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迹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現存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鍾閣等。寒山寺的建築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牆稱照壁。
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牆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後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房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台中央設有爐台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鍊成鋼"字樣。
這裡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為頌讚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朴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
"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聖地五台山移置於此。
佛像背後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
寒、拾塑像背後嵌有千手觀音畫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狀元石韞玉的篆書"現千手眼"。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後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
※南無韋陀菩薩精美神像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天下江山第一樓,煙波江上使人愁
※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
※三楚名山,天下四絕,天台宗祖庭之一
TAG:哲學與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