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故而實際的人生,你會選嗎?——《論語》第2期第33天

世故而實際的人生,你會選嗎?——《論語》第2期第33天

共讀《論語》第二期報名中

每天都回頭看,每天都向前看,我們會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一串串。

世故而實際的生活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祝鮀:衛大夫,字子魚,有口才。

佞:巧言、高才,即能言善辯。

宋朝:宋公子,出奔於衛,有美色。《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左傳·定公十四年》都有關於他因美貌而引起禍端的記載。

《論語.公冶長》篇中:「雍也仁而不佞」,有人認為冉雍具有「仁」的美德,但「不佞」。看來當時很多人以「佞」為美德。即便是在今日,巧言、高才、能言善辯也為很多人所追崇。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中,不認為「佞」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他又感嘆:「如果沒有祝鮀的佞,而有宋朝的美色,在今天的世道通行也是不容易的。」對於「不能免於今之世」,孔子心裡明鏡似的。

能言善辯和質樸的本質,我們願意選擇哪一個?讀了這麼長時間的聖賢書,我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質樸的本質。但是,觀照我們的生活,在人們的價值排序當中,人們的選擇往往是世故而實際。這是這個世界人性的弱點

《中庸》當中講「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欲:提前準備,但是人們的選擇往往是事後看病。也知道好習慣很重要,但是不一定能行動。就像讀書,讀經典能得到什麼?能加分嗎?好習慣能馬上顯現嗎?不知道。可是,它能護佑我們不出問題。

世故而實際的人很難走進經典,他會和經典產生很強的排異反應。走一段時間,他自己就會反覆無常。這非常值得我們警醒,我們到底選擇什麼?在我們的價值排序當中,到底什麼重要?

禮門義路

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按理說,人外出怎能不經過門戶?由窗子里跳進跳出,怎麼能行?不走大道怎麼能行? 所以孔子感嘆,一定要走大道。要走一條康庄大道,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

孟子讀此章,寫下「讀書筆記」: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走大道可能走得比較慢,只有真正的君子能夠在康庄大道上hold的住,能夠對自己的選擇做出真正的承擔。

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質樸,內在的本質,質樸的本性。

文:華飾。外在的表達。

野:鄙野。

史:古之史官,這裡指虛浮。

彬彬:物相雜而適均之義。這裡指「文」與「質」相得益彰的樣子。

「文」和「質」同樣重要,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不可廢其一端。有所偏差,就會「質勝文則野」,人沒有文化,沒有外在的威儀,就會顯得粗野、落後。

另外一端的情況是「文勝質則史」,指文飾過於發達,過於注重外在的表達,而喪失了質樸本性,就會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真正的君子,就是「文質彬彬」, 內外相宜,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

辜鴻銘先生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講道,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是:「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追求「文質彬彬」,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的體現。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剛正、正直。內不自欺、外不欺人。

罔:直的反義詞。自欺、欺人。

孔子認為人追求「直」是天性、天命使然,理應以直立身,這就是「人之生也直」,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人「罔」,也在生存,甚至生活的不錯,該當何解?

這就如同好人不見得不面對災禍,而惡人也不見得不面對幸運。只是這種幸運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僥倖,終不是長久之計,更非恆定之念。有什麼好被提及的呢!

樂學的美妙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之、好之、樂之」中的「之」指什麼?有人認為是學習,可作此解。但學的是什麼?本質在於「學道」,學習的是對於生活的態度。知之是知道;好之,喜歡道;樂之,樂在大道之中。

學有深淺。知之,知學問有益;好之,欲好學之;樂之,以學為樂。如果知而不能好,是知之未至。好之而未及於樂,是好之未至,還不是真的喜歡。

做一件事情很苦,終究有一天會不能再付出;凡事要堅持,真的怕有一天會不能堅持;再忍一忍,真的怕有一天會忍無可忍。「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條小魚竟然能夠邂逅大海,這其中是什麼樣美好的感覺?只有樂在其中,只有自己「樂之」的時候,才能夠真正體會這種感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段話是客觀而又真實的表達。學習經典,終究是我們主動的追求。《禮記》中講:「安安而能遷」,安安,安於現在。一旦出現變化,就跟著變化走。

有堅定的心態,理性地面對表揚和批評,但真的做到,需要很深的修養。真正的志向和追求,尤其要追求大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要有的標配

培植心土,做即仁且智的人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務:使人致力於某事。

民之義: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即「人之義」。孔子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人之義。」

老百姓喜歡什麼?老百姓希望接受好的教育,希望有好的醫保,希望和睦、和諧的人際關係,希望自己的權益得到保障,這些都是民之義。

為什麼要敬鬼神?敬是人對自然、對他人、對萬物的基礎態度和法則。敬鬼神,是通過外敬他人,實現內調心性,祈請內心深處更加高明的自己。

又為什麼要「遠之」?就是不要離開我們日常的生活,不要離開衣食住行,不要去學會求虛無的東西,要務正業。孔子文化是讓我們內在有向上仰望的情懷,而腳下更會生根。這是它的一個核心所在。

「仁者先難而後獲」,那些真正收穫的人,一定會是在面臨先難的境況之下。自己的努力,是把心田的土加厚一層;面對困難,超越困難,這也是把心田的土加厚一層。

加厚,培土,仁者先難而後獲。只有去經歷困難,然後去超越困難,才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樂,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在。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一個既仁且智的人,由自覺到覺他,因自知而自在。所以,其對於自我的覺知源於「孝」,最後通於天地、自然、山水、鳥獸。有著濃郁的自然情懷,自能樂山樂水。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天人合一。「俯仰無愧於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於動、於靜,於人、於物,於張、於馳,一切都自然而然。如此者,自然行而可樂,樂得其壽,頤養天年。

向上仰望,不切斷和我們祖先的聯繫。

向下紮根,不切斷和一方水土的聯繫。

《論語》直播課程進行中

掃碼即可快速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的精彩文章:

行動的清晰來源於心中的正念——《論語》第2期第29天
進退自如,與海天為一體的曠達胸襟——《論語》第24天
立志行大道——《論語》第18天
禮儀的表現就是道理的呈現——《論語》第2期第11天
對外在影響力的追逐取決於內在品性的建立——《論語》第10天

TAG: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