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在即:這一篇寫在諾獎得主大隅良典中國行之後
GIF/41K
也是寫在今年的諾貝爾獎逐步揭曉之前,每年從10月2日起就會陸續公布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名單,然後在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去世的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獲獎者也會獲得將近100萬美金,這些錢都來自於諾貝爾遺產作為基金每年產生的收益,與獎金比起來更大的收穫是這份世界級的榮譽,用來表彰他們的成果在實際應用上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沒有諾貝爾數學獎,當然這與諾貝爾本人所處的時代的局限性有關,比如在他的時代還沒有經濟學的概念,所以直到1968年才由瑞典銀行出資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每年都特別期待諾貝爾的醫學與生理學獎的頒布,除了我是本專業的原因外,我覺得醫學研究的進步是真的可以切實挽救人類的性命,比如2015年我們國家的屠呦呦女士因為最早發現青蒿素可以用於抗瘧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而2016年的獲獎者大隅良典雖然並不是從事醫學研究,但他在細胞自噬方面研究的貢獻也間接的推動了醫學的發展,而且他可以說是真正的普通人通過堅持走向成功。
大隅良典出席第一屆中國自噬大會
今年的9月份,已經72歲高齡的大隅良典到訪中國大連,出席了第一屆中國自噬大會,我有幸跟隨導師一同參與了這個學術會議,對於見到大隅良典的感受就是他本人真的很像著名漫畫家宮崎駿,而且他十分謙遜,發言的時候聲音不大,語速也很緩慢,在提問環節還要考慮一陣才會回答,可能是因為他用英文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受,當然也印證了他是一個做得多卻說的少的科學家。他的生平有很多軼事和坎坷,比如在他讀第一個博士的時候因為論文不合格而沒能畢業,所以他又多讀了另外一個博士;之後在美國做博後期間他自己的課題與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不一樣,所以還要從頭學起,不過就在這時候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宿命,酵母菌,回到日本後他作了七年的助理研究員,在他成為研究員之後他終於可以開展自己的研究,通過酵母菌來研究細胞自噬,圖示的這些圓圈就是酵母菌,酵母菌裡面的深色圓圈就是自噬小泡,可以說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專心研究這些圓圈,而上一個因為圓圈出名的應該就是畫雞蛋的達芬奇了,與他自己的經歷產生的影響有關,他自己從來不給學生任何論文的壓力,整個實驗室的氛圍也很輕鬆愉快。
大隅良典發表感言
大隅良典與「他的酵母菌」
我們還發現往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都會頒發給三個人,而2016年卻只頒發給了大隅良典一個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對自噬研究的貢獻足以配得上獨得這份榮譽,在他將細胞自噬的機制闡明後,關於自噬的研究成指數式的增長,可以說是他帶動了一個領域的研究發展。
自噬機制揭示後相關論文發表數量
那什麼是自噬呢?自噬的英文是autophagy也就是自我吞噬的意思,在正常情況下細胞飢餓時會發生自噬,因為需要把衰老的細胞器通過溶酶體分解成為氨基酸進行再利用,但是自噬系統出現問題後就會導致細胞內的垃圾無法清除,大隅良典就是巧妙的在麵包酵母中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從而揭開了自噬過程的面紗,在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比如帕金森病,腦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里的線粒體自噬就會出現障礙,導致了神經元的異常死亡;此外在病毒侵襲人體的時候免疫系統也會讓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發生自噬,從而保護更多的健康細胞不受感染,而且自噬系統和細胞的凋亡系統都發揮著抑制細胞癌變的作用,所以自噬的研究與人類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去年的諾獎早已塵埃落定,今年又會花落誰家,有著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已經公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獎」,預測了22位可能在今年或將來幾年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如果不想看劇透的話就在國慶假期里好好等待謎底正式揭曉吧。
※北漫娘講科學——蛋黃到底能不能吃?
※趁天涼前,再看看天蠍座吧
※頂級天文攝影師眼中的宇宙
※口腔潰瘍,這個磨人的小妖精
※機器人做比薩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