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里的和平主義者們
有個不怎麼玩遊戲的女孩子,曾向我熱烈地安利《風之旅人》。
遊戲中,她孤身一人被扔進一片荒漠,視線所及的遠方有一座高山——或許是本能,她一下便意識到,自己得到那兒去。最初她感到孤獨,直到在漫漫長路上,遇見系統隨機匹配給她的另一位玩家,兩人牽引彼此走到遊戲的終點。
你動或不動,山都在那裡
遊戲設計,成功讓她對遊戲中隨機匹配的陌生人產生了情感依賴——此前,她只對《紀念碑谷》中的圖騰產生過類似情感。這兩款遊戲,都沒有給到她傷害任何人的力量,她開不了槍、傷不了人,一切潛在的暴力行為都得不到任何遊戲反饋。
《紀念碑谷》中的圖騰與公主
但很多遊戲卻不是這樣的。玩家總會得到某種「強大」的武器或力量,這讓玩家在遭遇傷害或攻擊時,本能地會舉起手中的槍——我們很難說這些玩家真的有暴力傾向,畢竟這些遊戲,是鼓勵玩家通過暴力手段來達成遊戲目標的。
但有些玩家,卻在無法避免殺戮的遊戲中,試圖不殺一人來完成同樣的勝利目標。他們中間的部分玩家,只是想挑戰規則或自己的技術極限,而另一些,還真是為了貫徹自己現實中的「和平主義」。
大逃殺
最近,《大逃殺:絕地逃生》大熱,半年賣了1300萬套,Steam暢銷榜冠了28周,甚至同時在線人數都超越了《DOTA2》。
由於勝利者會獲得「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的系統提示,「吃雞」便成了遊戲圈內的流行語。
遊戲的規則非常簡單:100位玩家被降落傘投放到一個荒島上,他們必須相互殘殺,最後活下來的人勝。島上除了大量的生存物資,也散落著各種武器,島上各區域也會逐漸變成死亡禁區,以逼迫玩家跑動、遭遇彼此。在這樣以「活下來」為終極目標的遊戲中,玩家狹路相逢、持槍互射,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100個人的荒島
可現今,卻有部分玩家開始追求「0殺吃雞」,也就是在一個人都不殺的情況下,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雖然這往往需要1%的意識和99%的運氣。他們放棄了槍支、武器,只裝備了護甲,比如遮屁股用的煎鍋,或是醫療用品和煙霧彈。然後躲在地圖的某個角落當「伏地魔」,不出手,就等著所有對手被耗死。要實現這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賭,賭你落地後不會被人發現,最好藏匿點在整局遊戲中都不會成為禁區。
你別說,還真有人做到了,比如微博這位穿著短褲躲橋上的漢子。
網友@空鞘余殤 在微博曬出的「0殺」吃雞,他躲在橋上,全程赤身裸體
在《大逃殺》的電影和原作小說中, 全員倖存是不可能的事:禁區逐漸增多,玩家會被匯聚一處,遊戲時限到來時,在場活著的人若不止一個,脖子上的項圈就會集體爆炸,全員死亡,遊戲失敗。有趣的是,電影中活下來的人,就是兩個和平主義者,他們拿到的武器,一個是望遠鏡,一個是平底鍋——恰巧《絕對求生》用來致敬電影的平底鍋,在遊戲中就是個能擋任何子彈的神器,比一般防彈衣還強勢。
電影版《大逃殺》中所有參與「遊戲」的學生
你看,雖然是個殺戮遊戲,但和平主義的玩家仍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好像電影和原著,其實是在用極端的設定、血腥的表現手法,來講反戰、反烏托邦的主題——雖然無論是遊戲里的平底鍋,還是電影最後的倖存者,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大逃殺」遊戲里的Bug。
戰爭與和平
就像PC端的Steam有成就,主機端的PSN也有獎盃。這是遊戲開發者為玩家設下的挑戰狀,部分玩家也將完成所有成就、解鎖所有獎盃,視為遊戲的終極目標。那麼,透過成就、獎盃的內容設計,可以判斷開發者的某種傾向。
比如在遊戲《羞辱2》的成就劉表中,既有「用敵人自己的子彈殺掉他們」「消滅20個渾然不知的敵人」這樣的殺戮任務,也有「不造成任何傷亡就完成整個任務」「不殺半個人完成遊戲」這樣的勝利目標——這樣的成就和獎盃,變相鼓勵玩家重複遊戲,嘗試「殺戮路線」和「和平路線」這兩種不同的任務解決方式。
備受非議的《喋血街頭(Postal)》系列,雖然採用了同樣的做法,但在「殺戮路線」的設計上,卻極端得多——玩家被允許在街頭虐殺平民,朝別人的嘴裡噓噓,甚至將活貓插在槍口上當消音器。當年,遊戲在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等多個國家都被禁售。
遊戲備受爭議,但仍賣出了數十萬套
不過,現在這款遊戲不僅在Steam售賣,「用貓做消音器」還被加入遊戲的成就列表。而遊戲中除了諸如「用人頭踢皮球」「砍去四肢卻不致死」等令人不適的成就,還有個成就叫「我的名字是耶穌」,達成條件就是在遊戲中不殺死一個人。
而《合金裝備》系列卻沒有任何一個成就,需要玩家「殺害」任何人,甚至玩家在遊戲中殺人,任務完成後的評價等級也會降低——近年越來越像影評人的小島秀夫,本來就是個反戰、反核分子。《合金裝備》系列的製作初衷,也正基於這一主題。
前段時間,小島秀夫看完諾蘭的新電影《敦刻爾克》後,專門寫了觀後感。他感嘆電子遊戲問世至今,多數玩法的核心仍然是對抗,人們至今無法破除用棍棒保護自己或攻擊別人的魔咒。而《合金裝備》的靈感來源、電影《大逃亡》,和《敦刻爾克》一樣都試圖證明,衝突不是唯一的答案。
電影《大逃亡》海報
《合金裝備5:幻痛》的成就列表中,交給玩家的終極選擇不是「和平」和「殺戮」,而是到底是要「開發」還是「廢棄」核武器——遊戲中存在線上模式,基於同一平台的玩家將處於同一伺服器。玩家可以建造線上基地,除了自己造核彈,對其他玩家形成核威懾,也可以入侵同一伺服器的、其他玩家的基地,解除對方的核武器。
當成千上萬的玩家選擇「造「出核彈後,有人意外發現了遊戲本體中的隱藏結局動畫——「核廢絕」。後來,官方公開了該結局的達成條件:只要當線上所有玩家基地的核武器都被廢棄,「天下無核」,這個隱藏結局才能觸發。
天下無核
——在遊戲世界的年表中,截至1998年,仍舊有26000顆核彈存在。官方隨即也公開了PS4、PS3、XboxOne、box360及Steam各伺服器的核彈保有數量,當時玩家造出的核彈數量總計近20000枚。
遊戲發售前,小島曾在遊戲宣傳視頻中說,「這是前人從未做過的事……只有用遊戲這個載體才能實現。」他通過遊戲設計,讓玩家擁有自己的基地、軍隊,並自行決定是否用核武器武裝自己。但只有當所有玩家都主動放棄核武器,這個存在於伺服器的線上世界裡真的「無核」,核廢絕的隱藏結局才會解鎖。結局達成與否,交給了全世界的玩家。
然而至今,這個結局似乎還沒有來。就像現實一樣。
音樂與色彩
拋開情感驅動系、互殺生存系,乃至鼓勵兵不血刃的潛入系,其實貫徹「不殺主義」的遊戲,在角色扮演和橫版過關中也同樣存在。早在1989年任天堂的紅白機上,就出現了一款名為《Mother》的回合制RPG,它在美國用的是另一個名字,叫《地球冒險》。
和諧有愛的《Mother》
《Mother》的特別之處在於,遊戲中的敵人不會流血、不會死亡,被主角打敗後,只會「失去鬥志」或
「陷入昏迷」。一代的最後,主角一行人甚至是用唱歌的方式打敗最終BOSS——而《Mother》的標題,恰好來自披頭士前成員約翰·列儂的同名歌曲。這首歌被收錄在約翰·列儂發行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中。
遊戲製作人糸井重里曾說,他受到披頭士音樂的深刻影響,而他對列儂的深刻認同,源自在彼此人生中父親的缺位。而約翰·列儂,正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在脫離披頭士後,他一面用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一面試圖用自己的音樂,書寫沒有紛爭和歧視、充滿愛與和平的新世界。
列儂夫婦床上靜坐,每天十幾個小時同記者宣講政治理念
而近年在獨立遊戲圈大火的《Undertale》,它的開發者TobyFox,也是《Mother》系列的粉絲。他和糸井重里一樣,此前沒有遊戲開發經驗,最初只是因為喜歡《Mother》,想為它做個MOD。或許因為這個原因,《Undertale》不僅設定、人設都有《Mother》的影子,也同樣保有了其「和平主義」的特色:你全程不殺死任何人,仍可通過各種特殊的方式化解戰鬥,順利玩到通關。
不需要戰鬥也能過關的《Undertale》
如果說角色扮演遊戲,以劇情為重心來構建「和平」還算輕易,在橫版動作遊戲中搞「不殺主義」顯然要困難得多——畢竟就算可以躲開前面所有敵人的槍林彈雨,也不得不與關底BOSS決一死戰。
在《魂斗羅》這樣的遊戲中,不開槍通關的玩家都屬於大神
但最近剛剛上架的新作《茶杯頭》,開發者卻嘗試在遊戲中加入了隱藏要素:玩家只要在第三個世界,和岸邊的海龜說話聊聊你的「和平主義」,並在全部6個關卡中,不殺一人過關,就能解鎖黑白濾鏡,讓玩家彷彿真的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的黑白手繪動畫場景中。
一款?因為美術風格罕見獨特、本就備受關注的遊戲,竟??將「不殺主義」作為獲得遊戲獎勵的條件,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一種「和平主義」的宣揚形式。這麼想來,或許沒有紛爭和殺戮、卻依然遊戲性爆棚的遊戲,未來也會越來越多地湧現呢?
※我永遠喜歡她:紙片人好在哪?
※製作人暗示《暗黑地牢》或將登陸Switch
※Switch玩家認為,遊戲的美應當從圖標開始
※觸樂專訪《尋仙》手游研運團隊: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純正的中國味
※在《率土之濱》的亂世,做「梁山聚義」的流浪軍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