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我是殺人犯》,比韓版的更黑暗!
似乎連環殺人案,在每個國家都出現過。
也有相關的影響作品。
比如韓國的《我是殺人犯》就是改編自真實連環殺人事件,日本的《22年後的自白:我是殺人犯》也是如此。
去年的一部由曹保平執導的《追兇者也》,同樣是根據「貴州吊水岩殺人事件」這樣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連環殺人案、變態,這樣的字樣似乎一直潛伏在我們生活的周邊。
今天,同樣安利一部連環殺人的犯罪電影給大家,波蘭版《我是殺人犯》。
這部電影今年剛拿下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豆瓣評分7.7,相當可以的一部電影。
影片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的,案件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初的波蘭。
故事從一起工廠女員工被殺開始,警察發現了實體,並且立了一個名為「吸血鬼」的調查小組,男主亞辛斯基擔任指揮官。
可是這起案件並沒有那麼簡單,亞辛斯基雖然是一個年輕富有幹勁的青年小夥子,但是他也明白官場:這場案件中,工黨第一書記的侄女也被殘忍殺害了。
所以,他年輕,卻能甚至,這是一場政治案件,上級想讓他立即破案。
可是案件真的就那麼容易么?
並不,反而相當棘手。
兇手揚言說要殺狗30個女人來獻給紅色的社會主義,但這種狂傲中卻充滿細膩,現場沒有留下絲毫的證據。
除了複雜的案情讓亞辛斯基苦惱之外,一幫坑隊友也是如此。
為了儘早的破案,亞辛斯基開始抽絲剝繭,比如他發現兇手的鞋碼是42號,並且可能死個球迷。
通過與兇手的483項犯罪心理特徵進行比對,查找到了2萬個嫌疑犯。
不過這還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為了讓兇手主動獻身,他開始讓下面的人裝扮女人。
果不其然,兇手出現了,並且在公園附近做了案。
這讓亞辛斯基把兇手的人選鎖定在了沃爾克·卡拉斯基。
這個男人有著家暴的歷史,而且在一位受害人加迪剋死後,沃爾克就搬家了。
這些疑點,使得亞辛斯基很順理成章的去抓人,並且和上級一同高興,終於破了案。
實際上,沃爾克在被捕後並沒有交代什麼,而且警方的「證據」也很牽強,警方也在沃爾克的家裡找到了作案的「兇器」:一個包裹著皮革的鋼棍兒。
沒有開口的沃爾克,似乎打敗了亞辛斯基。
他為了讓沃爾克認罪,欺騙他說如果認罪,就不會被絞死。
然而,這時候男主收到了真正兇手的來信。
故事發展究竟如何,小編就不多說啦!
其實,波蘭版的《我是殺人犯》並不是在講一起犯罪故事,而是它在藉助探案片的外殼,抽絲剝繭地揭露出官僚體制的黑暗。
電影的前半段給我們感覺,這是一部緊張、劇情不斷翻轉的懸疑片,很容易與韓版《我是殺人犯》等電影聯繫到一起。
但是隨著男主對案情的不斷深入,男主也開始轉變了,這就使得影片愈發深刻。
在這部《我是殺人犯》中,其實讓人真正害怕的並不是真兇或者是犯罪的手法,而是在權利不斷威逼下的警察、書記,他們為了破案、穩定政局、為了自身利益,合謀殺害一個無辜的人,他們不再是人民的保護傘。
而案件中的沃爾克,在現實中的人也於1977年4月26日在警局樓內的車庫中被實施絞刑。
而波蘭那個臭名昭著的系列謀殺案展覽廳也在1990年被拆除。
在小編看來,本片所講述的故事,我們也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起冤假錯案來看,它關乎歷史,更關乎人性。
同時,它也隨時在提醒著我們,權力對人的腐蝕是多麼的危險與可怕。
-END-
本文由「電影熊貓」原創!轉載請獲授權!
TAG:電影熊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