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發電」1800天,定位越來越清晰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發電」1800天,定位越來越清晰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PSA)即將於10月1日迎來5歲生日。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這座藝術電廠已持續「發電」逾1800天。迄今共舉辦51個展覽(其中包括三屆上海雙年展),每年舉辦講座、演出、兒童活動等約400場。

除了繼承和發展了上海雙年展,在五年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還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品牌項目:創立於2014年的「建築和城市」展覽研究方向、「青年策展人計劃」以及2015年開啟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等。

這個起初大家稍嫌偏遠和陌生的藝術機構,時至今日,已成為廣受歡迎的當代藝術據點。「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據點,最高日參觀人數逾1萬人次、平均年參觀量為32萬人次。10月1日到來之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長龔彥進行了對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長 龔彥

澎湃新聞:這五年來,很多私人美術館建立起來,還有一些外國美術館也要進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對自己的定位是怎樣的?

龔彥:美術館越來越多還是挺好的。多的話,大家可以幫著一塊兒做一個教育工作,讓大家知道藝術是什麼。

未來的兩年裡邊,像蓬皮杜中心這些國外的美術機構都要進入中國,進入上海。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更加抓緊,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上海自己的聲音,更有自己獨特性的聲音。我們會著重於介紹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我們同時也引進國外的藝術家展覽,其實還是為了做一些類比,或者形成一種交流對話。很多私人美術館,也會引進很多大師,但它缺少了對話。它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現象,看到藝術史上的這頁紙變成三維的了。但是我所謂的對話,不僅僅是做一個論壇,做一個講座,或者策展人講幾句話。

這幾年,我們自己的團隊建設比原來更成熟了,我們自己館的定位也是越來越清楚。社會對我們的認識,從剛開始比較懷疑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明朗。我們作為一個公立美術館,有公共性的使命和義務,偏娛樂的、純商業的展覽,我們肯定不會涉及。我們也希望作品能夠引發爭議和思考。

其實不僅是當代藝術,我們不希望藝術有一個時間限定。我們需要思考藝術是什麼?藝術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起到怎樣的改變?藝術的外圍可能包容一些什麼東西?在這種考慮之下,社會學、人類學,還包括空間、設計、劇場,我們都會納入。這樣的話,其實有一個很好的社會劇場的圖景在美術館裡呈現,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灌輸。

2016年 「聚裂」演出現場,北京紙老虎戲劇工作室《朗誦》

澎湃新聞:上海雙年展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繼承並延續的一個品牌,在這個場館也已經舉辦了三屆。這幾年來,上雙有怎樣的發展變化,對於其未來有何期待?

龔彥:自從雙年展移師到現在的新場館以後,我們的組織架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學術委員會,到目前我們把它濃縮成一個九個人的、非常精簡的學委會。也包括建築、哲學方面的學者,比如像霍米巴巴。這樣的話,可以把上海雙年展區別於一個泛泛而談的國際性展覽,讓它和上海、和亞洲發生更緊密的關係。我們也提出了主策展人制度,在沒搬到這裡之前,經常有一種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平衡,就是一中一外兩個策展人的組合。本身現在當代藝術也不僅僅是中和外的關係了。我們還是希望一個策展人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他自己的策展理念。當然,我們會進行資源的配合,學術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資源。

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2014

明年我們又會迎來第12屆上海雙年展。對我們來說,目前也還是未知數,我們在非常焦灼地進行策展人的選拔工作。對於雙年展來說,想把上海拉回亞洲,拉回中國的語境裡面,對它根植的土壤有更深度的挖掘,更多視角的觀望。我們也希望未來的策展人能夠在這一塊做的更豐富。同時我覺得對於一個地域、特殊文化的開挖,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全球化國際語境裡面很好的範例。

澎湃新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國內第一個將城市建築納入展示體系的當代文化藝術機構,五年來已經舉辦了11個建築展,包括三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伊東豐雄和坂茂的建築個展。為什麼要持續對建築進行關注?

龔彥:我覺得我們不能孤立地去談建築本身,它很容易就變成一個純美學或者純功能性的討論。其實我們更有興趣的是關於城市,它和人直接是有關係的,我們更想去討論,上海或者中國其他城市的可能性。建築或者社區,可能會改變一群人的思維方式或者生活方式,它也和政府關於未來規劃的緊密相連。我們今天看到的城市的建築狀態,某種程度上也是代表了國家的態度,國家對每個個體的態度。我們覺得這裡邊還有很多東西值得討論的,我們也希望從生活角度,與掌權者進行一些試探性的交流探討。

通過幾年的積累,建築師也給我們很多啟發。他們不僅是在談論材料、功能,更多是在談論人性、人和社會的關係,宇宙的頻率和人的生活節奏的關係。我覺得這是非常迷人的。建築展不是一個行業的展示,我們希望通過非常小的切入口,讓人們看到生活有可能是被改變的。

建築這塊我們目前有兩條線索還是比較明顯的。一個是關於「多樣的現代性」,具體呈現西方現代性對於亞洲這個地塊的影響,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是有不同的表達,在印度,有多西,在日本,有伊東豐雄、筱原一男。我們還做過市民都會,關註上海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經有過的非常先鋒的建築師的嘗試和實踐,但是如今卻被遺忘了,被封存在檔案館。通過這種梳理,我們可以去思考一些問題,現代性是否適合中國,是否有第三種方式?還有一條線索,是更加暢想性的,從非物質層面進行建築思考的人,比如尤納·弗萊德曼,還有我們馬上要做的superstudio的展覽,對建築的本質和人類未來城市生活的形態進行發問。

「移動建築——尤納·弗萊德曼」,2015

我們現在有一個計劃。我國第一批建築大師們幾乎都是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的,現在那裡保存有非常好的中國學生檔案,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文獻,再加上他們回國以後的實踐,做一個展覽,就是關於第一代的中國建築先行者。我們也特別想做關於當下中國建築師的展覽,想做一個主題展,提出一個非常有迫切性的主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做個展,我覺得我們應該也有這樣的自信,去做比較年輕的中國建築師的個展,我們也有一些名字,可能也需要兩年左右的準備時間。

澎湃新聞:「青年策展人計劃」是另一個重要品牌。怎麼看這個計劃的發展,以及在中國範圍內策展人的成長情況?

龔彥:我覺得現在遍地都是策展人了,真的是遍地都是。我感覺,「青年策展人計劃」做了以後,國內也多了很多關於策展人方面的扶持項目和比賽,說明大家都是有共鳴,覺得這方面需要關注和支持。我們的選拔特點在於它是不限主題的,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們唯一有的限定是年齡和國籍。

每年收到這些稿件的時候,我們看的時候,都是一個蠻享受的過程,有建築展,有純設計的,有的關於劇場、關於聲音,真的是打破了常規當代藝術的範疇,可以感受到投稿者的激情和思維的活躍度。這裡邊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對空間的感覺是比較缺乏的,他們可能是很好的文本書寫者,或者是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研究者,但是在做展覽的時候,缺少空間語言的轉化能力,還缺少對觀眾或者讀者的想像能力。入圍名單出來後,我們會設置一些課程,請一些專家,跟每一個項目小組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有時候成長也是蠻艱難的一個過程。

青策計劃2015,張未、袁文珊:「時間病:控制時間的都被時間控制」

就今年的青年策展人計劃,我們會更加著重藝術家的選擇這一塊。之前更多是看策展理念,做了兩屆下來,我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可能有一個很好的理念,當你用作品來呈現的時候,就缺乏說服力。更多的時候,你會感覺,藝術家就像一個個圖像,是被策展人在抓取、索引進來,來完成他自己一個論述。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今年這一屆,我們在評選的時候會更多提出的問題是,你為什麼要選擇這件作品而不選擇另外一件,它的唯一性在哪裡?你將怎麼樣在空間里去表達這件作品?它的左鄰右舍是誰?我想也要藉助青年策展人這樣一個平台(關注青年藝術家),他們某種程度上是同齡人之間的對話,他們也最有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相伴成長的。我們不需要用一個特別大牌的、功成名就的策展人去策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展覽,有時候這甚至會是一種拔苗助長。陪伴,真切地認識到夥伴的價值,在他走向瓶頸的時候給予一些啟發,我覺得這種狀態其實在整個藝術生態圈裡邊是很缺乏的。

澎湃新聞:當代藝術博物館逐漸在推進收藏展,也計劃在三五年內開設收藏的常設展,能否介紹一下目前的館藏情況?

龔彥:目前的館藏主要還是依靠展覽和捐贈。比較幸運的是,上海的藝術家還是非常支持我們,余友涵老師,李山老師,他們都是比較完整的系列的捐贈,對我們來說非常珍貴。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挖掘更多有意思的藝術家。我覺得收藏這一塊,並不是做明星的收藏,而是做一些被低估的、被遮蔽的藝術家的展現,尤其是他們的思想。我覺得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弊病或者誤區會有很大的衝擊和觸動。

但如果靠目前的速度,要形成比較有規模的永久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我們計劃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裡,呈現永久性的展覽,把館藏的展廳開出來。雖然東西不一定很多,也許,我們可以圍繞一件作品,或一組作品,進行重新策展,讓現在的藝術家和文獻進行對話。

我們的館藏還是特別少。其實現在的藝術市場還是比較好,如果全都要靠藝術家的捐贈,其實非常的困難。我覺得也不是特別的合理。

我們還是希望政府能夠給我們相對固定的收藏經費,也不一定要給百分之一百,其他不足的地方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比如社會募資、和一些機構合作,來實現。我覺得,既然名字叫博物館,必須是有館藏。有了館藏以後,觀眾每次來到這個館,不僅是看新的臨時展,更有尋找老朋友的感覺。另外,對我們整體的研究,不僅是對館內策展人的研究,對社會的,對藝術史有興趣的專業人士或者學生的研究,也有非常大的幫助。

澎湃新聞:psD是一個設計為主的空間,它位於博物館底層,似乎也更貼近公眾,一方面推出了很多獨具特色的衍生品,另一方面,也兼具公眾教育的功能。能否談談這方面的發展?

龔彥:psD從空間上是和我們的街道相連通的,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半開放式的歡迎通道。美術館經常要刻意遠離商業,和消費沒有關係,然而在psD我們的做法正好相反,所有的psD的展品,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它都是可以購買、可以被擁有、可以被觀眾帶回去的。

現在有些藝術作品好像偽裝成一個高不可攀、非常潔癖的存在,但其實它的背後充滿著商業氣息。(而我們正好相反,不加偽裝地直面、擁抱消費。)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一種互相的觀望,互相的質疑和質問。

一樓電鋪APS

我們也想把店鋪開到館外。現在有一些小的嘗試,比如說和衡山和集的合作,等於我們的店鋪在那裡成為一個游擊店。我們也會去嘗試一些特別大眾的場所,比如在東方明珠,也會設一個點。尋常人可能會覺得東方明珠是一個特別旅遊的地方,我們還是很願意去跟普通遊客交流,通過消費,通過商品,讓他們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在東方明珠那一塊,我覺得從一個景觀的角度來說,也是有一定的收益,實際的話我們還是在探索。

我們也希望能夠在藝術教育這一塊做些什麼,對傳統的美術院校進行一些補充。psD的名字是叫設計中心,其實我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移動學校的概念。我們一般會設置至少7天左右的課程,涉及到各個領域,甚至是非常小的,比如如何做燈光設計,如何做櫥窗設計,如何做展陳設計,如何做一本書,如何做一本畫冊,你如何調整一本畫冊的顏色,非常具體。因為藝術是靠非常具體瑣碎的東西慢慢慢慢累積出來的,而不是靠一個演說去完成的。

PSA兒童活動,「蔡國強:九級浪」展覽現場

PSA志願者活動,志願者在為《沒有我們的外灘》火藥草圖刻紙板,「蔡國強:九級浪」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展覽是收費的,關於門票價格是怎麼考慮的?目前的財政運營狀況如何?

龔彥:門票的定價是物價局規定的,在一個區間裡邊。我們的票價和現在的市場價比起來還是非常親民的。我們同期展覽裡邊必定有一個是免費的,還是會保證公益性。但因為我們不是百分之百的財政撥款機構,所以必須要考慮通過一定形式進行資金的平衡。另外一點,我覺得所有的作品,所有的藝術家都是需要尊重,需要珍惜的。這個尊重要花多少代價?就是20元人民幣。還有一些展覽可能會定價60元。因為它的投資可能特別高,很多定價是和製作成本相關的。每周二,整個展館全是免費的。

目前為止,美術館肯定不能自負盈虧。雖然在國內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裡邊,我們的人流量肯定是最高的。但如果和那些古代藝術博物館,比如上博,和國外的博物館相比,相差還是巨大的。

現在政府對我們的投資主要還是在硬體上面,對我們的軟體和展覽本身的投入,還是不夠,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運作的模式,可以來補足那塊的不足。其實對美術館來說,軟體是更重要的。硬體雖然是非常物質性的,可以看到、摸到,但它每天都在折舊。而軟體每天都是在升值,一定要看到那一塊潛力。對人員的培訓,我覺得是急需的,不僅對於我們是這樣,對於整個上海來說也是這樣。現在感覺好像每個月都有一個新的美術館誕生,明年蓬皮杜要開出來,三年以後,浦東美術館要開,那是在陸家嘴邊上的龐大機構。那麼多美術館,誰去運營,去管理?這一塊如果不抓緊培訓的話,那些都會成為空殼子。

2015年「1噸半」演出現場, 馬良《爸爸的時光機》

澎湃新聞:當代藝術和大眾的關係,跟五年前相比,有什麼樣的變化?

龔彥:我覺得接受度越來越高了,當然和我們一些展覽的議題有關,比如說那些建築展覽,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些房子、住宅可能會和自己有關。還有一些相對偏純審美的展覽,大家也會挺喜歡的,比如說以前的織毯織物,也非常受歡迎。還有些大家不熟悉的國度的展覽,像印度,大家都會很好奇。其實展覽就像帶著大家進行環球旅行,某種程度上可以體會到不同文化的特點,不同個體的表達。上海雙年展經過20多年的積累,慢慢的,上海居民對這個已經有了記憶,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到現在,大家會把它當成一個節日。上海雙年展還有很多城市館,有些觀眾偶爾進入了一個商場,看到我們的城市館,突然了解到藝術其實很好玩。人們慢慢在走進我們這個相對比較專業的場所,我們也希望在城市裡邊放置更多當代藝術的觸角,也把大家慢慢吸引到這個母體裡邊來。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PSA)

【PSA五周年活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

「PSA霹靂5周年展」將全面梳理PSA過去五年所開展的展覽、教育活動以及品牌活動。「電廠的故事」在大煙囪這個特殊的工業空間中舉行,藉助歷史文獻和物件穿越時光隧道,講述城市和大家的故事。PSA還特地尋訪了當年在這裡工作的廠長、職工、生活在電廠周圍的人,從他們的口述歷史中,串聯起電廠乃至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噸半」是PSA的一個聲音實驗品牌,本次將呈現的第八季「1噸半」以「V5頻率」為主題,將由George Van from MONOKINO(荷)、高嘉豐、張雄關、小河、巴倫支樂隊(挪)+極地光影為大家截取5段不同的聲音實驗頻率。「發獃營」將在今年的「電場12小時」迎來全新升級的第三季!今年的發獃營將分為印in版畫活動營、鳥客行動 、五元店、尬舞。「霹靂寶貝」親子活動是PSA今年特別為小朋友們開設的嘉年華,讓小朋友在專業導師的引導之下,以自身為藝術材料,發揮想像與表現力,共同打造一次「表達自我,創造不可能」的肢體劇場體驗。

【十一期間相關展覽】

棲居的慶典 真實·虛擬·想像 巴克里希納·多西建築回顧展

2017.7.29-10.29  !  3F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

2017.8.26-11.26  !  1-2F

PSA 霹靂5周年展

2017.10.1-10.8  !  全館

電廠的故事

2017.10.1-10.8  !  煙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喬杉:《縫紉機樂隊》比《煎餅俠》好十倍
復旦發現H7N9禽流感新抗體,已證明可保護小鼠不被感染
上海南翔老街現「千桌萬人小籠宴」,該項活動已舉辦11年
紐約大都會呈現的墨西哥巴洛克藝術你見過嗎
韓國效仿中國全面禁止ICO,並將嚴密監控虛擬貨幣交易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