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能記住很小時候的事|冷知識背後揭露的養育大道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昨天寫的文章留言里,我隨手回復了一條,今早一看被點贊數嚇到了。嗯,又給自己挖坑了。這裡我要吐(sa)槽(jiao)一下,你們哦,每次我寫的文章都不點贊,每次讓我寫文章的留言都拚命點贊,哼~
哈哈,自己挖的坑自己一定要填,話說這個真的算是我最近新學到的一個WoW!的知識點,覺得特別有意思,而且對於早教啟蒙也特別有指導意義的,今天就「插隊」先寫一下這個。
對於童年的記憶從認識「我」開始
我關於自己的童年記憶很早的,大概2歲左右吧,昨天這個留言發出,有不少朋友也給我留言了,真的差異特別大。在學兒童心理學時,教授講到「我」的概念時,提到了一句,就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你們腦補一下,我當時聽的差不多昏昏沉沉,突然腦海里就「ding」的一聲(捂臉,貌似還是喜歡聽這些冷知識)。
教授提到,
小嬰兒是不知道「我」這個概念的,
他們從出生開始喜歡吃手玩自己的腳,這其實就是探索自我的開始。他們會玩很久很久,慢慢才開始意識到,原來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的。這之後就會出現
自我意識的萌芽,
也就是真正認識「我」這個概念,開始明白自己是獨立於任何人的存在。
當孩子認識」我「之後,他們就會無比熱愛這個「我」,與此同時,他開始更加自然地記住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人和事情,
因為「我的」事情是和其他事意義不同的,是發生在「我」的身上,而「我」又是特別重要的。
因此,認識「我」、建立「我」的概念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通常這也是大部分孩子開始有童年記憶的開始。
「我」的概念怎麼形成的呢?
心理學把這個稱為
「自我參照效應」,也就是當接觸新的事物時,如果它和我們自己有密切關係,那我們就會學起來更加有動力,也就更加容易記住。
從上面分享就可以知道,「自我參照效應」的形成一個大前提就是孩子需要建立「我的」概念,沒有認識「我」,何談「參照」之說?
小嬰兒出生時是沒有「我的」概念的,他們每天吃手吃腳,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以為那是一個獨立的玩具而已,直到大概
接近一歲左右,
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這時,他們對於自己是蜜汁喜愛,蜜汁自戀,幾乎每個孩子都願意照鏡子。這就是他們開始建立「我的」概念的初級階段。
接近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也就是大部分家長頭痛的Terrible Two,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孩子開始認識「我」了,他們開始知道自己是個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
因此才會有各種所謂的叛逆不聽話出現。這個階段大部分孩子最喜歡說的就是「我不要,我不吃,我不喜歡」,所有這些話都指向一個中心思想,「我」是那麼大,憑什麼要聽你們的指揮?
這個頭痛的T2恰恰是最重要的「我的概念」形成的階段。
等到3歲左右,孩子不僅僅特別有主意,他們開始可以站在對方角度看待自己。
比如很多孩子開始出現羞愧、緊張、害怕等各種表現,這是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其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了。很多孩子也開始
會自我肯定(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開始了自我否定)
,「我真是個好孩子」,這類話也說明了孩子學會了從對方角度評判自己,形成了自我形象,這是「我的概念」趨於成熟的階段。
過了7歲後,每個孩子的自我認知就趨於穩定了,
他們會對自己是怎樣的人、具有哪些性格特徵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判斷了。這也挺符合我們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自我參照效應」對於育兒的啟示
1、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正面引導
2歲前,在和孩子互動語言啟蒙時,多引入「我的」、「你的」的概念,可以讓孩子更有意識更早地認識到「我」。
比如對著正在吃手的寶寶說,「這是你的
自己的
手」;對著不願意分享自己玩具的孩子說,「這是你的
玩具,你不想分享。你可以自己對小朋友說,這是我的
,我還在玩」。對孩子出現的各種行為問題,不要隨意貼標籤,打罵是更加不好的。因為標籤很容易就會成為孩子自我認知里的一部分,
「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做的行為,最終就會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知,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可以
把孩子的每一次「搗蛋行為」看作他在構建「自我」的過程,在探尋「自我」的邊界
時,也許我們就會更有耐心和策略了。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一個擁有正面積極自我形象的孩子,今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都會更加出色。2、學習過程中多建立自我聯繫
調查研究顯示,
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時,多用「你我「開頭,會讓孩子對任務記憶更深刻,也能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這也是運用了「自我參照效應」的結果。比如,同樣是玩拼板的遊戲,當你說,「這裡有五塊拼板,你要把它們放回去」,效果就不如你說,
「這是
你的
拼板,你要幫助拼板找到各自的位置」。
因為當我們強調了「這是你的」時,孩子就會對這個物體更加關注
,因為這是和她相關的。再比如,同樣是比多少的題目,當你說,「這裡有5個蘋果,那裡有3個蘋果,哪一堆更多?」,和你說,
「
你有
5個蘋果,我有3個蘋果,誰的蘋果更多?」,
孩子對於第二個提問的反饋就會更加積極
,而且更願意
調動腦筋來解決,因為這是「我的蘋果」,被賦予了格外的意義。當然,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單一存在的,在孩子其他能力得到發展的基礎上,這一點點的小變化也許可以成為「催化劑」。
下午寫到這裡寫high了,大家允許我再發揮一下話癆本質,再扯個題外話。我以前工作做的是品牌營銷和市場調研,我們經常會在一個廣告上線之前做消費者測試,其中就是給消費者看廣告版,然後拿走廣告版,看看消費者記住了多少內容,來評判這個廣告是否好。
結合今天分享的理論,這裡面的提問就大有玄機了,我們在給消費者看板的時候如果問,「請仔細看3分鐘,之後告訴我你看到什麼?」和「
請仔細看3分鐘,你用過這個嗎?」,
測試結
果一定會有顯著不同,因為第二個問題,我們讓消費者覺得「和他相關」,自然就會記得更多。看完這個是不是覺得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到育兒、職場、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解決隊友總是記不住的情況啊、如何更好和上司下屬交流啊。
任何溝通都能讓對方覺得「這和我有關」,那我們的溝通效果就會越好。
你看,這就是好玩的心理學,也是我覺得育兒好玩的地方。育兒知識的本質就是了解「人」,而這和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有本質聯繫的。
希望今天這個冷知識分享,也能帶給大家一個Wow的感覺。會有那種把之前很多育兒知識串起來的感覺。
畢竟認識自己,是每個人都在探索一輩子的課程。育兒本身也是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以上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0141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4752153002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reference_effect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看文章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倔強熊孩子是「績優股」,關鍵我們要會正確管教引導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兒醫沒說的關鍵,拉開孩子差距的是這個新生兒的能力(附音頻)
陪著和陪伴千差萬別,這三點才是高質量陪伴的關鍵
早教值得去嗎?去不去上早教差的真不是錢
6個月到3歲,這樣帶孩子逛超市,早教的錢都省了!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微信公眾號:
大J小D
※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們卻從未重視過!
※開售|B Toys鬃毛積木,觸覺開發、認知啟蒙、空間搭建能力培養好幫手
※明日開售|聰明玩具庫-B Toys鬃毛積木,觸覺開發、認知啟蒙、空間能力培養
※防雷區|據說每天這個時間段,父母孩子都最容易發飆!
※開學第一天我就被老師懟,培養孩子,父母請從這點做起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