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皮繩上的魂》:藏地朝聖者 張揚的大膽之作

《皮繩上的魂》:藏地朝聖者 張揚的大膽之作

(文/為蝦米呀@Dreamers電影評論)

當張揚的《岡仁波齊》幸運地成為今年內地院線里的現象級文藝片,並收穫近億票房時,我們很難想到他的另一部影片《皮繩上的魂》也能快速登陸院線。而這一次,導演為我們奉獻了關於影像的另一種純粹:它不同於前者的冷峻白描,不同於前者在表現信仰時的質樸與「乾淨」,在《皮繩上的魂》里,張揚調用大量的類型元素,它們彼此疊加與穿插,造就了影片獨特的風格和個人標籤。

簡單來說,《皮繩上的魂》是一部能讓大多數人高潮的藝術片。

多類型元素包裹下的探索之作

本片帶給我們最大的驚喜便是多類型元素的融入,在魔幻與現實交替的世界裡講述關於死亡、救贖、復仇以及追逐內心執念的故事。

「死而復生」的主角要護送聖物抵達神祗,以洗滌現世罪惡,這一設置對應著藏傳佛教中的某種隱秘預言,電影以這樣一個宗教色彩濃重的主題作為開篇,似乎要開啟一段虛幻飄渺的旅程。但隨後的進程里,主角周圍開始聚集各色人物:牧羊女、神秘孩童、追擊者們、復仇兄弟,行程中伴隨著地域風景的更迭,人物們在路途上經歷意外與抉擇,這便使得影片步入公路片的節奏里,寫實風格的呈現方式又淡化了先前的神秘色彩。同時,追擊者在跟隨過程中所遇的人和事又給故事增添了懸疑,因為此時導演並沒有給出追擊者的真正行事動機。

當電影的敘事空間開始被「重構」時,影片進入了第一個高潮,追擊者身份的揭開,讓本片徹底進入了令人興奮的魔幻主題里:小說作者(追擊者)試圖身臨自己的小說情節中,探尋其筆下主人公的足跡。一個是現實世界,而另一個是小說世界,但這兩個世界在大部分時間裡被導演剪輯在一個空間里。期間雖有些許暗示,但因為開篇便進入「鬼片」模式所以觀眾很難察覺真相。

藏域風情里的西部片情懷

電影里復仇作為其中一條主線貫穿全片,角色們渺小的身軀置身在人煙稀少的蒼茫天地下,在草原上、戈壁地里、酒館中瀰漫著最原始的復仇慾望,加之劇中人物質感極強的造型和性格,配上陌生的藏域風情,產生了西部片的韻味。特別在開片不久後,以孤零零的驛站為前景,以大漠為背景的構圖中,復仇兄弟里的弟弟在風沙中約戰「仇人」,兩個蠻荒感十足的漢子在對峙中幾乎零對白,一隻甲蟲爬過黃沙,弟弟以迅雷之勢拔刀秒掉對手。這裡簡單幹脆的處理風格,讓人想到了神作《雙旗鎮刀客》。同時片中幾次出現酒館場景,發生在這裡的陰謀與衝突,也讓這部文藝片染上了更濃烈的江湖煙火。

而「復仇」作為西部片中最常見的主題元素,在本片里成為豐富主角人物形象的關鍵。最後的決鬥在古老的準則下進行,充滿儀式感,而背負罪惡的主角則看破世俗的紛爭,以一種近乎殉道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贖和解脫,這讓護送聖物這一現實行為變得富有寓言意義。這種人物身份的躍升和轉變,也是西部片中經常看到的。

《岡仁波齊》是鏡子,《皮繩上的魂》是壁畫

在影片最後的高潮里,作家與自己小說中的人物相遇,共同走進神秘而聖神的掌紋地,這種浪漫化的設置似乎也和導演本身重疊,張揚從內地來到這片土地上,用藏人的視角來審視眼前一切,這種虔誠的行為,正好和劇中那位追逐自己小說故事的「瘋魔」作家非常相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最終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這是一種榮耀與升華。從這點來說,《皮繩上的魂》比《岡仁波齊》更加個人化,後者真實再現了朝聖這一過程,而前者以更加絢爛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層次感更豐富的壁畫。

雖然《皮繩上的魂》脫胎於兩部藏族小說,但在劇本的構建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導演自己的影子——那個文化追尋者,那個最終走入藏地深處的張揚。

最終雖然僅有不到400萬的進賬,但《皮繩上的魂》帶給觀眾的驚喜遠超這「符合常理」的票房,它不是《岡仁波齊》的附贈品(雖然這兩部電影是同時拍攝),而是融入導演更強烈創作野心的大膽嘗試。而在完成西藏系列的拍攝後,據說張揚的下一部(多部)電影關於雲南大理。不知這一次,張揚能否用他的影像喚回曾經那個平靜而富有感染力的「真」大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電影 的精彩文章:

《二十二》9月海外上映,原來它本應該是《二十三》……
來聊一聊那些商戰片中的翻雲覆雨手
圖解|中國電影產業亟待補足人才缺口

TAG: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