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如此厲害,連日本大將都匍匐跪拜,原來他還是軍事天才
中國古代流傳「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但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而歷史上最能打仗的文人也有三個: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看到了吧,哪哪都有他。
王陽明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下馬可以傳道授業解惑,上馬就可征戰沙場,建立不世之功。
正因如此,他收割了一片後世忠粉的膝蓋。
曾國藩也很感慨:「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一代大師錢穆也說,他最佩服的三個人,是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這三人均文武雙全。
連日本明治維新時,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艦隊,在慶功宴上,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當場掏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寫有七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事實上,陽明心學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影響很深,明治維新新三傑中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都對陽明學有極高造詣。
所以梁啟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而當時蔣介石更是慨嘆:「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
不得不說,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很少做到「內聖外王」的人。
一般來說,做學問的人只顧埋頭在故紙堆,領軍打仗的人只管策馬揚鞭,但王陽明卻偏偏不是這樣,人家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但人家研究的哲學可不是空想,而是實打實可以經世致用的東西。
比如說,用到政治上,王陽明就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無論政治對手如何狡猾陰險,到最後都敗給了他。
而用到戰爭上,一轉身他又成了軍事家,所向匹敵,令敵方聞風喪膽。
單說打仗吧。
他打仗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肯與對方正面交鋒,從來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我偏往北,不按常理出牌,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
更厲害的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應戰,挖坑打埋伏,什麼招數陰就玩什麼,即使自己局勢上占絕對優勢,也要把對手圍的鐵水桶一般,直等到對方餓的半死不活,誘使對方進入埋伏圈,才肯發動總攻。
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就是神仙也擋不住啊。
比如,在平寧王之亂時,他就把朱宸濠玩得團團轉,其實運用的就是自己的心學,玩的心理戰。
要知道,寧王叛亂時擁兵馬數十萬,個個都是身強體壯,但反觀朝廷這邊呢,幾乎都是些老弱殘兵,戰鬥力堪憂。
怎麼辦?王陽明和同僚一合計,啥也別說了,不靠朝廷了,自己單幹!
於是,王陽明自己一個人,沒有動用朝廷的一兵一卒,沒有向朝廷索要一分糧餉,自己拉起一隻五萬老弱殘兵,就跟寧王擺陣掐架。
戰爭剛開始時,他的一個下屬自告奮勇,請命領軍跟寧王死磕,直面作戰。
王陽明就問他,兵法的要義是什麼?
見這個下屬啞口無言,王陽明便說出自己的八字真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一開始,他並不急於跟寧王硬碰硬,而是偽造了兩份關於朱宸濠手下投誠的書信和投降密狀,並找人去和朱宸濠結交的人相談,臨走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
他的下屬對這個計謀不以為然,就問王陽明:「這樣有用嗎?」
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
下屬答道:「肯定是會疑的。」
王陽明一笑說:「他一疑,事就成了。」
在他看來,打仗就看他這顆心達到什麼境界,他不懷疑則罷,一懷疑說明他心理上動搖了。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果然,後來寧王上當,不再輕易信任手下,內外設防,王陽明趁機開始圍魏救趙,在寧王得意洋洋準備遠征時,搗了他的老巢南昌。而就在他慌忙回救老巢時,王陽明早就安排好兵馬,在回來的路上等著伏擊他了。
就這樣,一舉平叛了寧王,朝廷一看挺意外,就讓他順道去兩廣看看,結果乾擾了明朝兩百多年的兩廣叛亂,不戰而降,原因就是對面首領聽說王陽明要來了。
有人覺得他用兵如神,肯定是讀了很多兵法。
王陽明自己卻說,兵法是讀了不少,但哪家兵法也沒用。
他直言,自己只是學問純粹,養得此心不動而已。此心不動,就可隨機而動,在戰場情況朦朧不明時,瞬間能發現問題所在,能做到這點,就可百戰百勝。
換句話說,他能保持心中空無,一旦對方或者大形勢有什麼變化,他就能在第一時間覺察到對方的漏洞,即刻作出決定。
一般來說,這時候作出的決定總是最好的決定。
看到了沒,什麼叫作經世致用,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細數起來,王陽明的一生幾乎都在扮演平定叛亂的「救火隊長」的角色,可以說,如果沒有王陽明,明朝的歷史就會改寫。
就是打仗這麼厲害的人,當有人問他,古人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氣節,或以勛烈」,只能選一樣,你選哪樣?
王陽明自己的回答卻是:「某願從事講學一節,盡除卻四者,亦無愧全人。」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後又超乎其上,這就是王陽明的本事。
※為什麼年齡越大的人越喜歡劉備?原來他遠遠被我們低估了!
※劉邦成功離間范增和項羽,范增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辭職時機不當竟讓自己難堪!
※日本對《三國》熟悉程度竟遠超中國人,認為曹操真正身份是日本人
※日本人對《三國》的熟悉程度竟遠超中國人,認為曹操的真正身份是日本人!
TAG:亦無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