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學思想真的就那麼「博大精深」嗎?

國學思想真的就那麼「博大精深」嗎?

中國人最愛用「博大精深」來吹噓自己的傳統文化。「博大」者,體系龐大,涉獵範圍寬廣之謂也。上及天文,下涉地理,無所不包,此之謂博大。「精深」者,概念抽象深奧,思維推理層級極多之謂也。用縝密的思維追思事物極其深刻之本質,此之謂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真的就那麼地「博大精深」嗎?

一、在今人看來,古人的思想其實淺薄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可以發現,在今人看來,它們實在當不得「博大精深」四個字。

老子的《道德經》不過五千餘言,被中國人吹噓得神乎其神,動輒就說《道德經》是多麼多麼的博大精深。《道德經》無疑極其難懂,據說翻譯《道德經》的文本有數百種之多。若是現代人寫出這樣的著作來,學術界肯定冠以「不知所云」而把它丟進了垃圾桶。但考慮到《道德經》的寫作年代極其久遠,漢語文字已變遷得面目全非,寫作文章的社會文化背景亦難以詳細考證,所以我們現在理解《道德經》困難重重,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無論我們用哪一個譯本來理解老子的思想,都不會覺得老子的思想有多麼的博大精深。《道德經》無非是用一個不可捉摸的「道」來說事,試圖以「道」來解釋宇宙和人倫,為他的「無為」思想提供依據。「道」的理論,概念既含糊,推理又淺薄,甚至顯得有些混亂而致有諸多自相矛盾之處。這樣的東西豈能當得起「博大精深」四個字呢?

《易經》也是一本極難懂的古代經典。台灣的曾仕強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講解《易經》,對之也是極盡誇耀之能事,說是中國的先人們著實睿智無倫,其思想也著實「博大精深」。我也按照曾仕強教授的講解來理解《易經》,卻只覺得諸多攀附比擬,其思想實無多麼深刻之處。在我看來,《易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概念歧義繁多,並可無限引申,方便人們用一種十分牽強的比附來解釋宇宙萬物(蓋《易經》本是卜占之書也)。以這樣無根無據強行類比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本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慣用伎倆。例如儒家講孝道,有一個類比就很有意思,說「羊有跪乳之孝」,就是羊兒吃奶總是在母親的身下跪著來吃,由此就可見得,人要是不孝敬父母,便畜生都不如了。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牽強。在我看來,《易經》自有其哲學史的價值,但若把它吹噓得天花亂墜,認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深不可測」,對今人的思想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那肯定是食古不化的庸才們才有的想法。

在今人看來,古人的思想更多的其實只有「思想考古」的價值,適宜於那些搞哲學史的學者去研究和考證。我們普通學人大致了解一下當然也無不可,對那些歷史上的偉人表達尊敬之情也很應當。但須明白,我們現代人有更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我們懂夸克、懂宇宙大爆炸理論、懂神經科學、懂進化論,我們可以也應該比那些「老古董」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我也愛讀古代經典,但我不會對古人抱有「無限崇敬」的態度,我的心態更多的是一種類似於考古工作者的獵奇心態。我覺得這樣的心態足矣!

二、不要把表達的含糊當做思想的精深

我發現,當學者們給古人貼上「博大精深」的標籤的時候,其實看重的是古人的文字而不是思想。因為古人的文字晦澀難懂、概念歧義繁多,表達多用隱喻,一句話既可以這麼理解,也可以那麼理解,於是就說:越讀越覺得博大精深,深不可測,而且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啟示。

沒有人覺得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啟蒙思想家有多麼的博大精深,有多麼的深不可測,因為他們的作品邏輯嚴謹、語言清晰。《道德經》和《易經》之類的古代經典含糊、晦澀,缺乏邏輯,中國人看不懂,就只好以「博大精深」冠之了。

如果文字的含糊晦澀也可以看成為「博大精深」,那麼有一個算命的老和尚堪稱「博大精深」的典範了。據傳,有三個秀才進京趕考,寄宿在一庵堂之內。閑來無事,三個年輕人就請老和尚算命,預測一下這次趕考的命運前程。老和尚籌算良久,伸出食指,一言不發。老和尚這「一指禪」功夫可謂奧妙,它可含有「只一人高中」、「只一人不中」、「三人一起高中」、「三人一個都不中」四個含義。無論結果如何,老和尚的預測都算得上準確。如此看來,沒有比這老和尚更「博大精深」的了。

中國人讀書,向有「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之說。「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了解古人的真正思想,這可以理解。「六經注我」則是要用古人經典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即使很有些牽強也在所不惜,這就著實有些匪夷所思了。明明是自己的思想,何必一定要借著經典來說事呢?與其要「六經注我」,何如「另著六經」呢?而更奇怪的是,非要歪曲古人的思想來「六經注我」,這也就罷了,卻還要以此為依據,把那古人吹噓得是多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這不就是擺明了要自欺欺人嗎?

三、不要用「博大精深」掩蓋自己的無知

有個名畫家隨手一揮,塗鴉了一張破紙。旁人莫名其妙,卻也只好嘖嘖稱奇,謂之「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這些旁人其實是在掩蓋自己的無知和淺薄而已,這和《皇帝的新衣》里那些違心的大臣們是一般的心思。

還記得中學時代碰到一道數學難題,苦思冥想仍不會解答,於是向一心目中的厲害角色求教。這位同學目光如炬,做深沉狀,說起話來拿腔拿調:「這道題目嗎,很難,確實很難!很深,非常艱深!這道題涉及的知識面很寬,要很強的思考能力才做得出來。」聽罷此言,我不免要從心底對他仰視,相比之下,亦覺得自己實在有些笨,很有些自慚形穢。於是更加虛下心來,老老實實求教。直到最後,不覺啞然失笑,原來這位同仁也不會做這道題,甚至思考的深度也很欠缺,此前種種虛張聲勢之態,不過掩飾自己的無知而已。

用「博大精深」來掩蓋自己的無知,這雖然也算是個別現象,卻並不見得十分罕見。有些人對某本書沒看幾頁,只記得標題和作者的名字,聊起天來卻侃侃而談:「這本書真是博大精深啊!」至於如何個「博大」法,又如何個「精深」法,卻又說不上來。我覺得,很有些吹噓古代經典,或者吹噓黑格爾、海德格爾多麼了不起的人,他們的心思其實相當陰暗,都是用虛張聲勢來掩蓋自己的無知,他們不是誠實做學問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春秋史話 的精彩文章:

三國裡面最裝逼的8句話,諸葛亮聽完之後微微一笑
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孟獲產生的「副作用」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中國歷史上哪個政權的滅亡最值得同情?
千古宋詞:蘇軾與辛棄疾的巔峰對決

TAG:新春秋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