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張罕見老照片,直擊森嚴的古代貢院
貢院是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
「貢」的意思指的是各地舉人來此應試。在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唯獨「貢院」是貢獻人才的。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起,興盛於唐,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歷經一千餘年。
因「戊戌變法」取消了科舉制度,興辦學堂,貢院也就閑置起來,後逐漸改為官府用房和民房。
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現存有江南貢院、北京貢院、定州貢院、川北道貢院等遺址,其中南京江南貢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最為出名。
會試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通常在三月,叫「春闈」。會試共考三場,每場考3天。
考取的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中了便成進士,前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各地鄉試在8月舉行,叫「秋闈」。順天府鄉試,也在這個考場。光緒初年來應試的達15000多人。
北京明清兩代的貢院建立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因當時京城的城垣和皇宮尚未完成,財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葦席等搭蓋成考棚。四周圍起先是用荊棘圍成的牆。
大門五間,稱為「龍門」,有鯉魚跳龍門之意。中間三門上有橫匾,中門上題「天開文運」,東門上題「明經取士」,西門上題「為國求賢」。
貢院內的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東西兩旁則是低矮的考棚,又叫「號棚」,計有9000多間,貢院的四角還有瞭望樓。
貢院里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考試的答案或提綱藏在身上。
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外圍四周是用荊棘圍圈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
考生每人一間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蠟燭。待試題發下來,明遠樓上響起鼓聲,應試的舉子們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來。因當時還沒有鐘錶,就以點香為計時。
貢院屢屢失火,不得不改建,明萬曆年間的大學士張居正上疏皇帝,於是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使防火性能加強。在清乾隆時期,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作詩,詩句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
※深夜出沒的攝影師,拍攝在黑夜中「遊盪」的人們
※幻彩玻璃藝術——可望而不可及的燈工藝術!
※印尼的女神必須尚未初潮,出生後腳不能落地走哪兒抱哪兒
※台軍接裝首批UH-60M改型黑鷹:將取代UH-1H
※直擊車臣血戰14個經典鏡頭
TAG:帶著兔兔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