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並非吃餅惹的禍:吏員出身的官員按規定不能升三品

並非吃餅惹的禍:吏員出身的官員按規定不能升三品

(唐代長安生活畫卷)

唐人張鷟所撰《朝野僉載》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入三品,已團甲。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遂落甲。

故事大意是說,武則天時期,朝廷有位叫張衡的官員,雖然是令史出身,但官階已到四品,並且正準備從四品升到三品。有一天退朝,看見路邊有人賣蒸餅,就買了個餅解饞。沒想到這事被一位御史看到了,並上報到武則天那兒。武則天批示:「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張衡從四品升到三品的事兒就這樣泡了湯。

(蒸餅)

這個故事確實有點讓人納悶。不就是吃了個餅嗎?犯得著如此嚴肅處理嗎?所以,有人分析箇中原因時,認為當時的御史可能是比較難伺候的主兒,張衡之前大概得罪過彈劾他的那位御史,因而被打擊報復。還有人說是當時也許正逢整頓朝風朝紀,而官員在街頭吃餅當屬有失風度。

其實,張衡沒能升到三品,並不是因為他在街頭吃了一個蒸餅,而是由於他「流外出身」。唐朝公務員體系中,「官」和「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官」是指一品至九品的官員,稱為「流內」;「吏」則是指未入九品的低級辦事人員,如令史、書令史等職位,稱為「流外」。由於「流外」吏員職位卑微,常常被士人們看不起。許多眼光比較高的讀書人,投考科舉屢次落選,也不肯去當吏員。如今用「不入流」來形容檔次低下,就是這個來歷。不過,吏員達到一定的年限後,考核合格者,可以選拔為官員。吏員遷升為官員叫做「入流」。

(武則天畫像)

但是,古代官場上歷來很講究出身,吏員即使「入流」為官員,在以後的升遷中,仍有許多限制。如武則天在神功元年發布的《定伎術官進轉制》中規定:「有從勛官、品子、流外、國官、參佐、視品等出身者,自今以後,不得任京清要等官;若累限應至三品,不須進階,每一階酬勛兩轉。」就是說,「流外」出身的官員,官階不能升至三品。按資歷應該升至三品的,不再升階,而採用「酬勛」(即授予榮譽稱號)的方式補償。

張衡是令史出身。令史是負責公文辦理的吏員,品居「流外」。儘管張衡「入流」後官階已到四品,但按規定已不能再升。所以,故事中說張衡正準備從四品升到三品,原本就是子虛烏有,並非由於吃餅惹了禍。實際上,武則天在處理「吃餅事件」的批示中,也只是說「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並沒有說張衡在街頭吃餅犯了什麼大錯。

值得一提的是,「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可能只是武則天掌權時的規定。因為到了唐玄宗時期,縣吏出身的牛仙客曾當上了宰相(正三品)。雖然牛仙客當上宰相全靠權傾一時的奸相李林甫的扶植,但畢竟破了「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的先例。

(唐代長安市井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杜甫一生三次自主創業賣草藥,均以失敗告終
高適從乞丐到封侯:命運總是令人啼笑皆非
被湮沒的抗日英烈:少將旅長李伯蛟中炮粉身碎骨
一代名醫誤入會道門:傳統鄉村治理模式的終結
舊案新說:暴力捉姦全盤皆輸,和平分手多方共贏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