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毛主席不喜歡八路制式,更愛紅軍制式

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毛主席不喜歡八路制式,更愛紅軍制式

文|白孟宸

1942 年,晉察冀軍區供給部被服廠的八路軍正在縫製軍衣

1928年,紅軍在江西遂川繳獲了100多擔土布,在毛澤東的指示下,紅軍在井岡山茅坪桃寮村建立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所被服廠。經過幾年發展,南方各根據地普遍建立了被服廠,而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前,陝北蘇區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被服廠。陝甘寧邊區終歸地少民寡,缺乏工業。因此被服廠的各種物資,例如機針都需要通過敵人封鎖運入根據地。1937年隨著八路軍改編,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發放了一批單衣和棉衣,軍委供給部被服廠被搬到七里鋪,部分領導認為被服廠以後都沒有活干,要求將工廠撤銷。

但是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的軍餉每月僅有30萬,哪怕是滿足紙面上4.5萬官兵的被服糧餉都有困難。而新四軍方面更為拮据,因為國民黨僅給了新四軍1.03萬的編製,經費僅8萬,平均下來一人一個月只有7元多點。隨著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抗戰中逐漸擴大,我軍實際編製大幅度增加,到1939年12月,國民政府給的那點經費平攤到每名八路軍戰士頭上僅有0.67元,新四軍不足3元。即便如此國府仍然是百般剋扣,被服更是徹底停發。這也難怪葉劍英會用「只槍顆彈文錢粒米」來形容國民黨方面給予我軍的錢糧補給。

1939 年,晉察冀邊區供給部被服廠的女工為前線戰士趕做軍鞋

但給的再少,國民政府確實將標準的制式軍服發給了人民軍隊。對於抗戰初期改編中的換裝,我們可以用陳賡大將在換裝時寫下的一句話作為總結:「我們紅軍永遠是紅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任憑換個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因此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穿著布質對襟翻領中山裝式軍服,上衣衣襟兩旁上下設有蓋帶扣明口袋四個。軍褲分為西裝式長褲、馬褲和短褲三種制式。軍帽設計極為經典,帽耳後半部可以下翻蓋於頸項,兼做護耳,在軍帽帽牆前面正中有青天白日帽徽。據考證這一設計為歐洲山地帽的經典制式,近代以來曾在日本民間流行過。

雖然如今的電影電視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從當時留下的部分歷史照片來看,上至朱德、陳毅、賀龍、林彪,下至1939年前八路軍普通戰士,大多是會佩戴帽徽的。不過隨著戰爭和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帽徽問題逐漸被模糊處理。在這一點上,毛澤東始終不喜歡穿著八路軍制式的軍服、佩帶制式軍帽,出席會議歷來總戴著紅軍制式的八角帽。而且幾乎所有紅軍指戰員都對國民政府的草黃色軍服提不起興趣,因此我軍仍採用灰色軍服。

由於國民政府在被服供應乃至整個後勤保障上口惠而實不至,八路軍和新四軍不得不結合各自情況在敵後建立自己的被服供給體系。據賈振清回憶,1938年6月,十八集團軍總供給部被服廠在山西屯留固先鎮成立,到10月份已經發展到250多人和24台機器。1939年初,國民政府停止向八路軍供應被服,好在各部已經在地方自行籌措了被服,例如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就在1937年12月於唐縣百花村成立了被服組,1938年5月正式成立被服廠。

同時十八集團軍總供給部被服廠則開始開足馬力,規定每台機器每天至少生產20套衣服。雖然工作量大,但附近的裁縫仍然很願意參加八路軍。據當時在被服廠工作的景明回憶,他在裁縫鋪一年師傅僅給他6元,而八路軍被服廠的地方裁縫,每月的工資就是5元。

上至朱德、陳毅、賀龍、林彪,下至1939 年前八路軍普通戰士,大多會佩戴帽徽

在惡劣的條件下,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被服供應開始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之所以說是百花齊放,是因為各根據地被服廠根據自身條件製作的軍服在顏色上總會出現色差。例如在百團大戰時期,基層指戰員會用軍服顏色分辨陳賡386旅與其他兄弟部隊。因此八路軍總部及大部分部隊所穿的軍服都是土法染成的灰黑色軍服,而386旅供給部弄回黃色的洋布,因此旅供給部生產的軍服是草黃色的。

同時,十八集團軍供給部和各師很快發現我軍標準的灰色軍裝與北方野外環境極不相符,對於部隊的隱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更糟糕的是,日偽發現一般老百姓日常不穿這種「八爺灰」,因此在經濟封鎖中有意識地利用灰色染料吸引我軍人員上鉤,或以這種顏色的布匹作為民眾參加抗日活動的證據。

因此從1938年下半年到1939年,我軍各根據地普遍開始增加草綠(夏)和草黃(冬)布的製作,例如晉察冀三分區就是1939年春接到相關命令,將野戰部隊軍服改為綠色。考慮到當時我軍的被服染色全部採用手工,因此看上去染灰和染黃似乎並沒有太多差別。考慮到「八爺灰」名聲在外,在1942年前德國雕青和雕黃染料反而比灰色染料要更好購進。

但實際上,染黃的技術難度相對於染灰,要更大一些。當時根據地生產的灰布,一般稱為絞灰布或者甩灰布。染料就是草木灰用笸籮篩細,用民間的大鍋熬開,然後將白布放進去攪拌,部分根據地將布取出後用甩乾的方式,而另一些根據地則用絞乾的方式。灰布晾乾後會出現大量的褶皺,要用民間用的石盤磨或者大型木棍滾碾整平。有部分老同志回憶,在夏天碾布是當時所有工人最不喜歡乾的活,一般由工廠的廠長、書記、支書等領導帶頭來干。

染黃布則不同,需要首先用槐花或者黃梔等熬成染料,將灰布染成黃色。如果染綠布,則將染好的黃布放入火鹼水,就能夠得到綠布。事實證明,槐花和黃梔作為植物染料,效果不錯。當時在很多山區里槐花或者黃梔等都需要用同等重量的小米去換,價格頗高。但是當部隊高高興興穿上自己被服廠製作的黃軍裝出外作戰之後,很快發現黃軍裝雖然便於隱蔽,但只要被汗水沾濕,就會變色形成花斑,多年後還有老同志回憶脫了軍裝身上是黃一塊,紅一塊,都快趕上鳥了。

從現代印染科學來看,這種情況是植物染料的汗漬牢度比較低,沾浸汗液後的掉色,但當時被服廠卻十分擔心,晉察冀被服廠為解決這個問題專門請教了當時在製革廠的李彪臣工程師,對整套工藝進行了改進,最終總算是製造出了比較可靠的染色布。而其他一些根據地或者採用採購化學染料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黃色和綠色軍服出現花斑的情況,直至新中國成立前都是我軍自製軍服上的通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你可能從未聽聞的,中國古代建築師
民國混亂的軍服,西北軍最寒酸,被稱「叫花子軍」
中國婦女抗日救亡的形象代言人,沒有她就沒有《紅星照耀中國》
抗戰時期我軍軍服的質量怎麼樣?節省物資,褲子上大下小苦了戰士
《金瓶梅》中的商業大都會,青樓櫛比娼妓業很發達,全借運河之便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