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自然的陷阱

大自然的陷阱

內容簡介

summary

宥巴新作上線了,此篇「陷阱」大開腦洞,重點講述人類在大自然的壓力下被迫選擇不斷開疆拓土,為廣大閱讀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理解近萬年來人類為什麼一直在找尋新大陸、不斷地遷徙的原始衝動。新作在審核過程中洛克方、廬哥提出了很多的疑問,雖然這篇文章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未闡述清楚,但是這個也是我們展鴻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共同探討想法的初衷。如果讀了後有任何想法請在最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看到後保證一一回復。

正文啟:人類的遷徙,不斷地「折騰」到底是為啥呢?

上一期談到倖存者對環境的改造:

這好像是在說,倖存者自身的努力也許並非毫無意義。倖存者把環境改造得溫和,儘管這種改造是盲目的,被動的,無意識的。但倖存者確實利用了溫和環境的時機讓自己的種群繁盛。

然而,繁盛之後呢?它們跌入了大自然的陷阱:

是的,就是著名的「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又稱為「馬爾薩斯災難」,以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命名。

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在工業革命之後,大約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西方人口生產上的「兩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趨勢所取代。

由上圖可以看出,直到近200年世界由於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才慢慢的擺脫「馬爾薩斯陷阱「。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高死亡率的各種因素,是人口再生產與農業時代生存資料實現匹配的關鍵過程,馬爾薩斯說戰爭、饑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道路,人口數量要在某種方式和程度上與農業發展成比例的觀點是一個內含的邏輯。

簡單的說,以人類為例:糧食的產量提升是比較困難的,通常呈算術級增長,甚至由於土地肥力的消耗,存在邊際效應,增長還會減緩;而人口的繁衍卻總是呈幾何級的加速增長。換言之,人口的增長率,也即糧食消費率總是大於糧食生產率。直到某個臨界點,糧食無法支撐過量的人口,造成饑荒與瘟疫,甚至由此引發戰爭,人口銳減至某個低位,接著,又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馬爾薩斯陷阱對於自然界,同樣適用。這也完全符合人們的直覺,因為種群的繁衍速度要是總是幾何級,它們將很快充斥整個地球,但事實上卻並沒有。因為,種群在競爭資源,資源在限制種群,簡單的道理。種群的繁衍呈指數級,資源的增長呈算術級或者總是受限,這是內生的天然的不穩定。僅僅是種群自身對資源的競爭,就足以使環境惡化,環境壓力增加。

種群過度繁殖的傾向,引起對生存資源的競爭。「物競天擇」,正是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基礎,這解決了所謂的演化動力問題。達爾文認為,這就是物種演化的主要源動力所在,自然選擇就是馬爾薩斯理論在自然界的一個特例。

我們人類,曾經為了擺脫這個陷阱,也做出過種種艱苦卓絕的努力。人類依靠自己發達的智能,掀開了一段在陷阱的漩渦中掙扎求存的歷史。

約5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了所謂的「大躍進」與「大遷徙」時代。學會磨製工具,使用新石器,誕生了標準化的石器;發明了標槍、投擲器、弓箭,魚叉、漁網,釣竿等;採集和漁獵的效率極大增加。會縫製衣服,會建築房屋,發明了獨木舟、馴化了馬,這都成就了人類的大規模遷徙。

從上圖可以看到人類大遷徙的路線圖。

典型的,有兩次大遷徙的過程堪稱史詩般的波瀾壯闊。

一次是由印第安人的祖先在1萬多年前開始。他們從中東出發,有可能還經過中國,然後頂著西伯利亞的嚴寒,利用冰河期的冰川路橋,越過白令海峽,經阿拉斯加踏過北美一望無際的苔原,之後又用了大概1000多年時間,便擴散至整個南北美洲大陸。行程超過4萬公里,儘管,這肯定是由許多代人完成,但其意義應該說一點不亞於之後哥倫布到達美洲開啟的大海航時代。

可以想像,他們經歷了多少的凜冽寒潮,多少的缺衣少食,多少的流血負傷,但他們當時一定擁有極其高度發達的狩獵水平,才能完成如此壯舉。岔開一句,這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例如他們很快便把美洲大陸上的大型動物屠殺殆盡。後來美洲轉型為農業文明後,由於沒有大型牲畜(除了羊駝),無法拉犁,農業效率低下;也無法騎行,甚至輪子都沒有發明,交通與戰鬥水平低下;這造成農業文明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給哥倫布後來的殖民者們,例如科爾特斯、皮薩羅帶領幾百人便征服了阿茲台克、印加帝國提供了機會。

科爾特斯與皮薩羅

一次是由南島人在至少6千年前便開始。台灣高山族、紐西蘭毛利人,都屬於南島人,科學家通過對他們經過現在基因檢測,他們血緣極為相似,屬於同一個祖先。他們源自中國的華南地區以及台灣地區,經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擴張至整個波利尼西亞群島。

毛利古代人戰舞

戰友犧牲,毛利人跪著跳戰舞為其送行

這是真正的史前的大航海時代,這首先得益於他們在獨木舟的基礎上發明的一些黑科技,比如舷外支架,三角帆,還有雙體船等等,這些發明已經可以使他們抵禦一些小的風浪,使短距離的海洋航行成為可能。

後來,庫克船長甚至評價:這些小舟的航速和靈活性遠在我們之上!這是來自18世紀的頂級航海家的讚美。同時,當時他們已經不是純粹的漁獵文明了,他們已經學會了耕作,學會了豢養。他們帶上黑曜石工具,魚叉,漁網;還帶上了香蕉,木薯,芋頭,椰子;雞,可能還有狗,豬,世世代代漂洋過海。可以想像,期間他們經歷了多少的驚濤駭浪,多少的缺水斷糧,多少的葬身魚腹,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以跳島的方式,逐漸輻射到了整個太平洋,尋找任何一塊可供棲息生存之地。

是的,每當我想起這兩次大遷徙,我都會為我們祖先的頑強與堅韌深深感動。但是在這背後,你們有沒有琢磨出一絲絲悲涼?

為什麼要進行大遷徙?

因為「馬爾薩斯陷阱」,迫於壓力不得不選擇。

作為採集漁獵文明,那是大自然的純粹的消費者,而大自然作為唯一的生產者,產出是極有限也極不穩定的,人們為了對衝風險,只能四處遊獵。而且越來越精湛的漁獵技術,帶來越來越膨脹的人口規模,也不允許某個部族故步自封,只能不斷擴大自身領地。作為農耕畜牧文明,相對比前進了一大步,人類終於加入了生產者的行列,有了相對穩定產出,人口也有了大爆炸。但是,反過來,仍然會受限於土地供應,肥力耗費等問題,只能刀耕火種,逐草游牧,不斷擴大生存範圍。就這樣,人類迫於生存壓力不斷冒險,不斷探索,不斷對外擴張,不斷掠奪新的生存空間,直至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以掙脫「馬爾薩斯陷阱」。這就是大遷徙的本質:讓更多人以冒險擴張的方式繼續活下去。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個培養皿,人類就像細菌一樣,只要條件合適,他們很快就會充斥整個培養皿,擴張就是他們最最底層的需求。

可是,在那之後呢。。。。。。(待續)

編者認為:反觀中國歷史,中國一直在一個死循環中,「讓農民可以養活自己」這個基調一直貫穿中國歷史的始終,事實上效果也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數量一直很高。一個農民,一塊土地,就可以養育出一家人,數十口。在農業生產技術不出現大的革新,或者缺乏更優質的耕種物種的前提下,人口數量增長的快,就意味著人均佔有食物量快速的減少,但是政權在達到土地供養極限的理論值之前就已經崩潰了。

GIF/1K

中國朝代更替圖

要想在不改變既有權力格局的情況下掠奪社會資源,最好的辦法就是掌握糧食的產出,因此各個時代的權貴們,無不把兼并土地作為最大的利益考量,甚至為此公開對抗皇權。結果就是土地兼并—農民流離失所—大量的流民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機。一旦土地兼并的情形大面積的出現,就意味著皇權統治出現了系統性的風險。皇權雖然並不希望這一切發生,但也沒有能力阻止土地兼并的蔓延,因此必須為這個結果來買單。官逼民反——反民稱帝成了中國歷史的常態,造成中國在「小農經濟」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往期文章回顧

我們更關注您的留言,您的參與是我們的動力。

喜歡本期文章嗎?還等什麼?關注我們吧!

我們下集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一起發心許願,法布施者福德無量!
懷念和恩師一印行者最後相處的日子
2017 動作/驚悚全面F鎖情節緊湊的特工電影
對比只花了53軟妹幣的兩件套,49塊錢的外套好貴
玩了這麼多年手機,你玩過全景拍攝嗎?

TAG:公眾號 |