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體能該怎麼練——最大攝氧量
前言
練體能就像在建造金字塔,基底打得越廣,才能疊得又穩又高!
量化體能的關鍵指標:最大攝氧量(VO2max)
我們呼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交換到血液中,再由心臟這個有利的泵輸送到全身去進行代謝,產生能量供各種器官及肌肉等使用。
當你開始活動身體時,肌肉的用氧需求增加,此時就要透過血液運送更多的氧氣過去,氧氣送到有需求的肌纖維組織,在交換進入粒線體中跟能量與酵素進行化學反應,代謝成為ATP和體熱,ATP可供肌肉收縮使用以及驅動骨骼,體熱經由血液送到皮膚再經由汗水蒸散排出。這個運作過程很完美,讓我們能利用身體儲存的能量來跑完一場全程馬拉松,就像汽車利用油缸里儲存的燃料來驅動車子前進一樣。
那麼體能的高下從何辨別?是身體儲存燃料的多寡嗎?體能優劣與否並非從油箱的大小來決定,而是從引擎的效能。我們在比較每具汽車引擎的效能時,主要看它有幾CC還有它裡頭有幾具氣缸,像TOYOTA CAMERY里有一具3000CC的V6引擎,意思是引擎裡頭有六個氣缸來驅動曲軸,每個氣缸500CC,總共3000CC,能燃燒的容量越大,產生的動能也越大。
關於「體能的高下從何判別?」這個問題,要先了解身體里的引擎在哪裡——在於肌纖維里的粒線體。因為驅動肌肉伸縮的ATP都是從粒線體里代謝而來,粒線體就像身體里的微小氣缸,氣缸越多,所能產生的動能越大。但是這個微小氣缸里代謝的過程還需要氧氣、燃料和其他酵素,當肌肉間的微血管越密(能送越多氧氣進去)、酵素濃度越高,輸出的效能就越高。但我們如何知道身體里能量輸出的效能(每分鐘代謝ATP)有多少?方法很簡單,因此我們可以先忽略細節,因為能量消耗與氧氣消耗之間有著基本的對應關係:消耗2公升的氧氣=產生5大卡的能量與熱量。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從身體在運動過程中總共消耗了多少氧氣(攝氧量),就可以知道身體里的引擎總共創造多少能量出來,再把氧氣量除以時間,「效能」就量化了。
當我們把油門踩到底,馬力加到最大時,會得到一個氧氣最大消耗量,在運動生理學上的專業術語稱為「最大攝氧量(VO2max)」,它的單位是身體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所消耗的氧氣量,看誰測出來的數值最高,誰的體能就最好。
因此,最大攝氧量就成為評估耐力跑者有氧能力的最佳指標。優秀長跑選手的最大攝氧量可超過70ml/kg/min,也就是這位跑者在最激烈的運動狀況下,每分鐘每公斤體重可以消耗70毫升的氧氣,而一般甚少進行耐力訓練的人通常都在40ml/kg/min以下。
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呢?
一般實驗室中的最大攝氧量測試,都會在跑步機或固定式腳踏車上進行,受試者在臉上帶上面罩,收集呼出的每一口氣,並運用氣體分析儀來量測消耗的氧氣量。以跑步機為例,跑者在測量剛開始時先從低強度慢跑開始,每隔一段時間提高跑步機的速度,一直重複此動作知道受測者無法維持該速度為止,分析儀器會記錄下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所呼出的氣體,並分析當中的含氧量,從而得知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消耗了多少氧氣(亦即攝取了多少空氣中的氧氣),由於運動強度越高其攝氧量會等比例上升,因此在受測者衰竭前的攝氧量會達到高原值,這就是他們的最大攝氧量。但我們不可能每回在路上跑步時都帶著面罩進行監控,因此最大攝氧量的測試只限制在實驗室或醫院進行。
如果我想要知道自己的體能等級,有沒有比較簡易的測試方式呢?有的。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發展出一套公式,可以預測出跑者的最大攝氧量。事前有兩項準備工作:
測驗前幾天的訓練要先減量,讓身體恢復,測出來的數據會比較準確
需要一台可以調坡度的跑步機
測試前先站在跑步機上逐漸把速度調整到時速9.6公里,再把坡度調到2%,當做熱身。接著,每2分鐘調整一次速度,各階段的速度如下表,跑步強度會越來越高,知道你在該階段無法撐完兩分鐘為止。
看你最後停在哪個階段,就可以依上述表格對照出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假設有位跑者A的體重是65公斤,跑到階段10的時候撐不下去,我們就知道他的最大攝氧量是:67.7ml/kg/min,也就是說每分鐘他的身體可以消耗4.4公升的氧氣(67.7×65=4400毫升=4.4公升)。因為我們知道消耗1公升的氧氣=產生5大卡的能量與熱量,這位跑者A,每分鐘可以產生22大卡的能量與熱量(4.4×5=22大卡)。這22大卡,並非全部都能拿來當做你跑步的動能,大部分都會變成無用的體熱。就像火力發電廠一樣,設備越先進,把煤炭燃燒後轉換成電能的百分比就越高。這就是所謂的引擎效能,也是運動科學中常說的經濟性(Economic)。
代謝能量=體能+熱能,動能比例較高代表跑步的經濟性較好
沒有經過耐力訓練的人,有氧代謝的引擎效能大約17-18%,曾接受訓練的一般跑者大約20%,經長年的訓練菁英馬拉松選手可到22-23%,經過研究表示有氧代謝的效能跟肌肉內的慢縮肌比例成正比,而訓練年數跟慢肌也成正比。以上述的例子而言,如果跑者的有氧代謝效能是20%,身體每分鐘所生成的22大卡中,只有4.4大卡(22×20%)變成動能,其餘17.6大卡都變成熱能。
運動科學中所謂的「經濟性」就像引擎的效能,有效率的引擎可以用等量的汽油跑出更長的距離,某些效率較佳的跑者同樣的也能以較低的耗氧量跑出相同的速度。因此兩位最大攝氧量相近的跑者不一定會有接近的運動表現,還需要考量跑者技術與引擎效能上的差異。
最大攝氧速度正是評估實際跑步表現的良好指標,假設A跑者的最大攝氧量為67.7ml/kg/min,B跑者為75ml/kg/min,理論上由於B的最大攝氧量較高,其長跑表現應更為出色,但如果B跑者是一位技術很糟的跑者,而A跑者卻擁有極佳的跑步經濟性,因此在馬拉松比賽中,A跑者也許並不會落後於B跑者太多,甚至能贏得比賽。A跑者就好比一台具有高效能引擎的賽車,雖然引擎的容量沒有比B跑者高很多,但大多轉化成熱能,確實轉化成跑步動能的能量卻跟A跑者差不多,同時還要排出更多的體熱,造成身體的額外負擔,導致B在比賽中後段由於燃料不足或身體過熱而越跑越慢;反而A選手卻能有效地運用燃料,用相同的速度跑到最後。
※腹肌各個位置怎麼練?看完秒懂……
※一年跑多少馬拉松,才最合適?
※奧運冠軍吉普喬格:柏馬賽前訓練計劃
※跑步讓人年輕,膚美逆生長!
※跑步是最好的整容,跑步前後超勵志對比圖
TAG:跑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