題能幫助你去確定好模型的各個組成部分。一旦對模型的各個部分有了一個好的藍圖,你就能進入建模的下一個階段。
大多數學生會認為下一個階段將是證明一個理論或是一個回歸。不是的!下一個階段是在多在例子上花工夫。要舉出最簡單的例子,譬如模型只有一個階段,兩種商品,線形效用函數——無論怎樣,把事情足夠簡化看看會發生些什麼。一旦你完成一個例子,就在另一個例子上花工夫,然後是下一個。分析例子的共同點,這時一些有趣的事情會發生嗎?當舉出的例子能夠告訴你會發生什麼時,你就可以去嘗試來寫下一個模型。這裡最重要的建議是KISS(keep it simple,stupid.) ,即盡量簡潔,甚至看起來愚蠢。寫下你能想到的最為簡單的模型,看它們是否仍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行為。如果它仍然顯得有意義,就盡量使之更為簡潔。
幾年前,在一個討論會上,我曾用一個十分簡潔的模型做演講的開始。觀眾中的一個教員打斷我說,他幾年前也做過類似研究,但他的模型更為複雜。我的回答是:「當我開始時模型也很複雜,但我一直致力於不斷簡化它。」
這就是你們該做的:一直努力的簡化模型。一個模型的關鍵要點是對事實做出簡化後的回應。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切都應該儘可能簡化,直到不能更簡化。」
模型幫助我們揭示結果為什麼會發生的本質:只要保證模型能正常運行,就要儘可能簡化,一直到恰好只有那些必須的部分存在。要做到這一點,所要求的時間會長到令人吃驚地步——開始總是有許多錯誤,還有令人沮喪的偏離主題和各種各樣的必要的摸索。一定要堅持住!如果這些容易完成的話,那早就有人做到了。
5、 模型的一般化
現在假定現在你已做好了儘可能簡化的模型。這時的模型可能過於簡化而顯得引不起人們太多興趣: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實例或特例。但是一旦模型已經簡化到不能簡化的地步,模型一般化就會十分容易,因為你已知道使模型運行的關鍵因素。
這時你曾受過的教育就有用了。你可以用到在高等學府中學到的知識技能。當你是在求學時,大部分時間可能都在學習一些規範的模型:消費者選擇、廠商選擇、一般均衡、博弈論等等。教授會告訴你這些是非常一般的模型,它們也影射了許多特殊問題。
過去的50年中,經濟學家們得出許多十分一般得原則和模型。你的模型就很可能是這些一般化模型的特例。多利用與你的特例相關那些的一般化模型的結果,並運用那些你學到的技巧,會對你建模分析有極大的幫助。
6、 不斷犯錯誤
這一階段——只是簡單的得到一個結果,並多方面考察看它究竟有多一般化——這是一個理解模型的好方法。大多數情況下,建模過程在不斷的進退中度過,在這種過程中,我犯了許多錯誤。
就像Piet Hein說的一樣:通向智慧之道在何方?簡單樸實的表達就是:犯錯、犯錯,再犯錯,但錯誤越來越少。
進進退退的建模過程就像是雕刻:把這兒鑿掉一些,又把那兒鑿掉一些,希望能發現在堅硬的大理石中到底隱藏著什麼。可以利用雕刻做類比:建模就像雕刻一樣,其大部分工作不是增加什麼東西,而是持續的減少一些東西。
這正是建模最具趣味性的部分,而當某個理念的雛形真正開始顯現時尤其令人激動。通常在這時,我會在這一雛形的四周轉著圈子,有點眼花繚亂;並提醒自己盡量不要偏離問題的根本。最後,如果模型運行的內部機理能揭示其自身的話就真是太幸運了:你會看到模型運行結果最簡單的內核,同時也能理解該模型如何具一般性。
7、 檢索文獻的工作
這時就可以開始文獻檢索的工作了。告訴你的教授你發現了什麼——十次中有八九次,他們會告訴你在一些期刊雜誌中如「1983AER」或「Econometrica77」;或十次中有一次他們會告訴你在某些教科書中去找找看。大多數情況下,你會去查找並發現「你的」模型——文獻中可能還做的更好,並被更為清晰、完整的發展了。
嘿,檢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真正能學到一些東西的時候——仔細的閱讀那些論文並且問問你自己:「為什麼我沒有那樣做呢?」如果某人的起點與你是同一個,還把它發展的更遠,你會想看看你忽略的那些東西。
另一方面,如果你真正的採納了我上面的建議:保持簡單的模型,你就可以得到比通常的處理更為清晰的答案,而且可能會發現一些更為一般化的東西。
這樣的話,你將會得到可貴的洞察力。再回到你的老師那裡,告訴他你檢索到的東西,也許你能發現該理念的一個新的分析角度,並能進一步給出更有意義的解釋。真的做到這一步的話,祝賀你——如果你僅僅是檢索一些文獻的話,你永遠不會有這種突破。如果在文獻中還沒有你的新發現,接下來就有可能你的結果是錯誤的,也或者這個觀點是獨樹一幟的。這時你的導師能給你一些有用的建議。如果你真的儘可能簡化了模型,包含錯誤的幾率會很小,或者即使有任何錯誤也會容易察覺。
8、召開學術研討會
在把排除一些相對明顯的錯誤後,就該開一個學術會議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有關你要寫的論文討論的越多,最終論文也會越好。這是因為討論會迫使你達到某一種程度。如果你希望觀眾聽你解說,你必須把觀點表達的明確、簡潔、和有組織性——你做以上的工作所獲得的經驗對於寫論文是十分有益處的。我聽過許多愚蠢的觀點——但這是為了寫好論文必須要做的工作。許多人也同樣從我這兒聽到過不少愚蠢的觀點:我的大學校友不得不去聽,而我的學生甚至還要在考試遇到它們,但是大多數人不會聽你說。除非不得已,人們不一定非得要了了解你的論文,甚至他們連摘要都不肯看一眼。
這一點對大多數研究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障礙。他們會認為既然自己已經投入了許多努力和精力,那別人也就該來注意自己。可是真主啊,事情並非如此。Herb Simon 曾說過:在現代社會基礎性的批評是缺乏關注的—夥計,這可是真的!你的工作是需要人們關心,但是你想要某人關心你的話,必須給出一個合適的理由。學術研討會正是引來關注的一種途徑。故此,確保用好每個機會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對於學術會議而言,及時的從觀眾那裡獲得反饋是十分有益的。一個觀眾不會對作者試圖寫進論文的所有東西提問:譬如那些華而不實的措辭、複雜的符號及乏味的細節。無論你相信與否,讀者們也不會對這些事情提問!這裡的竅門是要利用學術研討會把你的論文做一個全方位的考慮——這樣的話,日後才能真正好好的有人來閱讀它。
在會議中要控制好觀眾。大多數人最怕就是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能想像的出,大部分的助理教授都會有這個問題。但是你一旦在許多學生面前做了多年的演講後,這樣的恐懼就消失了。
其實,演講會使人徹底的上癮——我的家人就經常提醒我。就像數學家R.H.Bing曾說過:「在年少時,我甚至不敢對著一個聽眾做數學演講。現在我年事已高,也更加成熟了。我甚至願意為一個觀眾做兩個演講。」演講就像是吃牡蠣,第一次需要勇氣,但後來適應它們的美味後,要停下來反兒就很難了。
一次學術討論會分為三個部分:介紹、主體內容、結論。介紹部分要簡潔。我見過的許多討論會,都被冗長、夸夸其談、缺乏實質性內容的介紹而敗壞了。
我的建議是:說幾句與大的背景有關的話後立即切入正題:向觀眾展示你發現了什麼和為什麼這個發現是重要的。迅速切入正題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聽眾只會記得你講話的錢20分鐘——而且通常是前20分鐘。因此要確認在剛開場的二十分鐘內傳遞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總結承詞時,一般會出現的問題是,讓與會現場逐漸陷入一篇沉寂。這樣會毀了一次好的演講。我傾向於把最後幾分鐘用綜述花完。我會強調我做了些什麼工作和為什麼觀眾應該關注這些工作。畢竟這些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也許你最好告訴他們應該記住什麼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去總結。
現在幾乎人人都利用投影來演講。但是不要只用幾張幻燈片做一些介紹,然後用一張幻燈片來做結。這樣的話,演講的前面的部分可能會較好組織,而最後階段會顯得不太自然,還會迫使你較快的投稿。使你的投影圖大一些,而且不要對每一張說的太多。
在承述時,要避免兩種狀況:不要讓觀眾睡著了,也不要讓他們過分激動。要讓觀眾聽見你必須說的部分。如果他們睡著了,就聽不見你表述的信息;如果他們說的比你說的還要多,當然也聽不見——因此對與會現場的控制不能放鬆。
控制會場的關鍵是一開始就建立威信。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第一次出席是就展示出細節化的結果——一個原理,一個回歸圖,或是一張圖表之類的。闡明你的結果的每一方面的極強的細節已確保沒人可能會不懂。
當你在做這些工作時,一定會有人問你諸如此類的問題:「要不要一般化到只有幾個經濟人?」或者是:「你對離中趨勢是否做出了修正?」如果你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告訴他們,但是如果你不知到答案—或者該問題幾乎有些離題——就對他們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讓我們在討論會結束時再來討論。」(當然你永遠都不會這樣做)
不要岔開思路:把重要的結果細節化的過一遍,以次樹立權威性。一旦已經指明結果而且觀眾也聽懂了——他們是在點頭而非搖頭——你就能繼續介紹推廣化的和苦心經營的結論。如果一開始建立了較好的威信,那現在觀眾就會相信你說的一切!當然,你不應該濫用這種信任,但好好利用對後面的演講是有益的。
而用例子開場的重要原因就是:如果你已學術性的討論開始,那觀眾就很難理解,也很難建立信任感。當你講了幾分鐘後,就停下來簡單記下一些內容:對聽眾而言難點有哪些?他們會問哪些問題?會有哪些建議?他們能給你何種指導作用?你或許認為自己總是記得這些要點,但是實際上你經常會忘記。觀眾是理清思路非常有用的資源——一定要用好他們。
9、 規劃正式的論文。
現在大家幾乎都用電腦寫作,據我所知電腦可以大大節省時間:我幾乎可以利用電腦獨自完成在沒使用它以前所做過的全部工作的份量。
我想在如何使用電腦上多費些唇舌,不光因為它是十分重要的,還因為幾乎沒人願意討論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既然我是一位電腦專家,人們也總是會請教我有關的問題。我覺得在這篇文章中寫出來會節省不少的時間。不容質疑的是,這些東西在幾年內會變得過時,但是想要跟上最新技術的步伐必須要先花點代價。
我通常使用的是用Unix做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但是我說的許多東西同樣適用於其它系統的計算機。在我的機子上有一個存放論文的目錄,每當我開始寫新的文章就在這個目錄下建一個子目錄。(例如,你在閱讀的這篇就在目錄「Papers/how-work」中。在建一個新的目錄時,我還要建一個說明文本,名為 notes.txt:主要內容是最初的原始理念,一個粗略的提綱,或者是別的什麼內容。舉個例子,本文的notes.txt主要內容如下:
*要閱讀報紙*簡單化*記錄和討論
*如果在第一頁抓不住讀者,他們不會讀你的文章
某一論題的工作一開始,我就會寫下一個說明文本——我會匆匆的、相當粗略的記下那些原始的念頭。接下來的幾天或幾周里我會常常瀏覽這些內容,不斷添加和豐富它們。我幾少會完全刪除寫的一些句子,而是將它們移到末尾去。畢竟,以後還可再想想看。
在對這些原始理念進行了為期數周或數月的組織和規劃後,我已作好了寫初稿的準備。通常我盡量花個一到兩天的時間以保持新鮮感。寫作時,我通常把說明文檔和文章同時在不同的窗口打開。這樣寫文章的同時,也可以不斷修改說明文檔從而保持兩者同步。
一旦文章初稿完成後,我就先擱置大概幾周時間。文章就像好的乾酪一樣需要時間來醞釀——製作乾酪模的具會發展,而且其風味也會更好。更為重要的是,這時是一種下意識在思考這個這篇文章——也許某些你通常會忽視的東西會浮現。
當我再次會到初稿時,就會用一種新的概念閱讀它——就像是一個從未讀過它的人一樣。極少的情況下我會喜歡讀自己的文章,一般情況下我都會有許多的批評意見。無論如何我要停下來想想:「這意味著什麼」。我重寫一遍——我會加入更多的解釋,變動一些符號,或是其它可以使該文章更清楚的工作。當這些步驟都作好後,我就有了一份初稿。
接下要用一個帶有修正系統的軟體對論文進行處理。這種軟體保存了論文修改的軌跡,因此可以為你做過的每個改變存檔,還可以存儲任何先前寫的版本。這種系統十分常見,有許多軟體都可選用,我用的是Unix中的RCS(可寫控制存貯器)系統。在和別人合著時這樣的系統顯得尤其的有價值,因為它保存了何時何人修改了何處。
接下來,不斷重複這一過程:讓論文擱置數周或數月,而後再次用一種新的概念閱讀,然後再次修改。在研討會後修改的效果尤其顯著。還記得我提醒你要在會後記下一些筆記嗎?在會後,坐下來對照一下論文和這些觀眾提的問題和建議。你能在論文中回答這些問題嗎?你能採納這些建議嗎?
記住一定要結合觀眾的建議,對演講要用的筆記/提綱/幻燈片做出修正。
目錄軟體(bibliographic software)是十分有用的電腦工具。這是一種專門管理參考書目錄列表的軟體。它是一個存儲在電腦上的專家資料庫系統。只要為一篇文章指定一個關鍵字,如Arrow70或者是ArrowRisk。假如你想參考使用這些關鍵字的文章,只要輸入命令相應如:ncitefArrow70g。電腦軟體就會在你的資料庫中查找相應的欄位並在你的論文末尾加上這些參考文獻的列表。我使用的目錄軟體叫做BibTEX,它利用TEX來工作。還有其它許多字處理軟體包有類似的系統。使用這樣的系統是個不錯的選擇。經過多年的工作,你應該可以建立自己覺得方便易用的類似系統。
但是在最開始時,在哪兒得到參考文獻的資料庫信息呢?一個辦法是問別的人:你的導師、校友、朋友等。這仍然不失為一種值得信賴的途徑。但是在如今的時代,有許多網上的計算機資料庫資源和數據CD資源都十分容易搜得。你可以打開經濟文獻期刊的CD,鍵入關鍵字,如「pricediscrimination」然後可以得到近十年內發表的包含這一關鍵字的文章摘要。當你察看這些文章時,會看到一些常被引用的「經典」論文。一旦獲知這些經典論文後,就聯網到社會科學索引(the SocialScience Citation)搜索最近曾引用過這些經典文章的論文。這一過程會迅速的使你的目錄軟體系統升級。一般而言,你應該可以直接把這些索引直接下載目錄軟體系統到資料庫中。
10、 論文的結構
這裡有一個關於學術論文的玩笑:論文總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懂,第二部分只有少數人懂,而第三部分沒人能懂——讀者憑此可以想見那時一篇論文有多麼嚴肅!那個年代的作者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論文的第一部分—— 每個人都懂的哪個部分,但卻是一篇論文最重要的部分。你要盡量在第一頁就要抓住讀者。不管論文餘下的部分有多麼才華橫溢,如果沒人讀它也不會被注意到。如果你在頭幾段沒有引起讀者的興趣,沒人會讀下去。如果你真的理解自己的論文,就不會覺得花幾個自然段向作者解釋有什麼困難之處。我的基本建議是讓你的論文看起來就像是你在和某人談話一樣。注意要多用例子,保持簡潔。在你做完研究工作後還要告訴人們你做的一切是多麼的重要。
記住要把乏味的東西放到附錄中去。要以一個綜述做結尾。如果你確實寫了一篇好文章,人們不一定非得參加學術會議才知道你做了些什麼:他們也能僅僅閱讀你的論文就可以了解。
11、 何時工作該告一段落
你能通過學術會議的反應——人們停止問問題(或至少,讀過你論文的人停止問了),推斷出你的論文何時可以準備妥當並可以正式發表。如果你遵循了我的建議,那麼你應該它要求他們問一些問題,並在論文中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一旦這些都做好的話,這一項工作就可以停止下來了。確實,許多論文拖的太久了。前文中我提到過,聽眾大約只記得你在學術會議上前20分鐘內所說的話(當然你要足夠的幸運),而且他們只能記住你的論文10頁左右的內容。你應該能在這樣的限度內說出大部分要說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論文寫好後就可以寄給某一個期刊了。這些我沒有太多的建議,Pan Hamermesh已經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4。我能提醒你的是要遵循他的建議。寄出論文前好好梳理一遍論文。
12、 綜述
我說過任何談話都該有個綜述——因此我也建議自己要採納這一建議。以下就是要注意的方面:
——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觀念,而非在期刊中——首先要盡量簡化你的模型,然後一般化——遲些再看參考文獻,而不是馬上就看——在學術研討會以後,再規劃論文——在達到目的時,適可而止
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載信息和資料均來源於公開渠道,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推送文章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與產品條款有關的信息均以產品合同為準。私募工場ID:Funds-Works不對任何人因使用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推送文章/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來源:科學網博客、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
※少看一天行情有多難?
※經濟需求的分析
※Smart beta策略的穩健性
※金融計量經濟學與資產組合高手:坎貝爾教授
※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介紹
TAG:私募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