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里的月亮,也是李白筆下的那個
本期《尺規書院》欄目由《漫步宇宙》與《企鵝科學》聯合出品。
中秋節就要到了。這是一次有溫度的薦書。
科學家薦書:
《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
鄭永春,博士,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2016年卡爾·薩根獎獲得者,也是中國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資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環境、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等領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鄭永春博士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獲得了高解析度的全月球微波圖像,發現了200多個月球熱異常區域。
1、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您認為它和傳統的科普讀物有哪些不同?
鄭永春:在《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這本書出版之前,應出版社邀請,我其實已經審讀了翻譯稿,並幫助進行了一些修改。但這本書出版之後,捧在手上再讀這本書,印象尤為深刻。
《月亮》這本書,跟我之前讀過的一些科普讀物,非常不一樣。之前讀過的很多科普讀物,往往是講解有關月亮的一些知識,比方說,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岩石、礦物、土壤、環境,等等,主要集中在科學知識的講解和普及。《月亮》雖然是一本科普書,但並沒有生硬地來講解關於月亮的科普知識,而是從文學、歷史、藝術、社會、文化、生活等角度,也就是說主要從精神層面,講述人類對月球認識的演化歷程。因此,從某種層面講,《月亮》是一本關於月亮的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的簡史。
2、書中提到了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月亮觀點的變化。您認為這其中與科學的發展史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
鄭永春:人類對月亮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月亮》這本書,講述我們的祖先曾經是怎樣認識月亮的,他們當時對月亮的一些認知,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膚淺和可笑,但在當時卻認為是理所當然。這說明,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是一個逐步演化、逐漸提高的過程。現在人類對月亮的科學認識,既是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能力提升的結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
例如,舉頭望月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月相的變化,以及日食和月食。而對月相的成因,月食和日食的成因,以及利用月相作為陰曆計時的標準,期間經歷了漫長的認識過程。
為了繪製月球表面的地圖,在望遠鏡發明前,人類只能用裸眼觀測並描繪月面圖,但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之後,月球地形看得越來越清晰,月面圖也繪製得越來越精細。而航天技術的發展,更是使月面圖的解析度提高到了0.5米,看清了月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懷疑有外星人的月球背面。
世界各國都有很多關於月亮的神話,包括阿拉伯、古埃及文化中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以及中國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古人曾經認為月球上是有生物的,甚至還會有月球上的人,他們也會觀測地球,但這些都是作家想像出來的,後來當然被證實為子虛烏有。因為月球上沒有任何形式的生命。
科幻作家凡爾納,寫了一本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暢想了人類奔月之旅。1969年-1972年的三年間,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表面,這就是後來載入人類史冊的阿波羅登月工程。人類通過數百年的努力,把登陸月球從科幻變成了現實。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古代的人們曾經認為,月球是從地球上的地中海分離出來的。後來,關於月球的起源,出現了分裂說、捕獲說、同源說、大碰撞理論等四種學說。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在46億年前,有一個火星大小的小天體,撞擊了原始的地球,濺射出大量物質,形成了後來的月球。古人認為月球是地中海分離出來的,顯然只是想像,但後來證實月球是地球遭受大撞擊形成的,兩者隱隱間似乎有著某些相似性。
人類曾經發現,月亮的月相變化,對地質運動,以及地球上的生物活動會有明顯影響,可以影響海膽的活動,以及珊瑚的產卵。月亮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也有影響,古代占星師和醫生,甚至利用月亮來預測人生命運和治療疾病。這說明,月亮會影響人的精神健康和心理活動。
從關於月球的各種神話,到實地登陸月球,考察月球的每一個角落,短短几百年間,我們見證了人類科技能力的巨大飛躍。
3、您覺得其中最有趣,最讓您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個傳說或者習俗?簡單為我們講一下好嗎?
鄭永春:《月亮》一書的開篇,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月亮,地球將會怎麼樣?這樣的角度非常吸引人,促使我們希望去探索,去閱讀。
我們知道,月球是分為正面和背面的。這是因為,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鎖定了。從地球上看去,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所以,幾千年來,大家一直認為月球的背面可能會有外星人,因為那裡面非常的神秘。而當航天器開始環繞月球之後,人類對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認識,就已經相差無幾了。考察月球的航天器,一般是從北極飛往南極,而後回到北極。所以,每次飛行的時候,都有半圈在月球的正面,半圈在月球的背面,對月球正面和背面看得一樣清楚,了解得一樣透徹。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傳說,也就不攻自破了。
4、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您認為了解書中大量的人類學知識意義何在?或者說,我們為何要了解幾千年前地球另一端居民的生活方式?
鄭永春: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大天體,一個是白天的太陽,另外一個是晚上的月亮。它們對我們人類的影響似乎不同。太陽賦予我們光和熱,萬物生長靠太陽,如果離開了太陽,地球上的萬物也將不復存在。
月亮看起來則要柔和得多,似乎並沒有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但月亮實際上對地球和人類也有顯著影響,對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太陽對我們的影響還要大,因為月亮比太陽離我們更近。
抬頭望月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月光很明媚。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站在月亮上看地球,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月亮,而是「地亮」。而且,從月亮上看到的「地亮」,會比我們看到的月亮更要亮得多,因為我們的地球是如此的明亮,我們在地球上卻無法體會這種明亮的感覺。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對地球的影響,特別是海洋的潮汐,每天都會潮漲潮落。但另外一方面,科學家也發現,月亮的引力不僅可以引發海水的起伏,也可以引發地球岩石圈的起伏,而且整個地球岩石圈的起伏每天達到60厘米,我們卻對這種起伏變化毫無感知。月球引力促進了地球本身的演化,包括引發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的發生頻次。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月亮上,地球的引力將對月亮產生更大的影響,而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5、《月亮》一書對我們當下的科學普及工作存在著怎樣的啟示?
鄭永春: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強國,在從大國向強國轉型的過程中,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們需要科學家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進行探索。但另一方面,只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只有全民熱愛科學,科技創新才會有基礎和支撐。從這個方面來講,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月亮》這本書,以全新的視角啟示我們,寫科普書的時候,不能再像原來那樣,只是一些科普知識的講解,只是把一些深奧的知識,用淺顯的方式講出來。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改進科普創作手法,用新的思路,從新的視角,從社會、文化、人類心理、精神等各種層面,來認識科學,來體會科學的進步。
國內原創的優秀科普作品不僅數量少,質量也參差不齊,以全新手法進行科普創作的科普圖書尤為短缺,有待我們去探索和實驗。
6、讀過這本書後,您有什麼感受?
鄭永春:記得有作者說過,圖書中出現一個公式,讀者就會被嚇走一半。讀了《月亮》這本書之後,我的一個很深的感受,科普可以寫得非常優美。我們往往認為,科普圖書的準確性是第一要求,然後才是有趣性。如果要概念準確,描述清楚,勢必需要定義、術語、專有名詞,這將極大地破壞圖書的可讀性。隨著我接觸的範圍越來越廣,對科普的理解逐漸加深之後,我認識到,科普圖書的有趣性、可讀性,才是第一位。
《月亮》一書,並不是從科學研究的進展來講述關於月亮的科普知識,而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講述人類認識月亮的演化歷程,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文字優美,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讀起來非常流暢,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薦。
古代對月亮的認識,很多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即便是現在被認為是正確的月亮知識,也只不過是人類認識月亮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未來還有可能被推翻。這就解決了科普圖書的準確性難題。現在寫科普圖書,重點應該放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上,告訴人們是如何從現象認識本質,從實驗驗證推測的,至於知識的準確性,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科普圖書畢竟不是教科書,誰也無法避免其中出現一定的知識性錯誤,當你掌握了質疑精神之後,你反而能夠從科普書中,發現那些可能被誤傳的知識。
編輯有話說:
月亮是詩人和藝術家的寵兒,也是諸多傳奇與神話的源頭。引力和概率賦予了它生命,而人類的想像力賦予了它靈魂。在我們講著嫦娥奔月的故事時,在我們吟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時,在我們因為狼人的傳說而膽戰心驚時,我們怎能認為它只是一顆冰冷的巨石?
如今,我們的視野更開闊,知識更充沛,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拋棄先民們創造的文化的理由。我們了解更多知識,並不是為了與過去決裂。天體的形成,引力的規律,這些知識關乎我們的未來。
作者用文字完成了這段月光下的奇幻之旅:月色下的巫術與儀式,中世紀科學家對月亮的研究,還有冷戰時期月球影片的歷史。
鍾狼將
作者:
貝恩德?布倫納 (Bernd Brunner)
德國著名跨領域作家,風趣博學,其作品特色是讓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史之中,且搭配眾多精心收集的罕見圖片,著有部歷史、科學、文學暢銷作品。散文集《伊斯坦布爾的野狗》入選2013年美國*旅遊文學獎(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13)。
甘錫安
專職譯者,熱愛吸收各類知識,曾擔任Discovery探索頻道與信息雜誌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家》(The Scientist)及《知識家》(BBC knowledge)等雜誌翻譯。譯作包括《品嘗的科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等。
鄭老師的私房書單
吳京平 《柔軟的宇宙》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美]大衛·布拉特納《宇宙的尺度》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美]威廉·H.沃勒 / 保羅·W.霍奇 《星系與星系邊緣》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美] 羅伯特·黑森《千面地球》北京大學出版社
[法] 帕特里克·德韋弗/ 讓·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亞尼 《地球之美》 新星出版社
[英]斯圖亞特·洛維 /克里斯·諾斯 《宇宙信息圖》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美]諾伯特?克萊弗特 / [荷]詹姆斯?卡斯 / [加]雷伊?卡斯 《火星移民指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鄭永春《飛越冥王星》 浙江教育出版社
美麗科學叢書 《嗨!元素》 人民郵電出版社
中
秋節就要到了,在與家人共享團員宴的時刻,也不要忘了天上還孤零零地掛著一輪皎月。10月4日中秋節當天17:30,記得打開騰訊新聞,進入直播頻道,鎖定我們的中秋賞月直播,與千萬網友一起遙許心愿。
(現在掃碼可預約直播)
如果對今天推薦的《月亮》一書感興趣,千萬不要錯過接下來的推送(有福利等你來拿)。祝節日快樂!
問答時刻!
關於這本書你們還有什麼問題?
留下你的問題,讓鄭老師親自解答你的疑問!
本欄目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指導
·END·
打造中國領先的太空資訊站
※實現小行星採礦需要更好的太空望遠鏡
※量子「閃爍」形成的引力,將引導形成物理學統一理論
※歐航局擬建月球村 各國可參與共同殖民
※英國兩大逼格最高的博物館「互懟」:你們有恐龍?我們連核導彈都有!
※星視野 直播預告:想做系外行星研究?你了解各種尺寸的望遠鏡
TAG:漫步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