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曬5年教育成績單,這些問答與大家息息相關
9月28日上午,教育部召開主題為「從數據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司局的負責人回答了記者關於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教育國際交流等方面的提問。具體有哪些內容?5個關鍵詞帶你了解。
關鍵詞一:學前教育
澎湃新聞記者:
周圍有很多人反映入園難,請問下一步學前教育的發展思路是什麼?
呂玉剛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學前教育是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我記得在制定教育規劃綱要的時候,反映最強烈,社會呼聲最高的是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綱要》頒布實施以後,國務院出台的第一個文件就是「國十條」,也就是《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在這個《意見》的指導下,國家已經連續實施了兩期三年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推動學前教育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我剛才講到去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已經達到77.4%,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成績,提前實現了2020年教育規劃綱要的目標。
但是學前教育也確實面臨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是來自兩方面:一是二孩政策的實施必然造成需要入園的孩子增多;二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一些地方出現了入園難、資源緊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今年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又繼續部署實施了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達到85%,也就是從去年的77.4%提高到85%,其中普惠性幼兒園的孩子要達到80%。這也是「雙普」目標,一個是85%、一個是80%。
怎麼實現這個目標?下一步重點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擴資源,二是建機制,三是提質量。
擴資源。擴大普惠性的學前教育資源,下功夫解決老百姓反映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要充分考慮人口變化趨勢和城鎮化進程,做好新人口的測算。要以縣為單位,做出幼兒園建設的布局規劃。要大力發展公辦園,要求每個鄉鎮都要至少建一所示範性的公辦園。要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園,加強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建設和管理,農村每個鄉鎮至少辦一所公辦園。大村要獨立建園,小村要聯合辦園,建立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網路。
建機制。大家都知道,學前教育發展比較晚,不像義務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長期形成的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體制機制。學前教育體制機制面臨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沒有統一的標準,二是幼兒園公辦園的教職工編製標準也不完善,這是現在發展學前教育最難的兩個保障條件。第一個是錢的問題,第二個是人的問題,不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學前教育很難發展。我們在下一期行動計劃中,要在機制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這兩個機制的建設。現在有16個省份已經出台了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14個省份出台了編製標準,我們還推動其他省份加緊出台這兩個標準,推動建立學前教育的成本分擔機制,同時完善資助政策,解決好幼兒園在基本運轉、師資補充等方面的條件保障問題。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的中央財政補助要加大對這方面的傾斜支持,對完善機制這方面的傾斜獎補。
提質量。提高保育教育質量,要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實施科學保教。我們今年5月份召開了三期計劃的部署會,同時舉行了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大力推廣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推動科學保教。要進一步完善動態監管機制,制定幼兒園科學保教的科學評估體系,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的規範監管和業務指導,提高保教質量水平。
關鍵詞二:高中教育
中央電視台記者:
想請呂玉剛司長具體介紹一下近幾年來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情況和下一步舉措?
呂玉剛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高中階段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形象地講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腰部」,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於人的成長以及國家人力資源整體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近年來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取得了新成就,邁上了新台階。
在提高普及水平方面,這幾年來始終把擴大中西部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作為戰略重點。國家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計劃,中央財政共投入270多億元,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的建設和發展,惠及1800多所農村普通高中和近千萬的學生。2016年高中階段普及率已經達到87.5%,比2012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
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通過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教學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學校的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新高考改革實施和試點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引起教育系統以及全社會廣泛的重視。
新高考改革,對高中階段的課程結構、教學組織、條件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們正在進行認真思考和部署。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促進公平與提高質量,重點抓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的落實。這個計劃是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和有關部門經報國務院以後聯合組織實施的,將推動高中教育有質量的普及。
這裡面有兩個重點。第一,抓普及。把中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革命老區作為重點,加大支持力度,擴大教育資源,確保到2020年全國以及各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都達到90%以上。這個90%不是全國的平均數,是各個省都要達到,無一例外。所以在4月份的全國高中攻堅的會議上,我們專門跟十個省份簽訂了攻堅備忘錄,這十個省份都是相對現在來講普及水平偏低的省份。
第二,抓質量。適應新高考改革,我們將研究制定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深化普通高中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育人方式和教學管理機制。在兩辦新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當中,對普通高中改革做了專門部署。要認真貫徹意見,進一步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
關鍵詞三:高等教育
人民日報記者:
剛才吳岩司長介紹了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發展的情況,我們感受到國家除了有「雙一流」這樣支持高校第一梯隊發展的舉措,也有支持其他高校的安排,請問除了「一省一校」等剛才介紹的計劃,下一步還有什麼新的舉措和計劃?
吳 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後期,特別是要邁向普及化,全世界高等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多樣化。高等教育發展在類型上、層次上、結構上、標準上將是多樣化的。「雙一流」是多樣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更多的是在國際競爭力方面展示我國高等教育的實力。高等教育在多樣化發展的情況下,更多的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重要發力點。
我們有14所重點建設的中西部高水平大學,我們還在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同時加強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更重要的是,中西部高校需要適應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這才是這些學校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西部高校不僅要眼睛朝外、向國外看,也不僅僅眼睛向東。他們應該更多的是眼睛向下、向本地區看,成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亮麗的名片、一個發動機、一個「母雞」,成為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搖籃。
我們將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升級版),更加強調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支撐度、引領力。我們要做很多工作,不只是採用一種標準,而是要強調各類卓越。
我們將推動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希望中西部高校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實現變軌超車,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全世界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而不僅僅是本地的教師和教學資源,還可以利用東部高校、世界上各種好的教育教學資源。教育改變人生,網路改變教育。這是一種革命性變化。希望中西部高校抓住信息技術革命的支撐點,迅速實現變軌超車。
光明日報記者:
剛才吳岩司長提到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從材料當中看到,我國高校以9.4%的研發人員、7%的研發經費發表了佔80%以上的SCI論文,請問我國高等教育在由大到強的邁進過程中,最主要的變化是什麼?
吳 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變化很多,最大的變化有四個方面,我把它稱為「四個變」。
第一,作用地位變了。原先高等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多起到的是基礎支撐作用,今後高等教育由於它的體量和質量變化,它將會是支撐和引領並重。隨著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會逐漸加強,將會發揮最大的紅利,會發揮火車頭的作用。
第二,發展階段變了。剛才我們說高等教育是大眾化,去年是42.7%,現在正在快速地向普及化邁進。在向普及化邁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的結構、類型、標準等方面都要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正像聯合國教科文所說的,這種變化將會使高等教育成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將會成為他的人生包括職業生涯中的基礎教育。
第三,類型結構變了。從高等教育大國向強國邁進,由於規模的變化和質量的提升,多樣化將成為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最顯著的特點。
第四,環境、格局、坐標變了。正像陳寶生部長所講的,它的舞台將不再是全國舞台,而是世界舞台;它的坐標不再是國內的某一個坐標,而是國際坐標;它的競爭也將是國際競爭。
因此,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的作用地位變了,發展階段變了,類型結構變了,環境格局坐標變了。這四大變化將深刻影響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四:教育投入
澎湃新聞記者:
近年來教育經費實現快速增長,4%的目標如期實現,這個歷經20年確實是非常不易,應該說令人振奮。請問趙建軍司長,今後在投入上這4%怎麼確保,我們是不是有信心?錢到位以後,在使用上有哪些考慮?謝謝。
趙建軍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
我先補充說明一下呂司長講的學前教育投入問題。剛才我在介紹當中講到,過去五年,各級各類教育中,學前教育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幅最快,達到77.3%,從2012年的1504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2802億元。我們今後也會繼續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快補這個短板。下面我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我們對今後一段時期繼續保持4%的目標是有信心的。這個信心來自哪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加大教育投入的問題做出重要講話。2013年9月25號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的紀念大會上,總書記做了一個視頻賀詞。在賀詞裡面,總書記講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投入。這些年來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財政收支矛盾日趨加劇,財政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也不會減少教育的投入。今年1月份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這兩份文件裡面都明確提出要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所以這個信心是來自黨和政府莊嚴的承諾和堅定的決心。
錢到位以後,我們主要做兩件事情:第一,科學合理地把這些錢用好;第二,要管好錢,保證資金的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在科學合理的使用經費方面,要始終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傾斜。進一步加大對這些地區教育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支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堅持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要從制度上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保障他們順利入學,順利完成學業,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好務。三是堅持向教育的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傾斜。像剛才記者提問的學前教育就是一個短板、薄弱環節。我們要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水平,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等等這些方面的經費投入,把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到刀刃上。
在加強和規範經費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健全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加強績效管理,強化審計監督、財政監督檢查,確保經費使用規範安全,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務保障教育改革發展。
關鍵詞五:「一帶一路」
中國日報記者:
「一帶一路」倡議是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領域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李 海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
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大局當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去年7月份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三方面舉措為建議框架,對口開展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共建絲路合作機制等三方面合作,全面推動各國教育提速發展。這個文件也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我國要實施的165項重大項目。圍繞這個文件,教育領域主要在四個方面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一是簽署省部共建協議,打造「一帶一路」合作推進平台。教育部先後與甘肅、福建、貴州等14個省份、市簽署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主要目的是引領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省份、市的區位優勢,還有各個地區的特色,主動對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二是開展國別區域問題的研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目前我們在全國設立了42個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同時備案了394個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來通過這些國別和區域研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現在基本實現了國別和區域問題研究的全覆蓋。通過這些基地和中心的工作,我們去年已經發布了141項國別和區域問題的指向性課題,其中有70項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涵蓋了「一帶一路」46個沿線國家。除了這個指向性課題之外,我們還設立了研究智庫的報告課題,這些系列的報告課題也涵蓋了「一帶一路」沿線的66個國家。
三是實施引領性項目,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我們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的新生來中國學習或研修。同時以「『一帶一路』萬名師生交流計劃」為主線,推動實施「魯班學堂」「中非20+20」「絲路1+1」「友好使者」等特色項目。另一方面,還指導高校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成立了中國—東盟海洋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中以7+7」研究型大學聯盟以及中俄、中蒙等中外雙邊高校聯盟。我們還與23個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四是加快推進語言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架設橋樑。2016年,國家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1036個學生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國內9個非通用語種的空白。另外,我們還支持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開齊外語專業,實現外語專業設置全覆蓋。同時還接收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