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第六:人貴有恆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見到君子,也就不錯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沒有機會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堅守品德的人,也就不錯了。明明無知卻裝作有知,明明空虛卻裝作充實,明明窮困卻裝作豪華,要做到有恆是多麼困難啊。」
解讀
這句話是孔子從「聖人」、「善人」、「君子」、「有恆者」四種人的人格特質中得出修養德行是永無止境的。
我們知道孔子對聖人的定位非常高,他認為只有像堯、舜、禹、湯、周公等古代的聖王才能稱之為聖人,因為「王」代表國家領導,「聖人」代表德行修養。
孔子認為只有聖王才能照顧百姓,安定社會,所以儒家所說的聖人必須是和照顧百姓聯繫在一起的,因此,他才說沒有機會見到。
而他接著說,有生之年能夠見到君子也就不錯了,「君子」就是要走向聖人這個目標的中間過程,君子的目標是成為聖人。
所以君子對自身德行修養要求特別高,一旦有機會從政為官的時候就要造福百姓,君子的成就才會往上提升。否則個人修養沒有辦法得到驗證,儒家強調的個人修養一定是表現在照顧他人這一方面。
他接著說,善人也很難見到。這裡強調一下「善人」不僅僅是指用金錢做善事的人,而是指的孝、悌、忠、信的各方面修養已經達到了「至善」境界,也就是接近「仁者」。
所以這樣的人很少有機會見到,能見到有恆者也就不錯了。「有恆」是指一輩子堅持修德行善,始終保持真誠,永無止境的堅持下去。
也就是指的人性向善、擇善以至走向至善的過程,換句話說,「有恆者」就是有恆於行善。但是孔子認為要堅持有恆是很困難的,因為很多人明明無知卻裝作有知;空虛卻要裝作充實;窮困卻裝成富裕。
由此可以看出「有恆者」必須謙虛謹慎,不然自以為是,驕傲自滿就永遠無法完善自己了。
總之,人的一生必須始終如一的堅持德行修養,堅持不懈的努力。年紀越大,德行越好,這是一定需要我們自我要求的。
國學與心靈交融
每天增長一點國學知識,收穫一份心靈慰藉~
※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道家認為:這個穴一打開,則百穴就開
※《君子》第六:君子言行
※《君子》第六:(7)君子懷德
TAG:國學與心靈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