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新生入學順利通關,是種怎樣的體驗?
今天的大學校園環境,對於LGBT(本文中的LGBT,泛指所有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性別酷兒與間性人等,以及性傾向尚不明確者)社群而言,是更為友好、善意、開放與公正的嗎?
這不是個輕易能得出答案的疑問。
一些人,或許有機會在高考填報志願之前了解到某些高校是面向LGBT群體環境更加寬鬆的,這些高校可能較多聚集在一、二線城市,訊息相對發達,所在地生活方式多元,他們最終如願進入;而這部分高校中甚至有性少數相關的公開或半地下社團組織,方便參與。
另一些人,恐怕不認為自己夠幸運,部分高校或許是由於所處地域的緣故,也或許校風嚴謹、開放度較低,校園環境單一,會讓新生感覺找到同伴不易。差異性的確存在,但無論身處何方,尋找一個純粹「真空的世界」都極其困難,這正如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會遇到與自己不盡相同的人。比起在一個被認為校風開放包容的高校中,宿舍小環境不盡人意,對個體來講更為挫敗。
可以明確的是,新生活的適應性話題,在LGBT群體這裡更容易面臨挑戰。這些挑戰,可以是能預料的,也可以是未知、模糊和嶄新的;可以來自於校園,師長,同學,也可以來自於個體本身的經歷、體驗和認知。
作為LGBT新生,除了通常的、對於大學生活的興奮和憧憬外,或許會更添一些憂慮:
李雷
TA們能看出我是GAY嗎?會不會有人認為我太娘(爺)?
韓梅梅
我要向室友出櫃嗎?
李雷
喜歡上同學但該不該向TA表白?
韓梅梅
我是否可能因為是LGBT,遇到歧視甚至暴力對待?
李雷
老師同學會不會因此不喜歡我、排擠我?
韓梅梅
我心裡壓抑但又不敢讓人知道,去哪裡傾訴?
李雷
總被誤認為是男(女)生,去廁所/公共浴室真的很煩,我該怎麼辦?
韓梅梅
洪荒之力來襲,我該怎(找)么(誰)解決性需求?
文章的開始,請先思考兩個問題:
我和他人有多不同?
什麼使得我們不同/將你我分隔開來?
1
LGBT一般性話題與心理困擾
從SOGIE,即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的視角來看(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expression and identity, 簡寫為SOGIE),多數人的SOGIE可以歸類為順性別異性戀,即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一致,性別表達遵從社會性別規範,在性慾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異性所吸引。但是,也有一定比例人群的SOGIE並不屬於順性別異性戀,他們作為絕對數量上不處於優勢的性少數人群,可能會遭遇來自生活中的恐同(Homophobia)、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性別二元化主義(Genderism),以及暴力和仇視性犯罪(Hate Crime)等。
拓展閱讀:
性傾向指的是個體在性慾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種性別的人所吸引,具體情形可以包括:僅被異性吸引、僅被同性吸引、同時被多種性別吸引,不確定被哪種性別所吸引。性別認同指的是個體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認為自己屬於某種性別,性別認同可能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一致,但也有可能不一致。性別表達則是指個體通過衣著打扮、言行舉止等外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性別,性別表達可能與社會的性別規範相一致,但也有可能不一致。
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 - 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72840.html
在北京同志中心進行的有關「同志心理健康調查」、「扭轉治療調查」調查中顯示,有超過50%的LGBT群體曾經被迫地或主動地尋求過性傾向的改變,有1/3的LGBT群體曾由於性傾向困擾帶來的壓力、道德評判、校園以及職場的不公正待遇而產生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在上述報告中顯示的與抑鬱情緒有關的全國性樣本結果表明,無論LGBT成人或青少年,罹患抑鬱心境障礙及相關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均大幅度提高。
同志中心開展六年的心理諮詢工作中,面對的來訪者主訴話題較多集中於情緒問題及情緒障礙(如抑鬱、焦慮、強迫等),親密關係諮詢(包括戀愛、分手、婚姻等),人際交往與適應困難,自我認同困擾,出櫃與家人關係(及成長中事件處理),還包括有職業和個人發展道路選擇等其他話題。自我認同、親密關係、出櫃及家人相處往往與情緒障礙、個人發展困惑、社交問題的出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換言之,LGBT心理諮詢來訪者較之非LGBT群體來訪者面對的「那些煩惱」,並無顯著特異性。不同在於性傾向和隨之相關的性別自我認同如同背景音樂般時時伴隨,背景性地產生細密綿長的影響力。有趣的是它也很可以被忽略,以至於我們有時候需要專門留神聆聽,音樂聲才會入耳。
2
LGBT新生「闖關」挑戰與常見議題
在上文提到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 - SOGIE調查報告」中顯示,反對將同性戀視為病態、反對性別角色的刻板二元劃分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同樣存在的現實是,國內性別多元教育發展遲滯,絕大多數人在大學以前從未接受過多元性別的課堂教育,不少LGBT人群從大學時代方才開始自我認同探索之旅。
儘管如此,LGBT新生入學後面臨的重要「闖關」難題仍是普遍性的挑戰,包括體現在:
適應性問題及焦慮;
人際關係困擾;
學業困難;
性與親密關係。
分離與獨立的甘苦:
對多數大學新人而言,大學生活是自出生後的第二次分離,創痛不減離開母體的劇烈。它可能是這樣開啟的:離家千萬里,適應全新的環境,成天睡在幾個陌生人中間(聽起來有點誇張),刷新以往經驗的同輩競爭方式,不算太熟悉的飯菜,撲面而來的地域混合衝擊力(這可是真挺多元呢);(幾乎)無人看管的行事自由,直接支配財務的快感,相對寬鬆的自主空間,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高考壓抑之後全部釋放的傲嬌,加上同時又攜帶著日常自我照料生活學習的緊湊、不能依賴父母做全部決定的慌亂,這口味有點混合。
這種看似的獨立又不完整——此時的經濟獨立,幾乎談不上。而與父母之間的依賴、難以分離、邊界模糊和相互侵擾,是「准成年人」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發展的障礙。
當尋找自我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
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埃里克森提出的著名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類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發展主題任務,既可能順利完成,也可以延遲停滯,在青春期(通常是12-18歲) 面對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如無法順利過渡,則個體會形成不確定性、無歸屬感,將以角色混亂、或者以消極的同一性來離開這個階段。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這一時期看作是尋找自我的又一個階段、發現和完善自我概念的時期:個體在這個年齡嘗試更為理性、充分地探索「我是誰,我和誰像,我想成為誰」,對於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連接,他們往往也會很在意。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學業壓力、家庭教養方式的改變等原因,這一發展階段被大為延遲,也就是說,整個大學階段、繼續往後的十年甚至更久,個體都可能需要梳理、思考這一任務而遲遲難以步入成年期。
探尋進程中,充斥著不可知,由此帶來的懸浮的、焦慮的自我不確信感,令人生畏。面對不確定性時,天然的惰性和便利性使然,貼標籤成為常用的手段。貼標籤是一種應對不確定性、解決自身面對不可知的焦慮和恐懼的最便利輕快方式,它簡單,粗暴,強勁,有效。同性戀,處女座,大齡剩女,xx國/省人……標籤之下,一切個體的光芒和陰暗都得以遁形,扁平,好辨識,邊緣不再模糊,多樣化消失不見。標籤可能被貼在LGBT群體或個體身上,也可能被LGBT群體或個體自己所張貼。人與人的連接和親近有時就是被標籤所隔開的。
對於LGBT大學新生來講,除了普泛性的挑戰,還會有其獨特的議題,作為性傾向少數派還可能遇到如下狀況:
恐同者(不排除同性戀者內化的恐同)和不友好行為(如來自於室友和同學的嘲諷、疏遠);
有歧視行為的老師(也可見於課堂授課內容中);
校園設施使用(如浴室、廁所、更衣室等)的不便利;
親密關係和性相關困境(如男男高危性行為所致HIV感染);
以上會加劇人際適應不良和學業困難。
相比LGB,跨性別群體遭遇的困境會更為顯著、複雜,比如和室友在性別認同上不同帶來自身的羞愧、難堪等,也會更容易由於性別表達方式差異而遭受人身攻擊和偏見等。
3
難題面對與通關破解
出櫃:
LGBT新生的另一個趨向也可能是向外界的出櫃。從中學步入大學,對於原本已了解自己性傾向或「突然自我發現」的LGBT小夥伴,可能會伴隨著自我驕傲的到來。當有選擇性地出櫃後,會讓你更為自由和感受到支持,讓你的生活更加順暢;不過,盲目和衝動的出櫃,則可能帶來反效果。通常來說,出櫃是一項需要被建議審時度勢、提前搜尋了解相關方式、選擇合適的人和適合時機實施的「嚴密工事」。有調查顯示,面向社群同伴、同學好友的出櫃要遠高於父母及工作場合的出櫃。
點擊展開全文
TAG:有性無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