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 與三大戰役總量旗鼓相當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 與三大戰役總量旗鼓相當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不再分兵冒進給志願軍提供戰機,迫使志願軍從正面一線平推式向敵軍既設陣地發起進攻,而聯合國軍則以超強火力(范佛里特彈藥量)給中朝聯軍以大量殺傷。另外,李奇微、范佛里特又根據志願軍禮拜攻勢的弱點,先以磁性戰術節節後撤,但保持與志願軍的接觸,在志願軍第二階段攻勢結束後撤之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 「特遣隊」,以特遣隊為先導沿公路向志願軍發起全面反擊,中朝聯軍措手不及,全線混亂,損失慘重。

第五次戰役後,兩大難題擺在了中朝軍隊面前,一是如何解決禮拜攻勢問題,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范佛里特彈藥量對中朝軍隊的殺傷。

志願軍最高領導層在計劃第六次戰役時,提出將中朝聯軍眾多部隊分成兩個梯隊,交替進攻,「打破以往六七天短時攻擊」,以此來解決禮拜攻勢問題。但是,對於以范佛里特彈藥量為代表的聯合國軍超強火力,則沒有什麼有效的應對之策。第六次戰役的計劃仍然是運動戰模式。

一.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第五次戰役之後,鑒於交戰雙方誰也不能徹底打敗對方,中朝聯軍與聯合國軍開始了停戰談判。談判一開始,聯合國軍方面出於對己方海空優勢及超強火力的信心,提出了一個所謂海空補償方案,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了中朝聯軍後方數十公里的地區。按這條軍事分界線,中朝聯軍要從當時的雙方實際接觸線後撤,讓出1.2 萬平方公里地區。

中朝方當然不會同意美方這一方案,並據理力爭。美方代表於是說出了那句也許會流傳千古的名言「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從1951年8月18日開始,一直到10月下旬,聯合國軍向中朝聯軍陣地發起夏季、秋季攻勢。出於當時政治形勢和停戰談判的需要,中朝聯軍必須堅守現有戰線,不可能再搞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於是暫時取消第六次戰役計劃,實際上結束了運動戰的作戰方式,開始了中共軍隊以前一直避諱的陣地防禦戰。

到1951年10月底秋季攻勢結束,聯合國軍以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只佔領了中朝軍隊約650平方公里的土地,連他們要求的1.2萬平方公里的零頭都沒得到。

中朝軍隊是在尚未建成堅固的防禦陣地的情況下,硬著頭皮被迫迎戰的,卻得到了兩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1.在陣地防禦戰中,利用朝鮮多山的地形,可以大大減弱范佛里特彈藥量的威力,降低中朝軍隊傷亡。

2.實施陣地防禦戰,由於戰線相對穩定,志願軍又成立了以洪學智為首的專門的後勤部門,彈藥糧食補給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不象運動戰期間,部隊大踏步進退,彈藥補給主要靠自身攜帶。這樣一來,無意中解決了禮拜攻勢問題。

由此,志願軍正式放棄了第六次戰役計劃,結束了運動戰作戰模式,開始了陣地防禦作戰。

傷心嶺之戰,是中朝軍隊在夏秋季陣地防禦戰中最為著名的作戰。

二.傷心嶺之戰:山高、路險、迫擊炮

傷心嶺是位於朝鮮東部戰線文登里-沙汰里之間的851高地,但傷心嶺之戰美軍進攻的不是一個851高地,而是由894、931、851、871等幾個高地組成的一個高地群。所謂851高地,就是該高地高度為海拔851米。

傷心嶺高地群地勢極為險峻,日本陸上自衛隊編著的朝鮮戰爭史料中是這樣描述這一地區的:「這是一座膽小的人一看就會膽怯的山嶺,從主脈向東西伸出的無數支脈會使人想起魚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僅僅是攀登上去就會嚇得心驚膽戰的一座山」。整個地區山石陡峻,其下溪谷縱橫,樹林與草叢茂密,易守而難攻。

進攻傷心嶺高地群的是美軍第2步兵師,守衛傷心嶺的是朝鮮人民軍第6師團。儘管美軍佔盡火力優勢,但人民軍依仗工事堅固,充分發揮了步兵火力與迫擊炮火力的結合,頑強抗擊,阻止了美軍的進攻。北朝鮮軍隊師從蘇聯,利用山路險峻狹窄的特點,大量使用迫擊炮打擊進攻的美軍,據美軍統計,傷心嶺之戰中美軍傷亡的五分之四是由迫擊炮所造成。在後勤補給方面,由於高地群背面的山坡很難被壓制,人民軍的兵員和給養可以源源不斷運上陣地。

目擊了這個山峰血戰的美軍記者吃驚地喊出了「HEART BERAK RIDGE」(傷心嶺或斷腸嶺),意思是日後美國人一想到奪取這座山嶺時所付出的犧牲,便會痛斷肝腸,心如刀絞。

傷心嶺之戰時,中朝軍隊尚未開始修建坑道工事,但是「僅僅是攀登上去就會嚇得心驚膽戰的」山嶺地勢,大大降低了美軍超級火力的優勢,高地群背面的山坡可以源源不斷運送兵員和給養,北朝鮮軍隊主要依靠迫擊炮殺傷美軍,這顯示出炮火的威力。

范佛里特彈藥量的威力開始打折扣了!

三.上甘嶺戰役:坑道、火炮、手榴彈

1951年9月16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出《關於小型作戰的指示》,要求全軍修築坑道(當時稱為隧道),強調「我主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1951年聯合國軍「秋季攻勢」之後,志願軍司令部命令全軍在各個防守要點上都要構築坑道工事。至1952年8月,第一線、第二線防禦陣地上的坑道工事全部完成。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戰線上,中朝軍隊構成了一個有20-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中心的防禦體系。

1.上甘嶺戰役經過

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進攻的是志願軍防守的兩個高地,一個是597.9高地(美方稱之為三角山),另一個是537.7高地北山(美方稱之為狙擊兵嶺),為什麼是537.7高地北山,因為該高地南山在聯合國軍控制之下。

這兩個高地不光在數量上比一年前的傷心嶺高地群數量少,而且比傷心嶺高地群要矮得多,都不到海拔600米。三角山地勢還算險要,但也不是「僅僅是攀登上去就會嚇得心驚膽戰的」山嶺,狙擊兵嶺根本無險可守。

1952年9月,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制定了「攤派行動」計劃。打算出動美7師和韓2師各一個營,用1、2天時間,以傷亡2、3百人的代價,攻取志願軍第15軍45師兩個連分別據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952年10月14日4時,上甘嶺戰役爆發。根據張嵩山《解密上甘嶺》P80所說:「這一天,美韓軍以310門重火炮、百餘門輕型火炮、30餘輛坦克和77架次飛機,共向上甘嶺發射約20餘萬發炮彈、15.6萬發重機槍子彈,投擲233枚航彈」。但戰鬥經過遠不象范佛里特計劃的那樣。志願軍兩個連依靠坑道工事,與美韓軍隊拚死搏鬥。美韓軍隊以遠高於2、3百人的傷亡代價只佔領了兩個高地的大部分表面陣地。45師馬上組織了4個連隊,傍晚在沒有炮火掩護的情況下,一舉奪回了丟失的陣地。戰鬥英雄孫占元就是在這次反攻中犧牲的。

美韓軍第二天只好繼續添加兵力,在炮火和飛機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兩個高地再次部分失守。45師又利用夜晚再次組織部隊奪回失地。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不斷添兵反覆爭奪兩個高地。至18日,兩高地表面全部失守。19日傍晚,45師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反擊,收復全部陣地。著名戰鬥英雄黃繼光在反擊597.9高地過程中壯烈犧牲。第二天,陣地再次易手。

10月19日後,志願軍因多種原因一度停止反攻,利用堅守在坑道中的部隊與佔領表面陣地的敵軍進行纏鬥。10月25日,美7師部隊撤出三角山,由韓2師接防。

10月30日,在完成炮兵集結、兵力集結及各項充分準備之後,志願軍發起了決定性的大反擊,一舉收復三角山。在其後幾天里,志願軍充分利用炮火打擊敵軍反撲。聯合國軍反撲幾天,卻再也沒能登上三角山,只好作罷。

在這之後,12軍部隊經過反覆爭奪,收復了狙擊兵嶺(但山腳下的7、8號班陣地沒能收回)。11月25日,韓2師部隊後撤整補,12月3日,接防的韓9師第28團向狙擊兵嶺發起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被志願軍第106團擊退,上甘嶺戰役結束。

2.上甘嶺勝利的三大法寶:坑道、火炮和手榴彈。

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聯合國軍共投入美7師、韓2師、韓9師第30團、第28團,韓第37團,配屬美7師的阿比西尼亞營、哥倫比亞營,美第187空降團一個營,戰時隨打隨補了韓軍第105編練師9000人,支援部隊為美韓軍炮兵16個炮兵營又3個炮兵連,8個坦克連,以及美第15高炮營等,共計近6萬人。大口徑火炮310餘門和30餘輛坦克。出動飛機約100架,至少3000架次。

聯合國軍共發射炮彈約190萬發,投擲航空炸彈5000枚。

志願軍先後投入15軍第45師、29師兩個團、12軍第31師、第34師106團,支援部隊為炮兵第2師、炮兵第7師、火箭炮第209團,第60軍炮兵團,共11個炮兵營,計火箭炮24門、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14門(不含迫擊炮),高炮部隊有:高炮第601團、610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20營、獨立第35營,計高炮47門。志願軍共投入兵力近5萬人。

志願軍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是軍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野戰軍實施的最大規模炮戰。

志願軍步兵消耗的彈藥量也十分巨大。第45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

據志願軍方面統計,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斃傷俘敵2.5餘人,志願軍總共傷亡1.15萬餘人(包括第12軍傷亡4200餘人)。

志願軍上甘嶺戰役取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

列出以上數字,並非要爭論雙方傷亡數字之類的問題,而是告訴大家,聯合國軍為攻下三角山和狙擊兵嶺兩個山頭,是花了大血本的。另外,到1952年10月,志願軍已經今非昔比,鳥槍換炮,在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上發生了巨大變化。

2.坑道工事的作用

與傷心嶺之戰北朝鮮軍隊主要依靠山嶺的天然險峻不同,上甘嶺之戰志願軍主要依靠坑道工事。開戰第一天,坑道工事的作用就明顯體現出來。

韓國《朝鮮戰爭》稱:炮擊過後,我軍發起攻擊。中國軍隊像從地下鑽出來似的,拚命抵抗。

美軍團長摩西在自傳里寫道:「正當L連開始進攻時,我們發現一大批敵人出現在他們正前方的598高地頂部」。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開戰第一天聯合國軍最為猛烈的炮火轟擊下,志願軍守衛部隊兩個連憑藉坑道工事沒有出現大的傷亡,炮擊過後就能衝出坑道與美韓軍隊拚死搏鬥。

坑道工事能為守衛部隊保存兵力提供支撐,106團最後能守住狙擊兵嶺,就是重新修建了被炸毀的坑道工事體系。

坑道工事還能為反擊部隊提供出擊據點。

在敵軍佔據表面陣地的情況下,志願軍守衛部隊退入坑道,繼續騷擾打擊敵人。10月25日美7師撤下三角山,由韓2師接防。當晚志願軍就知道了這一情況,怎麼知道的?有兩個志願軍戰鬥小組從坑道中出來,炸掉了敵人兩個地堡,發現裡面死的都是韓國兵。坑道里的志願軍連長立即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了這一情況,美軍溜了。

3.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比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軍發射炮彈量的總和還多10萬發

電影《地道戰》里有句台詞:光藏不打,那是干挨打。

10月14日上甘嶺開戰當日,志願軍炮兵由於多種原因,沒有給步兵提供象樣的炮火支援。據韓國方面記載,10月14日誌願軍發射炮彈八百多發,是上甘嶺戰役期間打炮最少的一天。所以,這一天儘管志願軍守衛部隊拚死抵抗,斃傷敵軍1000餘人,但自己也傷亡殆盡,表面陣地大部分丟掉。

而10月30日誌願軍反攻重新佔領三角山後,由於集結了大量火炮和準備了充足的炮彈,憑藉炮兵的轟擊,聯合國軍一連幾天都沒能再爬上三角山。所以,光有坑道,沒有大炮,也不能打退敵人。

志願軍收復狙擊兵嶺後,由於狙擊兵嶺無險可守,部隊傷亡太大,106團對部分陣地乾脆使用炮火控制,不再擺兵。

據志願軍統計,上甘嶺戰役中,敵軍傷亡的70%是由志願軍炮火造成的。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共發射炮彈40多萬發,40萬發炮彈是個什麼概念呢?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性決戰,這就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遼瀋戰役。該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遼瀋戰役中,解放軍共發射多少炮彈呢?15.6萬發!

平津戰役也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共發射炮彈15.2萬發!

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軍共發射炮彈近31萬發。而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為了爭奪兩個山頭,就打了40萬發炮彈。這標誌著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後勤供應有了充分保證,中國軍隊徹底告別了小米加步槍時代,作戰水平開始進入了現代化炮戰階段。

4.范佛里特彈藥量在陣地進攻中失靈了

上甘嶺戰役的結果說明,志願軍已經不需要象一年前那樣為減少范佛里特彈藥量的殺傷而進行一定程度的機動防禦,志願軍已經有能力進行寸土必爭的陣地防禦戰。

在志願軍的坑道工事和巨量炮火反擊面前,聯合國軍如果不願意付出遠超出對方的巨大傷亡代價,僅憑范佛里特彈藥量(炮擊量),在陣地進攻中連志願軍接近營級兵力防守的陣地也不可能奪取。

四.丁字山之戰:現代角鬥士表演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不甘心失敗,想再打一仗找回面子。但是鑒於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投入巨大、傷亡慘重而幾乎寸土未得,所以,他這次慎重多了。最後,把進攻目標選定在丁字山(美軍方面稱之為T型山)—芝山洞南側高地。

丁字山與上甘嶺有什麼區別呢?

1)山頭又少了一個,上甘嶺是兩個山頭,丁字山只有一個山頭。

2)山頭高度又矮了一半,上甘嶺的兩個山頭高度都超過海拔500米,丁字山在中國軍隊作戰地圖上準確的稱謂是205高地,海拔205米。

3)守軍人數少得多,上甘嶺兩個山頭一個由志願軍一個連防守,另一個由一個加強連防守。而丁字山只有志願軍第23軍一個排防守。

某些人總愛喋喋不休地說,志願軍一個師(甚至一個軍)只能打美軍一個連、一個排。看了范佛里特老頭的丁字山作戰計劃,你說美軍一個師能打中國軍隊幾個排?

1. 丁字山作戰過程:

從1953年1月20日開始,連續4天,美國遠東空軍每天都出動40餘架戰鬥轟炸機投擲炸彈及凝固汽油彈,同時,5個炮兵營近百門105毫米以上火炮也進行不間斷的破壞射擊。臨近進攻前一天,火力突襲達到了最高潮。那一天,不算地面炮火,光是遠東空軍的戰鬥轟炸機群就在這塊高地上投下了136000磅炸彈和14箱凝固汽油彈。25日8時~12時,遠東空軍出動F-84「雷電」式戰鬥轟炸機196架次,每批8架,每架攜1000磅炸彈,可著勁兒地反覆蹂躪205高地。與此同時,近百門火炮齊發,轟擊近4小時,除205高外,還向城山、芝山陣地進行牽制性炮擊。在炮火掩護下,美步兵第7師第31團一個加強營和33輛坦克在山下攻擊出發陣地完成集結,炮火剛一延伸,坦克分隊立即前出,步兵開始攻擊。沖在最前頭是小約翰-阿博加特斯少尉的E連第二排。這時高地上的守軍是志願軍第23軍第201團第1連第1排,在敵人炮火延伸後,以小組為單位視敵人進攻規模從坑道中躍出,先劈頭蓋腦把手榴彈哪手雷爆破筒什麼的砸下去,把敵人壓下去,然後再機槍找著人點名。第一批手榴彈就把小約翰-阿博加特斯少尉給炸成了重傷。美步兵第32團E連的景況很悲慘,一排被守備分隊的支援炮火壓制在山岩下,三排拖著一大批傷兵連滾帶爬好容易才逃了下來,二排好好歹歹總算衝上了山頭,卻被隱蔽在坑道里出來支援的中國人一陣衝鋒槍爆破筒給清掃得只剩下幾個人,費了老大勁才跑了回來。戰至下午15時30分,5次集團衝擊均被打退。團長勞埃德-摩西上校只好下令撤退。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這樣描繪了克拉克和范佛里特炮製的這次節目的演出效果:共投擲了224000磅炸彈、8箱凝固汽油彈,支援的大炮、坦克、重迫擊炮和機槍、步槍還發射了1500000發炮彈和子彈。中國軍隊的損失不到65人,美方宣布美軍3個排共傷亡77人。

而中方宣布自己傷亡11人。

此次作戰,由於有許多美國媒體記者和第8集團軍軍官觀戰,結果被報道出去。被譏諷為現代角鬥士表演。

2. 在不願意多死人的情況下,范佛里特彈藥量在陣地進攻中失靈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對這場戰鬥的評價是:這是一次代價高昂的教訓,再次證實了無論是從空中或是從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里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是在防守的一方。

從聯合國軍方面講,丁字山之戰與上甘嶺之戰相同之處有兩個:

1) 強大的火力準備;

2) 強大的火力準備對隱蔽在坑道中的志願軍守備部隊沒造成什麼巨大傷亡。

不同之處在於上甘嶺戰役美韓軍志在必得,不惜傷亡,不斷投入部隊。而丁字山之戰,美軍受上甘嶺戰役影響,不願多投入部隊,進攻幾次受挫後,便停止進攻了。

志願軍在丁字山作戰與上甘嶺之戰的區別在於:

1) 炮兵一開始就給予了支持 ;

2) 步兵以小組為單位視敵人進攻規模從坑道中躍出,類似於上甘嶺之戰後期106團的打法。保存兵力,不盲目拼人。

此次作戰志願軍只傷亡11人,這說明,依託坑道工事的中國軍隊,仗越打越精了。

范佛里特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所以才搞出一個范佛里特彈藥量(炮擊量),而丁字山之戰的結果說明,只要聯合國軍不想有大的人員傷亡,范佛里特彈藥量在陣地進攻中已經不起作用,連志願軍排級兵力防守的陣地都攻不下來。

3. 范佛里特黯然退場

1953年2月10日——也就是丁字山戰鬥和總統就職典禮的半個月後,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陸軍中將詹姆斯-范佛里特奉命離職回國,其職務由美陸軍助理參謀長馬克斯韋爾?泰勒中將接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軒軒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軒軒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