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者大師傳下來的六妙門

智者大師傳下來的六妙門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用六妙門的修行方法,來收攝身心,回歸本來,明心見性。六種微妙法門,又稱之為不定止觀,接引不同根基的人,入佛正道。可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入道方便法門。

六妙門,首先是數,第二個是隨,第三是止,第四是觀,還有第五是還,還就是回來的意思,還有一個凈。

首先我們叫數息。數息是為了攝持我們散亂的心,叫攝心在息,這智者大師的語言,稱之為攝持。方法是數自己的呼吸,先數吸氣、呼出是一,再吸氣、呼出是二,再吸氣呼出是三,假如是數到三,你忽然間感覺不清楚的話,再重新再數。然後數的清楚,一直數到十,十數完了,重新再一到十。這個叫攝心,叫數息。為什麼要數息呢?還是訓練心,因為凡夫心散亂、妄念紛飛,所以用呼吸做工具,以數息的方式,訓練心的專註力與靈敏度,這項任務達到了之後,進入修行的另一階段,隨息。

智者大師只教數到十,沒有叫你數到二十,更沒有叫你數到十點五,所以,這個方法上一定要嚴謹、嚴格。要注重傳承。祖師怎麼教的,就怎麼修,不要自己再搞一套出來。

第二個隨息,隨是什麼呢?繫心一息,通過數息,我們的心已經很細了,心已經攝受了,不需要再數,就是隨著這個呼吸,就可以了,自然的呼吸。隨息,覺知呼吸進出,吸進時,清楚知道「進」!呼出時,清楚了知「出」,如是純粹地覺知呼吸,思想、妄念、煩憂一概不影響你對呼吸的觀察,是隨息。

第三個是止,我們前面講的止觀,這是重心,六妙門的止門,止門是什麼呢?就是息心靜慮,當你一息時間較久的時候,你就達到一種非常安定純和的狀態,就進入了禪定,這個止就進入了禪定,叫息心靜慮。

智者大師指導說:在隨息的修行環節,達到「心安明凈」,而禪定猶未發生,如果心依然保持隨息,那麼,「微有起想之亂,澄渟安隱」,此時,沒有比進階修「止」更為恰當了。因此,大師指示「舍隨修止」。那麼,這裡的止是什麼?即是「凝心寂慮,心無波動。則諸禪定自然開發」。

第四個就進入了觀門,觀門是什麼?觀心了了分明,為什麼不觀息了了分明,而是觀心呢?因為他既然是面對心的這種動態,觀是動態,動態是一種智慧,它是應對無常變化而分明瞭然於自己的心中,這叫觀,觀心了了分明,明明歷歷。

什麼是「觀」?智者大師說:分別推析之心名為觀。修行人雖因「止」證得諸禪定,然而「解慧」還未發生。如果僅僅住於定心,那麼,就有「無明味著之乖」的過患。因此,必得以修觀法,推尋檢析所證的禪定。在這個階段的修證,大師的教導「多用實觀四念處」為主要內容。此時若觀心了了分明;那麼,了知五眾虛誑。破除四種顛倒以及我等十六知見;如果顛倒既破除了,清淨無漏方便因此開發。這是觀門的重點。

那接下來還門是什麼呢?「還」「轉心反照」的意思。此時修行人雖修觀照。然而「真明」即般若智慧還沒有真正發起。如果還執著有我能觀析、破除的顛倒。那麼,就有「計我之惑」

大師指出:「還附觀而生,同於外道。故云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如果覺知如此過患,當即轉心反照能觀之心,也不可得;如果了知能觀之心虛誑無實,即可使附觀執我的顛倒自可消亡。因此,真實的無漏方便自然而朗朗分明。所以,大師在此地提出「以還為門」。心已經是非常的清澈,它能夠返照,迴光返照,迴光返照他就越發的靈動自如,這叫做還門。

第六就是凈門,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然後就明朗清凈,那個時候微妙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就是我們佛陀所講的: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與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現前!就是這種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

然而,什麼是淨?智者大師什麼意圖設立「淨」門?大師告訴我們說:「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為凈。」即是在前面修習「還」門時,雖然破除能觀的顛倒,如果「真明(智)」還未生起,而住於無能所之受念,所以使此時的修行人的心智「穢濁覺知」。然而,到了「凈門」的修習時,已然不住不著,泯然清凈。因此,真智開發,即可斷三界結使煩惱,證三乘道果智慧。所以大師在《六妙門》里說:「其清凈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由是設立「以凈為門」,用意在於終極的究竟涅槃解脫。

數、隨、止、觀、還、凈六妙門,是大乘佛法修習內證智慧的六項微妙法門,條理井然,次第分明。

文章|道偉大和尚

圖片|玉 泉 禪 寺

攝影|大 和 那 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要得超脫生死,第一要識得自己真心
止觀,是佛陀為我們定製的生命課程
放大別人的好,縮小他人的壞
諸佛出世、祖師相傳,皆無實法、直示心要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