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讓兒子學中文,這名英國奶爸把中國「搬」回了家鄉…人物

為了讓兒子學中文,這名英國奶爸把中國「搬」回了家鄉…人物

【您的2017餘額:121天】

採訪手記

從2015年英國第一家中英雙語幼兒園橫空出世起,庄可為(Cennydd John)和他的這家Hatching Dragons幼兒園就已經分不開了。

相關媒體聞訊而來,不僅以「老外教中文」為吸睛點,介紹了這家幼兒園的獨特之處,更是將庄可為本人稱為「傳說中才有的爸爸」——畢竟,他就是為了讓自家兒子以一個更輕鬆的方式學漢語,才萌發出創辦雙語幼兒園的想法。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Hatching Dragons Barbican幼兒園的第一批孩子已經畢業,第二家位於Twickenham的分園也在9月初開學。

為了進一步了解他和中國文化之間深厚聯繫,以及他是如何作為一名英國人推廣中文教育,僑報記者對庄可為進行獨家專訪。

庄可為在他幼兒園的辦公室中

拍攝:吳敬冰

英國僑報(以下簡稱為「僑」):您為何給自己取名「庄可為」?

庄可為

這其實是我的老師為我「賜名」。因為John聽起來像「庄」,「Cennydd」的發音接近「可為」。由於我本身就對道教很感興趣,能冠以莊子的姓讓我十分開心。「可為」的意思是「有所作為」,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對中文產生了興趣?之後又為什麼想要學中文?

庄可為

為什麼不學中文呢?(笑)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學校要求我們學習第二語言。那時是1995年左右,可供我們選擇的語言很有限。當時法語最為流行,亞洲語言既神秘又非主流。但我還是選擇了學習日語。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開始研讀日本的歷史和文字——一種唐代時從中文引進的漢字。在我看來,日文在某種程度上是起源於中文的。我因此決定「棄日從文」,也開始讀有關中國的書。

2001年,我如願以償地考進了愛丁堡大學,學習「現代漢語研究」(Modern Chinese Studies)這一專業。這門課程從某方面來講非常有趣,因為它就像是歷經多年但從未更新過似的,教授的都是些非常古老的內容。

它雖能另我接觸不少「論語」,「韓非子」等中國老祖宗們留下的瑰寶,卻也同時使我對相對現代的中國一無所知。

所以,當2002年我第一次前往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念書時,我真的鬧了不少笑話。我稱大家為「同志」,結果大家都說,我聽起來像他們的老爸。

僑:後來您有再去過中國嗎?有感覺到什麼變化嗎?

庄可為

中國的變化確實太快了,快到幾乎不可能讓大洋彼岸的任何一家教育機構把相關教材及時更新。我第一次動身前往中國時,心裡真的很忐忑——在網上能搜到的相關信息太少,我也只能把一切都往好處想。

但我發現上海其實是一座和教科書里所描述的完全不一樣的城市,這讓我眼界大開。後來我也去過中國好幾次,最後一次是在2012年,我的兒子出生 。十年前上海還只有三條地鐵線,但十年後這座城市變化大到我都幾乎找不出熟悉感。

其實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發展速度快,利弊就會顯現出來。周圍環境的變化,會讓人們很容易逐漸迷失,忘記了自己是誰、屬於哪裡、該幹什麼。

2010年我住在北京鼓樓,那裡有漂亮的傳統樓台、古亭、四合院——雖說不夠現代化,但有著一種濃厚的歷史沉澱感。住在那塊兒的大夥天天打照面,鄰裡間其樂融融。

我知道在目前的北京,這樣的地方已經幾乎屈指可數了。參天大樓拔地而起,城市居民們都住在一個個小單間里,也鮮少往來溝通。誠然,鋼筋水泥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但現代化並不意味著就必須要遺忘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和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中國的多樣文化,養育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所以我覺得自己想點辦法,把中國「搬」到英國來。

僑:從您把中國「搬」到英國來,建起第一家HatchingDragons幼兒園起,不知不覺間兩年就已經過去了,您認為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庄可為

這期間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師資,也就是打造我心中理想的教師團隊。作為整間幼兒園的負責人,我首先是一個管理者。照顧幼童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員工們不僅需要時時刻刻將目光鎖定在幼童身上,更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系列任務——哄孩子入睡、換尿布、日常記錄等等。這些都是很繁瑣的工作,但我需要確保他們完善地執行每一項工作。

同時,為了讓幼兒園整體以最優水準運作,如何照看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編寫孩子的成長紀錄等等,這每一項都需要員工們互相協作,保持一致性來進行工作。每位員工的個性、特點、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這也需要管理者來一一協調。

其次,我也是一個教育者。和中國文化、中文打了小半輩子的交道了,我很清楚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傳說、故事、寓言,它們都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文本——它們能真正開啟孩子的創造力之門。

但目前在幼兒園中,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寥寥無幾。所以,我首先需要讓員工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神話故事的精彩絕倫感同深受,讓他們也像我一樣,提到興頭上了就汗毛倒豎、興奮不已。在這之後,他們才能夠以這股熱情進一步地感染孩子們。

同樣地,在英國文化的這一方面,我也需要首先帶領中國員工更深一步地了解英國文化。這顯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隨著事業的發展,第三、第四分園的開園計劃也已經提上日程,我希望招聘更多相關人才。

而若時間允許,我將繼續投入到「教育」這個本職上去:通過這些年當「中國通」的經驗,以及作為英國人的本土優勢,整理編創出最適合孩子們學習的中國文化小故事。

山海經、關羽也好,亞瑟王、格林童話也好,正是這些有趣的故事,這些可以不斷增加不斷豐富的內容,才是HatchingDragons幼兒園最大的競爭力。

僑:似乎在幼兒園中也有不少來自中國家庭的孩子們?

庄可為

是這樣的。我見過不少完全不會講中文的British-Born Chinese(英籍華裔)小孩,他們幾乎已經失去了與中國之間的關聯。但他們的父母還是很渴望孩子學好中文,藉此留存一絲和中國的牽連。

我覺得語言和文化認知是緊密相關的,因而生活在英國的外來家庭中,不同年代成員間產生文化差異也是在所難免。

當中國家長將自家孩子放置於一個英文環境中任其成長時,他們就應該預料到孩子逐漸西化的未來。

但有方法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嗎?有的,讓他們在雙語學校接受教育,不分國籍、不分信仰、不分皮膚的顏色,學校里的所有人都可以接觸兩種文化。

即便他們已經在文化認知上將自己定義為西方,這也不代表他們不再會為中國文化而觸動——就像金髮碧眼的我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一樣。我希望家長們明白,如果孩子認定自己屬於英國,就讓他屬於英國,這並不會妨礙他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反之亦然。

僑:英國政府現在正大力鼓勵年輕人學習漢語,您是如何看待這一號召?

庄可為

是的,現在有很多英國人開始學習中文了。不過確切地說,政府是表示,學校可以選擇開設中文教育項目,而不意味著「必須開設」。

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如果學校希望學生取得好成績,那校方勢必不會冒著風險僱傭他們並不熟悉中文教師,來教授學生一門出了名難學的外語。

目前只能說,將中文列入教學大綱是值得稱讚的第一步,但想改變現狀,這還遠遠不夠。

前幾年政府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20年前培養出超過5000名能夠流利使用普通話的英國人才。

然而,至少在我看來,新任領導班子在對移民政策緊縮的同時,也降低了成功培養中文人才的可能性。如果政府不及時調整、放寬相關簽證政策,這些真正的漢語人才,都只能被拒之門外。

我也參加了該計劃的現場發布會。當時我問教育部的工作人員,為了填補中文技能的缺口,政府有哪些具體的措施?畢竟,同時擁有英國長期居住權及良好中文教學能力的人才並不多。他們的回答居然是——「我們希望有更多英籍的中文技能者來擔起這一重任」。

然而,全英上下究竟有幾個能講流利的中文、同時還擁有教學資格的英國人呢?在我的反問之下,他們沉默了。

所以,政府的用意肯定是好的,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還需要採取一些其他行動。在我看來,有一點毋庸置疑,中文教育得從娃娃抓起。若政府能重視早期雙語教育,那麼五周歲左右的孩子們是有能力掌握基礎中文。

若這些對中文、對中國文化燃起興趣的小傢伙們都向校方要求繼續學習漢語,校方也一定會隨之改變自己學校的課程設置。從這個角度講,我創建HatchingDragons幼兒園的初衷,也就是希望自下而上地促成對英國小學乃至更高層中文教育體系的改變。

僑:關於中國文化在英國的推廣,您有什麼建議嗎?

庄可為

關於文化推廣,我想用美國文化的對外輸出來做為例子。美國文化以流行音樂、電影、小說等等為載體,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會花大量時間聽美國音樂、看美國電影,主動了解美國,我覺得這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再以英國為例。我聽說不少人只是憑著一腔對哈利波特的喜愛,就決定只身前往英國旅遊或者學習。

那麼對於中國而言,有沒有什麼類似的,讓我們這些「歪果仁」一聽一看一了解,就能為之興奮,萌發興趣,進而想要深入了解的東西呢?

我們Hatching Dragons幼兒園現在所做的,就是將多面的現代中國,展現給英國的下一代,激發他們對於中國的興趣。

我相信,沒有任何人能在接觸這些神奇的故事後,不會對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產生濃厚的興趣。

只是我一個人的力量相當有限,但若能有更多人、更多組織致力於向西方介紹普及中國的「軟實力」,我相信中國文化在英國的推廣一定能越做越好。

(本文作者吳敬冰;文章翻譯、整理自被訪者口述,並不代表本報觀點。圖片由受訪者供圖,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僑網 的精彩文章:

寵物也能成縱火犯!一周兩起失火事件的主角都是他們……

TAG:英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