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兄弟的紛爭:哪條滑梯滑的更快?
誰都見過兒童樂園的滑梯。滑梯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孩子們從上面飛速滑下,不亦樂乎!但你是否想過:什麼形狀的滑梯,才能使得滑動者到達地面的時間最短呢?這實際上是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微積分方法的出現促成了它的解決,並由此而開拓了一門與物理學緊密聯繫的新的數學分支:變分法和泛函分析。
別著急,且聽我們慢慢道來,先從微積分建立之後,歐洲兩位數學家:伯努利兄弟之爭說起。
瑞士的伯努利家族是世界頗負盛名的科學世家,出了好幾個有名的科學家,馳騁影響學界上百年。學物理的人都知道流體力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伯努利定律,說的是有關不可壓縮流體沿著流線的移動行為,由丹尼爾?伯努利(DanielBernoulli,1700-1782)提出。丹尼爾的父親和伯父則都是他們那個時代著名的數學家。
有意思的是,伯努利家族這幾個科學家之間,相處得並不和諧。互相在科學成就上爭名奪利、糾紛不斷。尤為後人留下笑柄的是丹尼爾的父親約翰?伯努利。
約翰?伯努利(JohannBernoulli,1667-1748)和他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JakobI. Bernoulli,1654-1705)都為微積分的發展作了傑出貢獻。約翰進入巴塞爾大學時,比他大13歲的雅各布已經是數學系教授,因此,約翰向大哥學習數學。兩人既是兄弟手足,又是導師和學生的關係。
約翰天資聰明,拜大哥為師的兩年之後,數學能力就達到了與哥哥能一比高低的水平。沒想到智力水平的高低並不等價於人品和修養的高低,約翰不服雅各布,雅各布卻仍然將弟弟看成一個學生,兩兄弟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十分友好的競爭狀態。約翰十分妒忌雅各布在巴塞爾大學的崇高地位,於是,無論在私底下,還是在大庭廣眾中,兩人經常互相較勁。不過,世人可以不齒於他們互相嫉妒詆毀的人格,卻不能否認他們這種競爭較勁的狀態,還算有利於學術。從下面的幾個例子,便是對以上說法的佐證。
那個時代的歐洲數學家,有一股互相出難題來挑戰學術界的風氣。1691年,哥哥雅各布建議數學家們研究懸鏈線(Catenary)問題,也就是兩端固定的繩子(或鏈條)由於重力而自由下垂形成的曲線到底是個什麼形狀的問題。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簡單,但在微積分和牛頓力學尚未建立以及剛剛建立的年代,卻是不容易解決的。伽利略在1638年就曾經錯誤地猜測懸鏈線是拋物線,後來(1646年),17歲的少年惠更斯證明了懸鏈線不是拋物線。但不是拋物線,又是什麼線呢?它的方程是怎麼樣的?當時誰也不知道答案。懸而未決的懸鏈線問題在等待著微積分的到來!
圖1:懸鏈線和方程
雅各布收到了好幾個答案,其中包括萊布尼茨、惠更斯以及他的弟弟約翰?伯努利。他們成功地用微積分解決了這個問題,證明了懸鏈線是如圖1中所示的公式所描述的雙曲餘弦函數。因為這個問題的成功,驕傲自負的約翰得意非凡,認為這是他在兄弟之爭中的輝煌勝利,並更加瞧不起這個他認為「愚笨」的哥哥。約翰在多年後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還津津有味地描述了當時掩飾不住的「贏了哥哥」的狂喜心態:
「我哥哥對此問題的努力一直都沒有成功,最後卻被我解決了。我不是想自誇,但我為什麼要隱瞞真相呢?在我找到答案後第二天早上,狂奔到我的兄弟那兒,看到他還在為此而苦苦掙扎。他總是像伽利略那樣傻想,認為懸鏈線可能是拋物線。我興奮激動地告訴他,錯了,錯了!拋物線是代數曲線,懸鏈線卻是一種超越曲線transcendentalcurve……」
其實,雅各布的數學成就並不遜色於弟弟,他活得沒有弟弟長,50歲就去世了。約翰活到了80歲。雅各布短短的學術生涯中,對微積分及概率論作出很多貢獻,其中最為眾人所知的是「大數定律」。此外,數學中有許多以伯努利命名的術語,其中十幾個都是雅各布的功勞。
1696年,約翰也對歐洲數學家提出了一個挑戰難題,那就是著名的最速降落軌道(Brachistochrone curve)問題,也就是我們在本節開頭所問的「哪條滑梯最快?」的問題。
假設A和B是地面上高低不同(A不低於B)左右有別的兩個點,如圖2左圖所示。一個沒有初始速度的小球,在無摩擦力只有重力的作用下從A點滑到B點。從A到B的軌道可以有很多很多,各自有不同的形狀和長短,見圖2中間一圖。問題是:這其中的哪一條軌道,將使得小球從A到B的時間最短?
如果問的是距離最短,大家在直觀上都知道答案是直線,但現在是要你求出所花時間最短的曲線,直觀就不太頂用了。有人估計約翰自己當時已經得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之一是挑戰牛頓,其二則是奚落自己的哥哥。奚落雅各布是約翰的嫉妒心所致,為啥又要挑戰牛頓呢?原因是在牛頓與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發明權的爭奪戰上,約翰是始終堅定地站在自己的老師萊布尼茨一邊的。
約翰原來規定答案必須在1697年1月1日之前寄出,後來在萊布尼茨的建議下,將期限延長至復活節。期限延長後,為了確保牛頓得知此事,約翰親自將問題單獨寄了一份給他。牛頓畢竟是大師,當時已經年過半百,正在繁忙於他的改鑄新幣的工作,自己也承認腦瓜子已經大不如年輕時機敏。但無論如何,據說牛頓在下午4點鐘收到郵件後,僅僅用了一個晚上便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立即匿名寄給了約翰。這使約翰大為失望,因為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花費了兩個星期的時間。雖然牛頓未署真名,約翰仍然猜出了是他,並且也不得不佩服地說:「我從利爪認出了雄獅!」(Irecognize the lion by his paw)。復活節時,約翰共收到五份答案:除了約翰自己和牛頓的之外,還有萊布尼茲、法國的洛必達侯爵、以及他的哥哥雅各布。
圖2:最速落徑問題
最速落徑問題被視為數學史上第一個被仔細研究的變分問題,它導致了變分法的誕生,之後更開闢出泛函分析這一嶄新廣闊的數學領域。
變分法是什麼?它和原始的微積分思想有何異同點?
有了微積分之後,人們學會了處理函數的極大值極小值問題。比如,當我們研究上拋物體所形成的拋物線軌道時,物體能到達的最高點便對應於拋物線的極大值。用微積分的語言來描述,極大極小值,和鞍點,都是曲線上函數y(拋出物體的高度)對自變數x(拋出物體的水平位移)的一階導數為的點。變分法處理的也是極值問題,不同的是,變分法的自變數不是一個變數x,而是一個變動的函數y(x)。比如說在上述的最速落徑問題中問的是,從A到B的各種軌道(即圖2中間圖中的各種曲線),即各種函數y(x)中,哪一條軌道能使得下滑的時間最短?在這兒,需要求極值的函數是「下滑的時間」,自變數呢,則是在端點A和B固定了的所有「函數」。也就是說,變分法要解決的是「函數的函數」的極值問題。數學家們將這種「函數的函數」稱為「泛函」,而變分之於泛函,便相當於微分之於函數。
回到當初約翰提出最速落徑問題後收到的五份答案。儘管牛頓的才能使約翰沮喪,他仍然得意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所有答案中最簡潔漂亮的,而認為他哥哥雅各布的方法最笨最差。牛頓等其餘三人用的是微積分方法,在此不表。伯努利弟兄方法的差別何在呢?
約翰的答案簡潔漂亮,是因為他借用了光學中費馬的光程(或時間)最短原理。法國數學家費馬(Fermat,Pierrede,1601-1665)是個很奇怪的學者,他是法院的法律顧問,算是個業餘數學家。他的特點是不怎麼發表著作,經常是只在書的邊緣處寫下一些草率的註記,或者是偶然地將他的發現寫信告訴他的朋友。現在看來,即使是這種草率註記中的三言兩語,已經使世人震撼忙碌不已,要是費馬正兒八經地專門研究數學,那還了得?例如,1637年,費馬在閱讀《算術》一書時,曾寫下註記:「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於此,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就是這一段短短的註記,後來被稱之為「費馬大定理」的猜想,就困惑了數學家們整整358年!
言歸正傳,費馬研究光學時發現,光線總是按照時間最小的路線傳播。這個原理,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可以從後來的惠更斯原理推導出來。事實上,費馬原理現代版的更準確表述應該是:光線總是按照時間最小、或最大、或平穩點的路線傳播。換言之,光線傳播的經典路徑是變分為的路徑。所以事實上,有關光線傳播的費馬原理應該算是變分法的最早例子,但在當時,人們尚未認識到這點,也沒有進行詳細的理論研究。
約翰·伯努利畢竟腦瓜子靈活,將費馬原理信手拈來,把小球在重力場中的運動類比於光線在介質中的傳播,導出了最速落徑問題中那條費時最短的路徑所滿足的微分方程。這個微分方程的解,實際上就是同時代的惠更斯曾經研究過的「擺線」(沿直線滾動的圓的邊界上一點的軌跡)。或者說,最速落徑就是倒過來看的擺線,見圖2中的右圖。
約翰很得意地將最速落徑問題中的物體類比於光線,貌似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也得到了正確的答案(圖3a)。用現代物理學對光的理解來審查約翰的解法,光和物體的確可以類比。但在當時,約翰的方法恐怕只能算是一種投機取巧,因為他完全沒有證據來說明這種做法的正確性。
雅各布·伯努利的方法雖然被約翰看不上,認為太繁複,但卻在繁複的推導中閃爍出新的變分思想的光輝。雅各布沒有使用像現成的費馬原理這類的東西,而是從重力運動下小球遵循的物理和幾何規律來仔細推敲這個問題。他首先假設小球是沿著一條時間最短的路線下滑的,然後考慮:如果在某個時刻,小球的路線稍微偏離了這條時間最短的路線,走了別的什麼路徑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圖3b)?大家可以注意到,上述雅各布的做法已經是一種變分的思想,因為他是在考慮所有微小偏離路徑中使得時間最小的那個偏離。然後,雅各布用二階導數的方法證明了,在這種情形下,為了使小球繼續走時間最短的路,它的路線的微分偏離量,dx和dy,應該滿足的方程,就正好是擺線所滿足的微分方程。
圖3:(a)約翰使用折射定律(b)雅各布用二階導數的分析方法
從圖3中可粗略看出,約翰簡單地使用費馬折射定律,雅各布用考慮二階導數的「繁瑣」方法,最後都導致了同樣的公式,即圖3a和圖3b中間的方程,解決了最速落徑問題。
簡單之美的確誘人,但從上面的故事也悟出一個道理:外表簡潔漂亮的未必見得正確,繁複冗長的功夫也可能並沒有白費。
伯努利兄弟的你爭我斗推動了變分法和泛函分析的發展。沒過幾年,哥哥雅各布就去世了。看來,約翰是過不了沒有競爭對手的日子,他繼而又把對雅各布的嫉妒心轉移到了自己的天才兒子丹尼爾?伯努利的身上,據說他為了與兒子爭奪一個獎項把丹尼爾趕出了家門,後來還竊取丹尼爾的成果據為己有。約翰與另一位數學家洛必達之間也有一段紛爭,因為眾所周知的「洛必達法則」,實際上是約翰·伯努利發現的。約翰曾經被洛必達以一紙合約聘請為私人數學老師,洛必達並非有意剽竊伯努利的成果,但伯努利為此久久不能釋懷。更多的故事不在這兒講,只付諸一笑。
來源:張天蓉的科學網博客
轉自:數學中國
上海財經大學 期權課程
期權究竟是什麼?
期權買方 以小博大:小風險,大收益
期權賣方 空手套白狼:可低買,亦可高賣低買
保險策略 入虎穴,得虎子:暴跌來襲,持股穩坐釣魚台
第二期:2017年10月25日
第三期:2017年11月22日
※音樂的數學
※基因和壽命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數學解題五層境界,你到了第幾層?
※基因才不管什麼雨露均沾,謝謝!
TAG:大數據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