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耳朵越大越長壽?這居然是個認真的研究,還發了頂級雜誌

耳朵越大越長壽?這居然是個認真的研究,還發了頂級雜誌




本文來自公眾號: 丁香園


ID:dingxiangyuan






2017 年 9 月 14 日,由

美國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的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舉辦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

在美國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揭曉。



而今年的「解剖學獎」頒給了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結論:




人越老,耳朵越大!





壽星公露出神秘的微笑



(圖片來源見水印)




我們詳細拜讀了文獻,發現這個研究……真不是故意來搞笑的,是個嚴肅認真的研究,還發了高端大氣的雜誌。






全科醫生與

耳朵

這個獎項的獲獎者名叫 James Heathcote,他來自英國,是一名全科家庭醫生。




這一切,來源於 24 年前英國全科醫生協會舉辦的一次小型學術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如何促進全科醫生的科研工作,鼓勵這些全科醫生在日常的工作中推進科學研究。



會議討論很激烈,有醫生提議應該推行一些「高大上」結構嚴密的臨床試驗;也有醫生認為可以在臨床中收集罕見病例,從日常的工作中收集數據。甚至到了晚宴上,大家仍激烈的討論個不停。




這時候,參加會議的 James 醫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能不能從臨床研究下,為什麼老年人的耳朵那麼大?」




這一下子把現場的所有醫生分成了兩派,並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一半人認為老年人耳朵更大。但另一半人對這種說法質疑,認為老年人耳朵更大很可能是衰老導致的錯覺。




直到會議結束,兩派人誰也不能說服誰,James 醫生決定通過臨床試驗來證明這一問題。






筆,本子,15 cm 長的尺子

這就是這項研究用到的所有「高科技」設備




他找到了四個全科醫生小夥伴,讓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招募志願者。篩選標準為 30 歲以上,

住院進行常規手術的患者。




他們在患者術前就進行交流,能不能在做手術的同時,順便測量一下您耳朵的長度?




如果患者願意的話,他們就在術中收集記錄這一數據,同時同時記錄患者年齡性別等信息。




2 年時間,他們一共收集了 206 名患者的數據,並把其統計製表。





可能是最樸素的科研論文圖


利用散點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函數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年齡和其耳朵長度確實存在明確的相關關係。年齡越大,患者的耳朵平均長度越大。




他們總結髮現:人耳的平均長度是 6.75 cm。平均患者年齡增加 1 年,其耳朵平均長度會增加 0.22 mm。大約 50 年,每個人的耳朵長度就能增長 1 cm。




這篇文章最終於 1995 年發布在頂級醫學期刊 BMJ (英國醫學雜誌)上,而他也因為這項工作,榮獲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解剖學獎」。






2017 年頒獎禮上


開心的像朵花的 James 醫生







搞笑諾貝爾不是來搞笑的


這一切,要從搞笑諾貝爾獎的歷史說起。





搞笑諾貝爾獎是從 1991 年由《不可思議研究年報》雜誌舉辦的一個科學獎項,近年來其影響力越來越大。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它是對正宗諾貝爾獎(每年 10 月頒獎)模仿和致敬,它也按照傳統諾貝爾獎頒發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五個常規獎項,所有的頒獎人均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




但從另一個角度,搞笑諾貝爾獎不同於傳統諾貝爾獎頒發給「對全人類做出貢獻」,它更加集中在哪些「第一眼看上去很搞笑,但是仔細想想又很有意思」的研究。除了五個常規獎項外,每年還有五個「不定期」的任意學科名額。




可以荒誕不經,可以意有諷刺,但必須是認認真真按照科學方法進行,並且有用的知識和科學。



搞笑諾貝爾獎的吉祥物


從神壇上掉下來的「

思考者」




而從這一點來說,James 醫生的這篇文章獲得這項獎勵屬於實至名歸。




雖然論文題目就是大白話,整個文章的篇幅還不夠現在一篇微信雞湯長,僅僅有 500 個數據和一張散點圖,可以說做到了實驗性論文(Reserach Article)的極致。




但仔細讀下來從文章的設計、臨床試驗的知情同意進行,到最後試驗數據的分析製圖,都是按照嚴謹的科研方法進行的。




不僅如此,這篇文章是第一次科學證明了人類耳朵與年齡的關係。在他發表文章之後,全球有超過 10 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分別證明了在不同人種中均存在這一特徵。




並且隨著這類研究的推進,科學家們繼續研究這一現象可能的原因,並且人耳的遺傳發育有了新的理解。




也許以後,「姜還是老的辣」這句諺語就要改成「耳朵還是老的長了」。







臨床研究有意思


不止是這一篇文章,近年來搞笑諾貝爾獎中,已經有多項臨床醫生參與完成的有趣研究。




1. 2015 年,診斷醫學獎




疑似急性闌尾炎患者開車上高速,然後直接飈過減速帶。

如果患者腹疼加重的話,就很有可能是闌尾炎;但如果不疼,就一定不是闌尾炎。




這項研究證明,這種診斷方法的特異性比教科書經典「反跳痛」還要高。




2. 2009 年,醫學獎




為證明掰關節發響不會導致關節炎,一名美國醫生連續 60 年對自己的一隻手的指關節掰關節(另一隻手作為對照組),用自己的一輩子驗證了這種謠言的無效。




3. 2016 年,BMJ 聖誕特刊




醫生對自己科室的人員的每日飲水量研究發現,儘管醫生勸導患者健康生活,但實際上醫生自己每天飲水量卻嚴重不足。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儘管這些內容,沒有傳統內容那麼高大上。

而這類文章對於我們這些臨床工作者來說,可能更為真實,更有意思。或者,還更容易達成?










酷玩實驗室經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玩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科學》:科學家首次發現抗癌藥被腫瘤內細菌吃了,難怪有些癌症超級難治 | 科學大發現
永別了,人類
這個小帳篷,解決了10億人喝水的問題
豆瓣2.0分,99%差評史詩級爛片:求知慾讓我走進去,求生欲讓我逃出來

TAG:酷玩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