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幫崇禎皇帝鳴冤,為何鄭達和張廷玉的方法截然不同
崇禎皇帝死得冤啊。
既然是冤死,自然就有人來鳴冤。
清朝替崇禎皇帝鳴冤的,大概有兩類人。
一是普通讀書人。
如鄭達。他在自己的書中,從幾個方面論證崇禎皇帝,實在冤。
第一,他覺得,崇禎皇帝品質純良,有成了聖君的潛質。舉的例子是,他十七歲即位之後,即滅掉了尾大不掉的閹黨。這種大手筆,絕非中人之資能夠做出來的。
他還說,崇禎皇帝畏天災、遵祖訓、勤經筵、崇節儉、察吏治、求民膜,這些,都可以稱為聖德,不是一般皇帝能夠做到的。
(崇禎皇帝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二,他認為,滿朝文武大臣,「貪污奸佞,詐偽成習」,只知道結黨營私,不體恤民情,政務委給下面的小吏,該做的事不做,該負的責不負,導致越來越爛。皇上召見問計策,要麼就是汗流滿面說不出個所以然,要麼就是唯唯諾諾皇上聖明,要麼都是些老生常談;好不容易遇到個敢說真話的,實際上又迂腐不堪。
一句話,皇上身邊缺人才啊!
第三,他指出,崇禎皇帝死後,之所以被人誤解,乃是那些無良大臣,非但沒節操殉國,且接受了偽職。為了逃避責任,還把臭盆子往崇禎頭上扣。誣衊他寵田妃、用閹宦、惜錢財導致亡國。而世間淺薄之人,誤信以為真,記在書里,害人極深。
反正,鄭達認為,朱由檢是個好皇帝,不該是個亡國之君,之所以亡國,都是大臣的錯。
(明朝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鄭達寫下這些觀點時,是康熙年間。到了乾隆四年,張廷玉等獻上編修好的《明史》,裡面,也替崇禎皇帝鳴冤了。
他們說,「庄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朱由檢之所以死,源於「神宗怠荒棄政,熹宗暱近閹人,元氣盡澌,國脈垂絕」。他只是命比較背而已。
看起來,張廷玉等人跟鄭達走到一條路上去了,可實際上,有本質區別。
《明史》里,還分析了朱由檢自身的原因——沒有主見,觀點搖擺,「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苛刻寡恩……急遽失措」;又好殺大臣,「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最終成了孤家寡人。
(明朝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此,「明之亡,亡於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於流賊也。」
而鄭達的文中,則根本未涉及這些。
都有替崇禎皇帝鳴冤的意思,為何差別如此大呢?
我想,大概在於,對鄭達來說,他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緒,他就是惋惜崇禎皇帝,因此選擇性失明。
而張廷玉等人呢?他們編《明史》,延續的是中國寫史的傳統,要總結前朝的得失,讓新朝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洪秀全給了此人第一個機會,慈禧給了第二個,都抓住了,位列封疆
※李鴻章富可敵國,左宗棠窮得滴血
※恩將仇報?金安清募捐幾十萬兩救林則徐,林則徐復出後把他打發走
※老照片:造型怪異的蘭利號,創造美軍多項第一,最後被友軍擊沉
TAG:歷史與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