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凍」不是一凍到底,教你7個正確的挨凍姿勢!

「秋凍」不是一凍到底,教你7個正確的挨凍姿勢!

一場秋雨一場寒,

如今早已沒了夏日的炎熱之氣,

你是主動穿上了秋褲還是堅持「秋凍」呢?

雖然歷來有「春捂秋凍」之說,

適當秋凍可以增強機體禦寒能力,

但是秋凍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只有科學挨凍才能凍出健康體魄。

GIF/292K

為什麼有秋凍之說?

所謂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方面是因為人體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中,經過一定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天氣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中醫認為秋季天氣乾燥易養陰,如果穿得太多,易傷陰生燥,對身體不利。

秋凍有技巧,正確挨凍看7點

1

老少要慎凍

就人體而言,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身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陰陽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禦寒能力減弱,寒冷刺激可導致一系列老年慢性病複發。

2

三秋凍不同

初秋暑熱未消,氣溫仍高,顯然「凍凍」無妨,無須急忙加衣。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3

10℃左右不凍

晚秋,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還容易惹病上身,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保暖。

4

外凍內不凍

「秋凍」指的是讓皮膚接受外界氣溫的「捶打」與「鍛煉」。至於內臟,是不能「秋凍」的。所以,從保護脾胃角度來說,愛吃冷麵、瓜果、冷飲的人入秋後要注意節制了。否則,會讓本來就處於虛冷狀態下的脾胃苦不堪言。

5

三個部位不凍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中醫曾說「不通則痛」,所以有胃病史的人不宜秋凍,受寒後容易胃痛,而且經期女性受寒後容易痛經。

雙腳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雙腳不宜秋凍。

後背

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襲了。後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後背暖一暖,不宜受寒。

6

凍中要有動

秋天是耐寒訓練的好時機,「秋凍」是要我們在冷的環境中鍛煉,以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環境中硬凍著,那樣必然凍出病來。因此,要想抗凍,須「凍」「動」結合,比如登山、慢跑、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鍛煉方式。

7

四類病人不凍

心腦血管病人

這是因為當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複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關節病變者

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覆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癥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呼吸道疾病者

對於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這類病人,身體虛弱,寒邪易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盤龍雲海雲健康,由雲南中醫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 校/陳思思排 版/韋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一分鐘止咳,比吃藥強多了!沒有幾個人知道~
把主食換成它,清血、祛病、延壽!
秋季養生「全」靠搓,今天您搓了嗎?
你採用過藥物避孕嗎?
烏雞白鳳丸新用途,很實用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