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易圓的嬋娟,難圓的人間

易圓的嬋娟,難圓的人間

秋在意象中,不能說是一個讓人愉快的存在,常言傷春,悲秋,恐也不僅僅是文人的矯情。

更不論偉大的造字法中,心上一個秋,曰愁。

本該是最舒坦的季候,恰脫離夏的灼灼,還不至冬的凌寒與肅殺,一件單衣蔽體足以肆意遊盪。

但不知怎麼,成百上千年的經驗下來,秋季總歸不是讓人開朗的時節。

秋季又有自殺季節一說,據不完全統計,秋季的自殺率是最高的。

溫度慢悠悠地降,落木蕭蕭,漸漸地寒,萬物日益地清冷。

如果冬是肅殺與衰敗,那麼秋正是這衰敗過程的演繹。

也無怪秋讓人心情偶有悒鬱。

一個在四季中略顯惆悵,傷感的季節,有一個看似美好溫馨卻又不免帶些悲涼情緒的節日——中秋。

為什麼我說中秋是帶些悲涼情緒的,明明是團圓呵。

可你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中秋,看似團圓的節日,但傾吐的,恰恰是想團圓而不得的苦悶。

這其中自然有諸多是詩人在一個月亮圓潤無缺的夜空下因個人孤寂而發出的牢騷,但無可否認,現時今日這份求團圓而終究不可得團圓的心緒,在愈演愈烈。

我們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在面臨著現代高壓社會的挑戰。

重陽在被遺忘,清明在被忽視,端午的習俗只剩吃粽子,春節被高度壓縮,多少人春節只過了一個除夕。

而恐怕中秋是最凄涼的一個,一個標榜著團圓的節日,終於從古至今,仍難團圓。

在團圓這一點上,我們從古至今恐怕一直都是在試著忽視而非銘記。

我對於傳統節日的日漸消淡最可惜的一點,無疑也在於此了。

如若不是現在中秋與國慶的假期動輒重合,我想短短的兩三天休假,少有年輕人會不遠千里回家共饗月餅。

習俗在消淡,祭月賞月拜月通通作廢,觀潮無處可觀,一年一度的錢塘江大潮確實壯觀,但也僅僅是少數人的興緻所在。

燃燈猜謎?習俗味兒的紹興農村,我都沒聽過這些,更不提嘗試了。

賞桂花自然是機緣巧合常有之事,畢竟那「金秋九月丹桂飄香」的陳詞濫調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都會從校長蹩腳的普通話中悠悠地飄出,桂樹是許多校園內常有的,卻又不是在居所附近。

但什麼桂花酒,我是從未滴沾。

這些習俗在慢慢地被遺忘,或者說,對於生在新時代的我們而言,從未被接觸過。

但我不覺得可惜,我並不可惜儀式的消淡,我可惜的,是偕同著儀式一起消淡的儀式感,以及是被裹挾而去的情感聯繫。

不僅是中秋,所有傳統節日的消淡,最讓人可惜的都不是那些封建時期產生並得以發展的風俗儀式的消亡。

縱是再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名頭去保護,對於我而言這些仍無足輕重。

但是風俗儀式之下的情感系帶的斷裂,我會惋惜。

比如中秋,它正慢慢地成為著月餅的營銷會,溜須拍馬的契機。

成了產品文案的靈感來源,滿是商機的磁鐵。

這都沒關係。

甚至,我以為不團圓了也沒關係。

中國的家庭本就是矛盾與無措的,子女脫離父母的年齡偏大,父母需要子女的年齡過早。

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與金錢社會下人慾野心的膨脹,泛濫的母愛與過度的自私。

這些因素通通造就了中國現在日漸分崩離析的家庭系統,親情關係在朝著一個讓人心灰意冷的方向前行。

不團圓了,進而也就不想念了,這才有關係。

如果這個社會,人類的社會,有什麼東西是值得驕傲的,有什麼是我們人值得驕傲的。

我想說,那就是情感的系帶。

這是人類社會獨有的。

動物界當然也有,舐犢反哺,頻繁可見。

但是像人類社會這樣複雜的情感系帶,卻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這些值得驕傲同樣也來之不易的情感系帶,伴隨著表象上的節日與風俗的落寞,也在慢慢地在被不斷撕扯,直至斷裂。

當我們在這個物慾的社會轟轟烈烈地強行時,有否想過,沿途落下的東西是否值得珍惜,是否足夠珍貴。

我們總有不回家的理由,我們總能說服自己年輕的時候該為夢想拼一把,或者我們總在為我們新誕生的家庭而努力,忘記了我們從中誕生與成長的那一個家庭。

就像吃下一個月餅的時候,忘記它是圓的那樣輕而易舉。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提到過老北京白事中的一項習俗,要吃一種餅,圓的,有幾個人就切成幾塊。

其實過去時候的月餅也是這樣的,不是現在這麼一小個一小個,而是一大個圓圓的月餅。

然後家中有幾人,就切成幾份,一人一份,不能多,也不能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度文庫 的精彩文章:

看一個人的臉,你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修養
有一種寬容,叫中國式寬容
初秋小黑鞋上場,明星爭相試穿,展露搭配技巧!小白鞋又OUT了!
願生活中每一道傷痕,都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如何失去最好的朋友的?

TAG:百度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