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垠:明代肖像畫研究──以清宮藏品為中心
肖像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被稱為「傳神」「寫照」或「寫真」,是人物畫的一個分支。肖像畫與人物畫的最大區別在於,肖像畫必須是有真名實姓的具體人物,包括歷史人物和當朝人物。中國肖像畫起源於戰國時期,以祭祀和紀念為主要作用的肖像畫在兩漢魏晉時期已非常流行。及至隋唐五代時期,肖像畫主要表現歷史事件及日常生活,有發展成獨立畫科之勢。宋元時期肖像畫創作日益專業化,出現專門為皇帝及大臣名士畫像的肖像畫家。肖像畫在元代逐漸形成獨立畫科,並出現肖像畫專家如王繹,不僅寫真技藝精湛,且撰著《寫像秘訣》,從理論闡明肖像畫創作的要點。
明代由於經濟、商業高速發展,肖像畫僱主由以往的皇室貴胄與王公大臣,向普通地主和商人、文人階層擴展,市場對肖像畫的需求大增。明代肖像畫家數量相當多,僅徐沁《明畫錄》記載的知名專業肖像畫家就達34名,活躍於民間的肖像畫家更是不勝枚舉。可以說,明代是中國美術史肖像畫巔峰時代的開始。明代在肖像畫日趨專業化、民間化的轉變下,無論是宮廷畫家、職業畫家、文人畫家、民間畫工,都有不少肖像畫創作,該領域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狀況。
肖像畫作為藝術史的一大門類,一直受到學界廣泛關注。(注1)故宮藏有大量明代肖像畫精品,涵蓋了早、中、晚期的作品,題材包括帝王朝服與行樂圖、臣僚宦跡圖與雅集圖、高士肖像畫、祖容肖像等幾大類。明代肖像畫除了具有藝術價值,還能反映創作時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活動,生動形象可補文字記載的不足,具有很高的社會學、歷史學價值。明代肖像畫多元化的特點,也反映中國繪畫包羅萬象與開放包容的特質,在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帝王朝服像與行樂圖
明以前的帝王肖像
明代建立伊始,由於剛經曆元代蒙古族近一個世紀的統治,很多中原漢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蒙化。蒙化的漢族人起蒙文名字、穿蒙古式服裝、適應蒙式生活習慣(注2)等,唐宋以降的傳統倫理文化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明實錄》記載有:蒙元「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髮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絝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注3)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明朝統治者立國之始就強調推行唐代舊制,其中包括官制、服裝、傳統文化的懷古復興。
明代宮廷繪畫在建國之初就受到重視,為鞏固皇權和美化宮廷服務。洪武年間不斷徵召畫家。明代畫院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務就是承繼傳統,通過創作一大批描繪歷代帝王的圖像,紀念先賢並借古喻今,藉以激勵臣民、在明代社會營造尊重歷史傳統的社會風尚,進而鞏固政權,具強烈政教功用。宣德以後隨著政權穩固,繪畫重點逐漸向美化宮廷和滿足皇帝娛樂賞鑒方面發展,這一時期花鳥、山水等繪畫題材佔有重要比例。這一特點延續至成化、弘治仍保持有相當規模,正德以後逐漸勢微。簡言之,明洪武至弘治年間(1368-1505),畫壇由院體、浙派主盟,肖像畫創作也以宮廷畫家為主力。名家多出自畫院,取材亦多受皇室支配或影響;風格不離院體人物畫傳統,肖像畫的自身特色亦日趨明顯。明初洪武年間皇室曾經多次徵召肖像畫家傳寫御容。
原清宮南熏殿收藏百餘幅歷代帝王像中,有不少是明代宮廷畫家創作的,現分藏北京和台北兩地的故宮博物院。這批帝後像在清乾隆戊辰年(1748)經過重新裝裱並較為完好地保存至今,據台北故宮前書畫處長王耀庭研究,該院收藏有「皇帝坐像20軸(內太祖像七軸、宣宗像二軸)、半身像四軸(均太祖)、《孝慈高皇后半身像》1軸、《宣宗馬上像》1軸、《興獻王坐像》1軸。又《明代帝後半身像》上、下兩冊計33幅。」等多幅珍貴圖畫。北京故宮的此類繪畫也數量眾多。(注4)
除歷代帝王像,明代宮廷還繪製了大量歷代名臣像,這些先賢圖像由於無客觀依據,都出自宮廷畫家想像並加以理想化,故形象大多高大魁偉,威嚴英武,程式化風格很明顯,其氣勢令人肅然起敬,彰顯了瞻仰、緬懷的功用。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明人畫《唐名臣像》《唐宋名臣像冊》,及一批描繪漢代張良、韓信、班超、周亞夫,唐代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狄仁傑,宋代范仲淹、岳飛等文臣武將的巨幅立軸都具有以上特點。
帝王朝服像
圖1:《明興獻王朱佑杬像》,明代,北京故宮藏
與其他繪畫題材受到時代、統治者喜好影響不同,為帝王傳神寫照的肖像畫創作貫穿整個明王朝。現存明代帝後像創作很完備,幾乎囊括每朝皇帝和皇后,前期尤盛,朱元璋像多達十餘幅。這些圖像主要掛藏在太廟內供奉祀。南熏殿歷代帝王像中的明代諸帝後像,台北故宮即藏有63幅,北京故宮也收藏明太祖、光宗、熹宗朝服像軸等多幅。南熏殿歷代帝王像中的明代諸帝後像由於保管條件嚴格、優越,現大多保存完好、墨色如新。帝後肖像為後世研究帝王冠服制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明代帝王朝服像是由宮廷畫師創作的官方肖像,這些奉旨繪製的肖像,創作初衷都是為表現天子超群不凡的相貌、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威懾天下的氣勢。其相貌端嚴、衣冠整肅、筆法工整、色彩華麗,並加以美化。與前代相比,明代肖像畫的創作已更加註重以形寫神,強調客觀性、真實性和個性化。宮廷畫家在為帝王繪製肖像時更注重寫實與個性的刻畫,所以明代帝王像在體貌、性格、氣質的個性化方面相比早期帝王像有很大改進。以存世肖像最為多樣化的明宣宗朱瞻基肖像為例,從其存世的朝服像、行樂圖、射獵圖等可以看出,描繪的即是同一人物,其形象特徵為壯實的體態、豐潤的面相,虯髯短須,氣宇弘闊。而明成祖的形象則是體格魁偉、長須飄然、雙目有神,更為孔武。北京故宮收藏的《明興獻王朱佑杬像》《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等3幅作品即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以下分別介紹之。
圖2:《明光宗朱常洛像》,明代,北京故宮藏
《明興獻王朱佑杬像》(圖1)本為清宮舊藏,其外簽楷書「明興獻王像,乾隆戊辰年(1748)重裝」。此圖畫興獻王朱佑杬頭戴翼善冠,身著綉有團龍及十二章紋樣的袞服,腰圍玉帶,正襟危坐的形象。面部由細線勾勒,略用淡赭烘染以接近正常膚色,凝練簡括的粗線帶出袍服轉折,達到筆簡意賅的藝術效果。又如《明光宗朱常洛像》(圖2)也是清宮舊藏,外簽楷書「明光宗像,乾隆戊辰年(1748)重裝」。此圖繪明光宗頭戴翼善冠,身著袞服。地毯裝飾四龍戲珠圖案,其間穿插折枝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竹葉、萱草等紋樣。臉部輪廓全用線條繪出,衣紋以粗線勾寫褶皺。而《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圖3)亦是清宮舊藏,為乾隆年間重新裝裱。圖繪明熹宗頭戴翼善冠,身著袞服。寶座後有紅漆大案,雜陳青花瓷器、成函圖書及小型方鼎、花觚等銅器。花瓶中插有梅花、牡丹,有富貴、雅緻的寓意。屏風描繪雲氣繚繞、雙龍盤壽的圖案,以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地毯紋樣為纏枝花卉,以平塗法繪之,對清代帝後像的創作頗有影響。該圖面部以線造型,無起伏感,袍服衣紋以粗筆勾寫,畫法與其他明代帝王像一致。
圖3:《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明代,北京故宮藏
初步統計,明代帝王像構圖、布局共四種方式:其一,側面坐像,無背景,如成祖、仁宗、宣宗像;其二,正面坐像,無背景,如英宗、憲宗、武宗、神宗、光宗像;其三,正面坐像,背景為一扇屏風,如孝宗、世宗、穆宗、熹宗像;其四,側面半身像,如台北故宮收藏的《明成祖半身像》《明宣宗半身像》《明孝慈高皇后像》《明仁孝文皇后像》等。將北京故宮收藏的《明興獻王朱佑杬像》《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與台北故宮所藏三人坐像相比較,袍服、地毯的紋飾有細微差別,畫幅尺寸明顯偏小。究其原因,有可能這是宮廷畫家為皇帝繪製正式肖像前所進呈的樣稿;但與北京故宮其他舊藏肖像畫稿的簡略概括相比,這3件作品的完成程度非常高,精緻到幾乎無進一步描摹修飾的空間,所以更可能是為滿足皇家應用需要而繪製的小幅畫作精品。
帝王行樂圖
帝王行樂圖屬於展現生活情景的肖像畫,帶有更強的真實性和生活氣息。行樂圖一般以描繪皇家娛樂生活為主題。根據中國最早的繪畫著錄《梁太清目》,早在南齊時就出現行樂圖。此後逐漸成為較常見的繪畫題材。明宣宗時期是明史的新階段,經過前期多方苦心經營,政治穩定、社會富足。宣德皇帝是文武全才的帝王,即位後成功削減藩王勢力,屢次巡征北境,同時促進生產建設。據《明史》記載:「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注5)在宣宗朝安定富足的形勢下,宮廷文化也體現新變化,作為宮廷繪畫主要門類的肖像畫,出現大量帝王行樂圖的創作。
圖4:商喜,《宣宗行樂圖》軸,明代,北京故宮藏
存世的宣宗行樂圖有多幅,其中不僅有表現帝王休閑娛樂的傳統行樂圖題材,更有相當數量表現宣宗射獵情景的行樂圖,這與其提倡並踐行的武備精神有著緊密聯繫。如北京故宮藏商喜畫《宣宗行樂圖》軸(圖4),即表現宣宗出行遊獵的場景,畫中人物眾多,描繪細緻。宣宗位於畫面中心位置,身材魁梧,體態雍容,頭戴尖頂圓帽,身著窄袖衣,率領隨從騎馬出巡。明初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騎射出行時的冠服,保留有金元遺制,圖中宣宗的尖頂圓帽源自元代的「笠子帽」,無領無袖的大褂在元代稱「比甲」,是射獵服。畫家用忠於史實的畫筆真實而又概括地描繪了歷史場景,構圖周密,景物起伏錯落,人物穿插有序,顯示出畫家對場面的控制能力。北京故宮還藏有明人畫《宣宗射獵圖》軸,此圖畫心右旁貼有一條黃色小標,上題「明宣德御容行樂」。畫家採用中國繪畫傳統的留白技法,將野外空曠的環境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圖也反映朱瞻基自幼善射、重視武備的個人特點。
最能反映明代宮廷生活的行樂圖,則包括北京故宮藏明人《宣宗宮中行樂圖》卷(圖5)、《明宣宗鬥鵪鶉圖》軸,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成化元宵行樂圖》卷等。《宣宗宮中行樂圖》卷是表現宣宗皇帝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場面的長卷。全卷分六段,分別表現射箭、蹴鞠、馬球、捶丸、投壺及皇帝起駕回宮場景;各段之間以宮牆或屏障隔開。畫面中宣宗朱瞻基戴笠子盔帽,身穿淺色辮線襖式樣長袍,宦官身穿青綠等色曳撒,顯示出深受蒙元服飾影響。整幅畫卷場面宏大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全卷工整寫實,是記錄明代宮廷歷史及宮殿建築的重要圖像資料。《成化元宵行樂圖》卷則描繪明憲宗成化年間宮廷慶祝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場景。明憲宗形象在此卷中多次出現,皆為坐於御幄中觀看錶演。此卷首段為焰火,第二段為貨郎,第三段為雜耍,第四段雜耍和舞隊。開卷表現內官們手持花炮燃放的情景,氣氛熱烈歡快,皇子們手持蓮花燈、蛙燈、馬燈、鶴燈、象燈、人偶燈等遊玩。雜耍表演分為變魔術和雜技,包括蹬車輪、鑽圈等。整卷畫面沉浸在祥和的氣氛中。
圖5:《宣宗宮中行樂圖》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宮藏
明代朝臣像、宦跡圖與雅集圖
朝臣像和宦跡圖
由於明代初年政治鬥爭格外激烈,明代前期繪畫比較忌諱表現當朝大臣政績的題材。隨著政治環境逐漸穩定,明後期開始逐漸出現大量官員畫像,並發展出展現「宦跡」的特別肖像門類。朝臣像以描繪單身人像為主,有全身半身之分;亦分為坐像和立像,重在刻畫人物的容貌和個性。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人肖像》冊,除徐渭外的11人均屬浙江地區著名官員,其人像手法寫實,個性鮮明,堪稱以形傳神佳作。北京故宮也藏有多幅明代名臣像,如《王守仁像》冊、《沈青霞像》冊等。其中《沈青霞像》冊(圖6)描繪的像主沈煉,號青霞。畫家以淡赭色細筆勾出顏面輪廓,眼眶、鼻翼由略深的線條刻畫,眼窩、鼻樑、顴骨等處則通過烘染赭石色的濃淡變化逐一表現。畫中他面目白皙,臉龐清瘦,鬚髮具黑,雙目神光內斂,神態肅穆凝重。胸前兩手合持笏板,臣子畢恭畢敬的神情惟妙惟肖。
圖6:《沈青霞像》冊,明代,北京故宮藏
宦跡,意即做官的事迹、經歷、行蹤。在明清文人筆記小說多有提及。宦跡圖的出現可上溯至漢代,漢代墓室壁畫多將墓室主人一生經歷表現出來,其表現手法或以車馬衙署代表,或以出行儀式宣示,但畫中主人公形象都不是本人真實相貌寫生,故不能歸於肖像畫中。具有肖像畫性質的宦跡圖是在明代才出現的。明代宦跡圖以敘述仕途生涯為主,重在表彰卓著政績,留影是次要目的。宦跡圖的形式以卷冊居多,連續描繪,圖文並茂。北京故宮藏《張瀚宦跡圖》(注6)、《王鏊像》卷(注7)、《徐顯卿宦跡圖》冊(注8)就是此類題材作品的代表。《王鏊像》卷描述王氏一生為官曆程,每升遷一次則畫一幅半身像,整個畫卷猶如其人生履歷。而《張瀚宦跡圖》則記錄萬曆朝吏部尚書張瀚中進士之後的宦跡,共分三段,接近於今日連環畫,並在每段後有文字,說明圖畫內容,圖文並貌,生動詳實,可補史之不足。畫法主要以白描為主,人物、山石、馬匹、屋宇、船隻,一應俱全。每段獨立畫面風格皆相互連貫統一。《徐顯卿宦跡圖》冊(圖7)則是自敘為文,一事一圖,也與現代的連環畫類似。後兩件作品中有許多輔助性的人物,除了主人公和個別有身份地位者是根據真人寫生,其他人物都是虛構而非肖像。
圖7:余士、吳鉞,《徐顯卿宦跡圖》冊,局部,明代,北京故宮藏
雅集圖
雅集圖創始於宋代李公麟的《西園雅集》,是反映官僚士大夫集會場景的繪畫形式,逐漸成為後世競相仿效的題材和樣式。明代以前的雅集圖一直屬於人物故事畫範疇,注重情節和意趣,不講究相貌的真實形似。明代雅集圖在形式上雖模仿前代,但著重刻畫人物本身,其容顏寫實,體現個性;所繪人物形態也緊扣其身份和地位,情節鋪敘也旨在突出其官階和氣質。如鎮江博物館藏的宣宗時期宮廷畫家謝環創作的《杏園雅集圖》卷(圖8),就是這一類型的代表畫作之一,這一母題(motif)也成為明代同一題材競相模仿的範本。畫面中央石屏前,設置了官職最高的宰輔楊榮、楊士奇、少詹事王直相陪,三人神態莊重。杏花假山前是宰輔楊溥居中而坐,禮部侍郎王英、侍讀學士錢習禮左右陪坐,三人神情放鬆。職位更低的左庶子周述、侍讀學士李時勉、侍講學士陳循三人在山路上漫步。謝環將自己設置在遠離中心的橋畔,拱手而立,態度恭謙。諸人相貌、表情、氣質和身份、地位的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8:謝環,《杏園雅集圖》卷,局部,明代,鎮江博物館藏
北京故宮藏弘治年間宮廷畫家呂紀、呂文英合作的《竹園壽集圖》卷(圖9),從內容到形式均仿自《杏園雅集圖》卷。此圖描繪弘治十一年(1498)吏部尚書屠滽、戶部尚書周經、御史佀鍾三人同值60壽慶,諸臣僚同至周經府邸竹園宴飲賀壽的故事。畫成之後,屠滽又建議諸家各題詩、序、跋於後,並轉寫多卷,每人各得一卷收藏紀念。圖中布局、組合、人物動態等都受到謝環所作《杏園雅集圖》的影響,三組人物按職位安排,人物容貌情態生動,個性迥異。此外,北京故宮還藏有明人畫《十同年會圖》卷和明人畫《五同會圖》卷2幅圖卷,也都是反映官員雅集題材的繪畫。其中《十同年會圖》卷(圖10)描繪的是弘治十六年癸亥(1504)閔珪、李東陽等10位官員聚會的場景。圖中官員都是明天順八年甲申(1464)的同榜進士,這次聚會時同榜進士有250人之多,中間經歷了40年,只剩下10人了。聚會是在刑部尚書閔珪家裡舉行的。畫面中人物的劃分借鑒了《杏》圖的經典方法,由三組構成:第一組是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禮部右侍郎謝鐸;第二組是工部尚書曾鑒、閔珪,工部右侍郎張達,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組是戶部右侍郎陳清,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尚書李東陽。《五同會圖》卷描繪的則是明中期弘治末年5位蘇州籍官員在北京的雅集活動。根據吳寬弘治十六年(1503)《五同會序》所謂「五同」,即同時、同鄉、同朝、同志、同道之意。畫中人物自卷首始,依次為禮部尚書吳寬、禮部侍郎李傑、南京副都御史陳璚、吏部侍郎王鏊及太僕寺卿吳洪。這兩幅圖卷在作為紀實與肖像畫的同時,還反映了明代官員流行以同榜、同鄉、祝壽等名義舉行集會、聯絡感情的社交方式,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圖9:呂紀、呂文英,《竹園壽集圖》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宮藏
圖10:《十同年會圖》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宮藏
高士肖像畫
隨著明代文人階層的發展與迅速擴大,文人階層對於肖像的需求與日俱增。其中文人畫家創作的肖像並不多見,偶爾自畫或為親友留影,諸多文人名士肖像均出自專業肖像畫家及無名畫工之手。如北京故宮藏《沈周像》(圖11)就由肖像畫師創作,畫上沈周自題:「人謂眼差小,又說頤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與死隔壁。」這種不計較形似而惟恐失德失去神韻的觀點,頗具文人肖像的典型性。其特點是刻畫形貌,但更強調神似和氣質,藉以抒情言志。從這一幅肖像畫創作的時間與沈周的自題像贊,我們了解到這是沈周家人為他準備後事而請畫師畫的。畫像為半身,用於懸掛於靈堂,供親友們祭拜。
圖11:《沈周像》,明代,北京故宮藏
明末出現了以曾鯨為代表的「波臣派」,其影響波及清初。北京故宮藏曾鯨、黃仕元畫《葛一龍像》卷(圖12),曾鯨、胡中信合畫《吳允兆像圖》軸即其中代表作。如前者分為兩幅葛一龍像,第一幅所畫葛氏頭戴飄飄巾,身穿白色長衫,其體貌逼真,形神兼備,為突出文人氣質,主人公席地而坐,斜倚書匣,顯得更加洒脫幽雅,為曾鯨作。第二幅畫葛氏頭戴披風帽,身穿長衫,為黃仕元作。後者是一幅以山水為主體、帶有情節安排的肖像畫,其中人物肖像為曾鯨作,山水背景為胡可復畫。畫中吳允兆頭戴紗巾,身著寬袍,面相清瘦,下頜尖削,手中持卷,坐於石上,面對流泉,若有所思。
圖12:曾鯨、黃仕元,《葛一龍像》卷,明代,北京故宮藏
明代的高僧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本身就是文人高士、引領文雅之士的生活風尚,甚至有些高僧還是朝廷高級官員,如姚廣孝。(注9)北京故宮藏明人畫《姚廣孝像》軸中姚廣孝身披袈裟,手持麈尾,盤膝坐於椅上。其上正楷金書「勅封榮國恭靖公贈少師姚廣孝真容」。整幅畫面尺幅巨大,設色富麗華美,將姚廣孝身為高官與高士的身份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陳洪綬與陳虞胤、嚴湛合繪《問道圖》卷(圖13)則描繪高僧具德向年輕僧人講經的情景。林間三人聆聽憑案而坐的具德闡釋經義,聽者既有滿腹經綸的居士,又有專心向佛的青年和尚,更有遠來求法的胡服梵僧,三人神情專註襯托出具德講法的精妙。卷末有童僕三名,恭敬侍候。圖中具德身後的椅背上有以金字楷書「具德」二字。全圖人物衣紋採用遊絲描,用筆圓渾中蘊藏勁力,樹石以寫意法為之,看似隨意,卻富有內在力度感和筆墨層次感,是陳洪綬晚年時期的典型風格。
圖13:陳洪綬、陳虞胤、嚴湛,《問道圖》卷,局部,明代,北京故宮藏
祖容肖像畫
祖容像即用於祭祀的肖像畫,在民間被稱為「祖宗像」。其特點包括:一、多為一套兩軸形式,即一件全身畫像,一件半身畫像;二、面部為現場寫生,衣冠服飾則是後期添加;三、設色華麗,以顯示家庭豪華富貴,有美化成分。此外,祭祀類肖像還有夫妻合劃一軸或一夫多妻合像的形式。祭祀類肖像都構圖充滿,一般不畫背景。帝王后妃都是龍袍盛裝,官員及其女眷都是烏紗禮服、珠冠霞帔,格式基本一致,鮮有變化。明代的肖像畫師隨身都帶有人物衣著小樣,可由求畫者自己挑選祖宗式樣,通常十之八九都要畫成官員模樣;除明代當朝烏紗帽外,亦有畫成天官帽飾、前朝宰相帽飾、寇準戲裝帽飾、包公帽飾等。同時,祭祀類肖像的另一特點,則是無論宮廷抑或民間都不署作者名款。
通常來講,民間祭祀類肖像畫由於保存條件的限制,往往因家道衰微、天災兵禍等原因損毀。在古人看來,此類繪畫不屬於藝術品,除少數名望高遠的人物畫像,一般不為藏家收藏,保存不易。北京故宮藏的明人《畫女像圖》軸畫一老年婦女,頭戴金飾,身穿圓領大紅袍,端坐於交椅上。身後有一侍女捧盒站立。相對螺鈿香幾,上置花瓶及香爐,又置一朱漆神位牌,其上無字,可證實為生前所繪。死後則由其子孫書寫名字。畫面設色華麗,據頭飾服飾推測可知,此婦女之丈夫官階品位較高,在一品或二品。還有明人《畫男像圖》軸(圖14),所畫為一男士,方臉有須,正襟危坐於交椅上,精神飽滿。身後左側有一童子,捧卷侍立。右側有一黑漆螺鈿香幾,上置香爐、瓷瓶、書冊等。由此可看出像主出身殷實之家,且有文化修養,是高雅之士。明人《畫男女像》軸畫老年男女二人。男像後坐,左前虛坐,交椅上置牌位,上書「高祖妣汪氏太孺人神位」,應是男像的第一位夫人,早逝,故未留下畫像,以神位代之。明代七品官之母或妻可封為孺人,畫中男像頭戴五梁冠,據《明史·輿服志》應是三品官員,可知這一位夫人去世於多年之前。畫像面部以線描賦彩,將老年貴婦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非常傳神。北京故宮還藏有一幅明代卞久畫《朱茂時祭祖像》,畫中主人公於屋中跪拜於祖容像前,而懸掛於牆上的正是男女合繪的祖容像軸。整幅畫面充滿意趣,是反映明末祭祖風俗的重要圖像資料。
圖14:《畫男像圖》軸,明代,北京故宮藏
結語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多方面體現了重大進步。如明代農業綜合生產和新品種得到廣泛推廣,棉紡織業、瓷器和印刷業得到新發展,採煤、鍊鋼等也進一步發展;明代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代新思潮不斷湧現,追求自由民主與反對男權等;明朝還對傳統學術和科技知識進行大總結,出版大量經典工具書,包括《永樂大典》《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明朝在君主宗法制的完善程度、海軍力量與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上遠超過漢唐。明朝後期的西學東漸,並不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輸出,而是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和對話。現代史學界形容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明代的文學藝術得到了大發展。明代肖像畫的發展也與明代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明初,百廢待興,為快速恢復中原漢族傳統禮制,紀念先賢與歷代明君名臣的肖像盛行。明代中前期,隨著政權逐漸穩定,本朝帝後肖像開始成為主流,這一傳統貫穿整代。同時,大量皇帝射獵題材的行樂圖反映皇帝對武備精神與邊境安全的重視;而皇帝宮中行樂圖題材的出現,則體現社會逐漸進入中興盛世。明代中後期逐漸出現大量描繪官員的畫像,並發展出展現宦跡的特別肖像門類。其中,朝臣像著重表現單個官員的形象;宦跡圖則將官員一生為官的經歷以連環畫形式展現;官員雅集圖則是將多名官員之間的社交聚會場景以圖繪形式展現,至於是否體現某些地方文官集團的隱秘,近來也引起藝術史學者的關注。(注10)由於明代工商業的高速發展,沒有官職在身的文士商人階層快速崛起,原本只能被達官貴人享受的肖像服務進一步普及,民間對肖像畫師的需求大增,表現士商生活場景題材的肖像畫不斷湧現,肖像畫向著多樣化、多層次領域發展。
李天垠任職於北京故宮書畫部
注釋
注1:2015年7月山西博物院與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明清肖像畫展;2015年初南京博物院舉辦館藏明代肖像畫展;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研究員李秀美從2007年開始陸續主編出版館藏朝鮮李朝時代肖像畫(深受明代肖像畫影響)系列圖錄;北京故宮研究館員楊新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明清肖像畫》卷亦收錄院藏明清肖像畫精品百餘幅
注2:陳登原,《國史舊聞》卷43《明禁胡服》,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47。趙翼《廿二史札記》卷30《元漢人多作蒙古名》,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701。HenruSerruys(希路易), Remains of Mongol Customs during theEarly Ming, Monumenta Serica, vol.XVI, 1957, pp.137-190(譯文見朱麗文譯,《明初蒙古習俗的遺存》,《食貨月刊》,5卷4期,1975,頁27-47;6卷12期,1976,頁1-19;7卷1、2期合刊,1977,頁11-61)。畢奧南,《蒙古時期北上「漢人」蒙古化趨勢》,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1990。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50、66
注3:《明太祖實錄》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子,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頁525
注4:《故宮書畫錄(四)》卷7,1965,台北故宮。所記錄即為南熏殿歷代畫像,其中宋元明三朝帝後像最為珍貴
注5:《明史》卷9《宣宗本紀》,中華書局,1974
注6:張瀚(1511-1593),杭州仁和人,字子文,號元洲。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歷廬州、大名知府,累擢右副都御史,入為大理寺卿,進刑部侍郎,改兵部;隆慶元年(1567)督兩廣軍務;萬曆初(1573)擢禮部尚書。有《奚囊蠹余》《台省疏稿》《明疏議輯略》《松窗夢話》
注7:王鏊(1450-1524),字濟之,吳縣人,成化間鄉試、會試具第一,授編修。正德元年(1506)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傳兼太子太傳。當時太監劉瑾專權,排斥打擊大臣,王鏊請辭返鄉。這幅畫像即是他退休後家居時的寫照。於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年75
注8:徐顯卿,直隸長洲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任庶吉士;萬曆十二年(1584)任國子監祭酒;十五年(1587)由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升禮部右侍郎;十六年(1588)任吏部右侍郎。有《天遠樓集》。圖冊以26幅畫面描繪其12-51歲事迹
注9:姚廣孝(1335-1418),蘇州人,14歲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隨燕王朱棣(明成祖)至北平,為心腹謀士。建文帝削藩,他勸燕王起兵,為其籌劃軍事。燕王奪取帝位後,複姓,賜名廣孝,論功以第一。永樂十八年(1418)病逝,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
注10:尹吉男,《政治還是娛樂——杏園雅集和〈杏園雅集圖〉新解》,《故宮博物院院刊》總183期,2016年1期,頁36
※王學泰:《論語》地位的漲落
※欒貴川:《論語》第一章正解
※賴瑞和:郎官知制誥的升遷——白居易和元稹的案例
※馮學成:從《論語》看那些遺失的哲學洞見
※梁濤:《論語》在漢代的地位及流傳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